- 輿論陷阱:媒體危機應對指南
- 欒帆
- 10字
- 2023-09-15 18:29:36
第一章 新媒體,新輿情
|第一節| 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
大眾報道全面崛起,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微博、微信更是使網民擁有了現場直播的權利。專業記者的話語權被搶占,大眾記者的時代全面到來。
我30多年前在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念書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過,一個叫作“互聯網”的東西,在智能手機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類軟件的加持下,把我的專業新聞傳播學顛覆成今天這個模樣。
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最大的特點是傳播廣泛,空間開放,互動交流,它使普通百姓真正擁有了話語權,打破了過去由傳統媒體和精英階層對話語權的壟斷,在網絡上形成了“意見的自由市場”。廣播、電視、報紙這種傳統媒體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傳播,我來說,你來聽。而網絡媒體是一種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互動傳播,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從而迅速形成強大的意見聲勢,能在極短時間內形成輿情,引發行動。
這種互動傳播強大到什么程度?
打個比方,你在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發一條信息,被很多人看到,假如其中有25個人轉發了你的信息;然后這條信息又被他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看到了,其中又有25個人轉發了這條信息,如此7次以后,最終有多少人能看到你發的信息呢?
25×25×25×25×25×25×25=6 103 515 625
61億人。
61億人是什么概念?幾乎相當于全世界的總人口。
這就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中心醫院李文亮醫生去世當晚那如潮水般的輿情。每一個人都是獨自待在家中,卻為了同一件事而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這個時代的新聞傳播已經從過去的“我說你聽”變成了“大家一起說”。
網絡帶來了什么?
按照原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北京冬奧申委新聞宣傳部部長王惠女士的說法:互聯網改變了傳播方式,豐富了信息內容,方便了工作生活,縮短了人際距離,這同時也意味著,在網絡時代,能夠引導輿論的不再是過去的權威者,而是誰發出了信息,誰就是輿論的引導者。
網絡早已成為熱點新聞的獨立源頭。在傳統媒體缺席或反應相對遲緩的情況下,網絡成為輿論的引爆點和主要傳播平臺,進而成為整個輿論場的重心,有的時候甚至成為唯一的傳播渠道。社交媒體的天底下,手機也已不再是一個傳遞個人信息的工具,而日益成為一個大眾信息傳播的公共平臺。過去的每一起負面事件都是由于新聞記者的發現、調查、采訪、發表,最后大白于天下,但是如今,甚至可以說對于絕大部分的輿情熱點,爆料人就是普通的網友,他們是無處不在的大眾記者。
其實,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曝光,新媒體早在2009年就已經首次超過傳統媒體,當下更是成為輿論熱點報道的絕對中堅力量。所以坊間才有“路透社干不過‘路邊社’”的說法。
如今,在已經發生的事實面前,你如果想通過封堵等辦法告訴別人那件事沒發生過,太難了,反而容易讓自己跌入更深的輿論陷阱。
而這一監督力量,自2016年起就開始表現得更加強健。
在作為樣本的360起社會熱點輿情中,超過2/3的熱點輿情發酵于自媒體。其中,微信平臺占比23.5%,微博占比29.5%;手機客戶端占比7.0%,論壇、博客等社交媒體平臺占13.1%。
——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
當代中國的新聞輿情已經不光是媒體的事,而正在演變為現實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提高危機應對和輿論引導的能力,成為政府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迫切任務。
應對危機、引導輿論的能力和社會治理、創造財富的能力同等重要。
快速發展的媒體正在大幅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對于政府和企業等今天以及未來的成功,媒體擁有否決的權力。公號探討、微博轉發、朋友圈點贊,從快手、抖音到知乎、B站(即bilibili),一條條新聞不斷沖上熱搜,引發更多人的關注,也推動了管理部門的積極介入。
輿論監督,一派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