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論陷阱:媒體危機應對指南
- 欒帆
- 1286字
- 2023-09-15 18:29:35
自序
算起來,我從事危機管理、輿情引導和信息發布方面的教育工作已經十多年了,這本書是把我在課堂上講授、在讀書中得到、在實踐中感悟的很多思考,和大家做一次溝通與交流。
新媒體時代,輿論壓力空前強大。我給很多政府部門、企業、學校、醫院等機構的管理干部上過課,和一些人也成了朋友。我知道,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善良、正派、古道熱腸、明事理,他們當中的多數人也都做到了雖不能兼濟天下,起碼也能獨善其身。可他們有時在危機處置和輿論引導方面的工作確實讓人不太滿意。為什么?
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歷史是昨天的新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在做記者。那時我們新聞媒體火力全開,打垮了三鹿,當時真是覺得自己“鐵肩擔道義”,新聞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可是后來我慢慢發現,三鹿倒下了,問題奶粉完全消失了嗎?沒有,因為這個環境還沒有完全改變,反倒是三鹿那幾千名普通職工的飯碗被砸掉了,也就是說,善的花結出了惡的果。所以后來我就想,如果三鹿在這場危機中,能夠懂得并做到:及時而不是拖延,誠實而不是撒謊,透明而不是掩蓋,負責而不是推諉,三鹿這個品牌或許可以留下,幾千名職工的飯碗或許能夠保住。故而后來我就開始在高校、政府、企業、醫院等各種場合講授輿論引導和危機應對的課程,我從一個學傳播、做傳播的人開始講傳播,以一個新聞記者的視角,反復地用中國的、外國的、過去的、當下的各種各樣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告訴這些管理者,面對危機和突發事件,面對全媒體時代洶涌的輿情,如何避免輿論危機的發生,一旦發生了,滔滔民意之下,又該怎么做和怎么說,什么是科學的輿論引導、如何發布信息才能有效溝通、怎樣疏解民意、怎樣安慰人心……
這個職業也給我帶來了很高的成就感,我被需要,也受尊重。
我從不喜歡在課堂上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沒完沒了地謾罵。罵大街畢竟不是一種有勇氣的表現,魯迅也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沒有什么比挑毛病更容易的了,關鍵是挑出毛病以后,要告訴人家應該怎么辦,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所以我寫下的這些文字,盡可能地做到,既有原則也有技巧,既提出問題也有解決方案。我會讓自己的寫作和表達盡可能客觀和理性,就算有批評,也一定會有建設性的處置方法,這是我對自己的學術要求。
網絡時代,危機當中,如果無視科學的處置原則與正確的輿論引導,只是一味用掩蓋、拖延、刪帖、噤聲等辦法應對,也就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嚴肅思考和汲取教訓的機會,也將永遠走不出一個又一個的輿論陷阱。
關注危機、正視危機的意義,不僅在于戰勝危機,還在于反思危機,讓悲劇永不再來。
人到了我這個年紀,更愿意從點滴開始,做一點真正有用的事情,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就像羅大佑的歌曲唱的,“每天進步一點點”。我也知道,我寫下的這些文字未必就能給環境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我總是想,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文章里,我說一遍,改變一點,再說一遍,再改變一點。
能改多少是多少。
總會想起那個著名的寓言,想起那個在沙灘上來回奔走,將退潮后陷在沙坑水洼里的小魚一條條奮力送回大海的小男孩。旁人說:“傻孩子,你救不過來啊,沙灘上這么多小魚,你能救多少條小魚呢?”小男孩說:“這條算,這條也算,還有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