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寫作通識12講:送給學術小白的公開課
- 蘇婧
- 2522字
- 2023-07-27 16:21:36
自序:你的寫作是誰教的?
2021年11月9日,天空湛藍。寫作課下課后,一位大一同學湊到講臺邊問我:“蘇老師,你的寫作是誰教的?”這個問題看似稀松平常,但仔細咂摸,卻耐人尋味。
對啊,親愛的讀者,你們的寫作是誰教的?盡管沒有人會反對將聽、說、讀、寫視為任何學生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事實上進入大學之后,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不會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寫作課程。然而,姑且不說畢業論文需要脫胎換骨地寫,內卷化的高校競爭環境也常常迫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要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階段更是要求學生不攢夠幾篇像樣的S刊、C刊論文就無法順利畢業,甚至大大小小的專業課都要求學生寫上萬字的課程論文。一位在清華大學讀博士研究生的同學曾經苦惱地跟我說,她的論文不是被指導老師批評“選題不好”,就是被評審專家質疑“邏輯混亂”,或者是被授課老師簡單粗暴地打“B-”。但究竟什么選題是好的、怎樣邏輯就不混亂、“B-”的文章問題在哪里,卻從來沒有人真正告訴她。于是問題來了,如果不教的話,學生如何會寫?
作為一名講授寫作的老師,我捫心自問,我的寫作是誰教的呢?答案恐怕是自學。或者說,就是在一次次失敗后自己悟出的門道。我還清楚地記得本科論文寫作時的抓耳撓腮,也記得碩士論文寫作時的崩潰大哭,更記得博士論文寫作時大把大把掉下的頭發和抽風一樣半夜來了靈感之后的奮筆疾書,以及花費了一整年時間寫作的英文稿件被編輯部返回大改時的無奈心酸。慶幸的是,我可能算是悟出門道的少數學生之一,于是才得以在學術界繼續茍延殘喘,日日苦心思考論文的創作。而更多的學生恐怕會是始終不得要領,甚至干脆討厭學術寫作,這類人盡管逃離了學術圈,但在進入工作崗位后也依然總會在寫作與表達上摔跟頭、掉溝里。所以,寫作必須要教,學生也必須要學,寫作是大學生和社會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明確了寫作必須要教,那兩個新的問題便接踵而至:為什么通常大學不教寫作?寫作到底要如何教?第一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寫作說到底是一組能力而不是一套知識。然而,絕大多數高校本科階段的培養方案就是給學生們灌輸一整套專業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賦予一組能力——這通常會被理解為技校或者大專要做的事情。比如機械專業,同學們本科階段主要學什么呢?當然是有關機械與制造的專業知識體系。他們一定都需要會焊接和維修電梯嗎?當然不用。寫作在大學被忽視,反映了大學教育的兩個典型現狀:以專業培養為主體、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這種培養模式曾經是奏效的,但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弊端:一方面,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大學四年如果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很可能的結果是四年之后或者最長十年之后,學生所學的知識就全部被淘汰了,大學約等于沒學。典型如新聞傳播專業,我本科階段學習的有關報紙的一整套知識如今幾乎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唯有能力才是長遠的、可轉化的、可持續的。另一方面,跨專業的通識型人才越來越緊缺,很多專業領域都陷入了停滯不前、內部極卷的尷尬境地,唯有具備“跨、通、全”的學生甚至學科才有發展和出路。但學生們往往已經被塞在了本專業精細化的小格子里,出不來、也不會出來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清華大學開啟了本科教育改革,書院制、寫作課是其中兩大亮點。書院建設初衷之一就是為了打破專業分工的壁壘,盡量讓學生更有韌性、彈力和活力;寫作課則被定位為通識基礎課,核心是能力培養,要求大一所有專業學生都必修。
但其實知識傳授簡單,能力培養很難。這就涉及第二個問題,寫作要如何教才算是好?巴金先生的“只有寫,才會寫”是一種玄之又玄的理念,只有怎樣地寫,才會怎樣地寫呢?很多學生都是直到做完博士畢業論文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寫的都算是瞎寫、白寫。
有一學期課程過半,有位大一學生找我聊天,他說:“蘇老師,我的其他專業課老師的PPT一節課有百頁,您怎么十頁都不到呢?”我笑著回答他:“你的觀察很仔細,你也發現了秘密,你離入門不遠了。”
既然寫作是能力培養而不是知識傳授,那自然不需要那么多所謂的知識點和所謂的PPT。關于學術寫作,需要學生記住什么是選題、什么是文獻、什么是論證嗎?當然不必要。但學生要提出有質量的選題,也要找到關鍵的文獻,還需要拿出有理有據的論證,所以寫作其實是一組能力的綜合。我把這組能力簡單概括為: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學術能力。思維能力是寫作的基礎。寫作需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需要邏輯思維,不囫圇吞棗;還需要“思維的思維”,學會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挖掘思維的潛力。表達能力是寫作的核心。寫作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也是從激發關注到成功說服的過程,更是作者與讀者、作者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它不考驗文字的華彩,而考驗表達的效力。學術能力是學術寫作的特征。它不是套路,也不是八股,它的核心是問題意識、文獻能力、論證藝術、研究理論和方法路徑。
從這個角度,巴金先生的“只有寫、才會寫”也是有意義的,因為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主體是老師,老師教給學生知識點,學生被動地聽、記憶、默寫或練習。但前者的主體一定是學生,老師的作用是engage,enlighten,empower,即激活學生、啟迪學生、賦能學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主動地習得這個能力,并通過持續、自主、能動的實踐將其內化成真正屬于自己的長期能力。因此,在清華大學的寫作課上,學生們必須上半學期完成短文一篇(3000字)、下半學期完成長文一篇(5000字)的寫作,每一篇文章都經歷了過選題、提初稿、老師給出書面修改意見和一對一面批交流、學生修改并提交終稿的艱辛過程。因此真正重要的恐怕不僅是每周課上我講授的90分鐘,而是課下他們投入的不可計數的日日夜夜。同學們也會經歷從學期初懼怕寫作到學期中幾近放棄,再到期末發生可喜的蛻變的歷程。
上述幾個問題回答完,相信讀者自然明白了我的意圖。如果你所在的高校提供寫作課,那么恭喜你,你很幸運,但請你不要像上其他課一樣上寫作課,寫作課不僅需要聽和記,更需要綜合調動你的大腦、手腳和嘴巴,需要你將更多功夫花在寫作課下。但如果你的高校不提供寫作課,那么也請你不要灰心,這本書也許可以成為你習得寫作能力的起點。當然,它僅僅只是起點,它可能激活你對學術寫作的興趣,也可能給你若干學術寫作的提示,但它無法解決你在學術寫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愛上寫作,從開始寫作做起吧。
蘇婧于清華園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