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王曾的謀劃
- 大宋:朕即天下
- 青山斜陽
- 2535字
- 2023-06-24 07:25:00
咚!
咚!
咚!
恰在這時,遠方傳來一陣擊鼓聲,聽到這鼓聲,趙禎放下了手中的論語。
“午時了?!?
“今日的經筵就到這里吧?!?
此話一出,王曾等人頓時回過神來。
“臣,謹受教!”
“臣,謹受教!”
眾人先后朝著趙禎行了一個揖禮。
此時,經歷了最初的震撼,丁謂等人的情緒多少平復了幾分。
看到丁謂等人的表情重新恢復了平靜,趙禎心中也沒有多少失望的情緒,這等表現,很正常。
他們這群人中,最年輕的王曾,今年也已四十五歲,都是一幫政壇老油條,早就過了打雞血的年紀。
三言兩句,就想讓他們納頭便拜?
那是小說里才有的場景。
旋即,趙禎對著一旁的藍元震囑咐道。
“回延慶殿?!?
“擺駕,延慶殿!”
隨著藍元震的一聲高呼,丁謂等人又是一拜。
“臣等,恭送陛下圣駕!”
這一次,丁謂行拜禮時,明顯多了幾分敬意,雖然他是以文辭聞名的,但對于經學,他也有所涉獵。
他幾乎可以斷定,官家今日之所講一旦傳開,必然會在士林內引起軒然大波。
這是毋庸置疑地!
反正在他看來,官家之言并無明顯的破綻。
性即情?
性即理?
如果‘性情’、‘性理’之說能夠一統,官家很可能會成為當世圣人?
畢竟,這是董仲舒、揚雄、王充、韓愈、李翱等名儒都未曾做到的事。
但,這可能嗎?
官家今年才十三歲??!
公認的圣人孔子,十三歲在干嘛?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五十而知天命。
幕后是不是有人在推動?
有人想要人為造出一尊圣王?
沒錯。
丁謂寧愿相信這是一場早有預謀的大戲,他也不愿意相信官家真的有如此學識。
如果這一切都是官家自悟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另一邊,王曾也對官家的學問有所懷疑,但他很快又否定了這一猜想。
一個人的學識是無法偽裝的。
如果作假,遲早有一天會露出破綻。
況且,他和魯宗道的請對,并非事先預謀的,而是他們自發的,至少,在他這里是自發的。
國朝真的要迎來一位圣君了嗎?
此前,王曾雖然也相信官家會成為一個明君、圣主,但那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
而現在,期望好似要成為現實,這讓他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太不可思議了!
想到這里,王曾的視線不自覺的瞥向了一旁的丁謂。
必須要加快速度了。
似丁謂這等佞臣,須得盡快掃除!
不能讓這等巧言令色之徒污穢了朝堂!
只是,王曾也很清楚,想要將丁謂掃出朝堂,重點不在于他,而在于禁中的太后。
太后手握先帝遺詔,沒有太后的授意,僅憑他一人之力,根本無力扳倒丁謂。
該怎么做,才能讓太后主動貶黜丁謂?
恍然間,王曾靈光一閃,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
前幾日,河北路那邊傳過來一份奏請軍糧的札子。
軍糧不夠是因為駐防的士兵變多了。
國朝雖然和契丹簽訂了盟約,但先帝新喪,官家又以幼沖之年登基,且國事又由太后攝政。
值此之際,誰知道契丹人會不會撕毀盟約?
哪怕只有萬一的可能,也需要防備。
因此,悄悄增加戍邊人數,自是應有之意。
‘這事能不能拿來做文章?’
眼下,為先帝治喪才是國朝的頭等大事,所以,修陵一事占據了絕大多數資源。
包括糧草,也是先緊著皇陵那邊。
以京師目前的糧食儲備,短時間內,三司很難調集到足夠的軍糧。
前線軍糧不夠,怎么辦?
直接從其他各路征調,時間上多半來不及。
一般而言,遇到這種情況,朝廷大概率會采取‘入中’之策。
所謂入中,即招募商人將糧草運輸到指定地點。
商人運送完糧草,朝廷會給以鈔引作憑由,然后,或是前往京師兌換相應的物資,或是,趕赴江淮等茶、鹽產地,領取茶、鹽。
當然,為了提高商人入中的積極性,朝廷往往會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征調糧草。
有了差價,就有了牟利的空間。
而鈔引,作為朝廷指定的物資兌換憑證,在某種意義上,鈔引也就略等于現錢。
據王曾所知,京中有不少專門售賣鈔引的交引鋪,那些不愿前往異地支取茶鹽的商人,往往會將鈔引就地賣掉。
商賈行商,當然是為了牟利。
交引鋪會以各種手段壓價,以此來謀劃最多的收益。
而京中最大的交引鋪,其中就有太后親族,已故太尉劉美的份子。
至于,丁謂、林特等人有沒有參與其中,王曾不太清楚。
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一窺全貌。
天禧二年(1018),先帝下詔,令孫奭聯同三司,一起商討茶法更易之事。
彼時,王曾雖然出知地方,任知天雄軍(河北大名),但對于京中發生的事,他還是有所耳聞的。
此次茶法更易之事,最終是不了了之,孫奭也再度從京師出知地方,調知河陽(今河南孟州)。
結合已有的線索,天禧年間,茶法改革失敗,少不了丁謂等人從中作梗。
畢竟,朝廷現行的茶法是林特、李溥等人修正的,林特和李溥是誰的人?
丁謂的親密戰友。
李溥犯贓私的事,已然是鐵一般的事實,而李溥和林特又是姻親,這其中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雖然王曾不敢直接下定論,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林特縱使沒有貪污,至少也有包庇之嫌。
如果不是林特、丁謂的包庇,李溥怎會從一介三司胥吏,一步一步轉遷至團練使(從五品武官階)?(注1)
當然,李溥理財有道,也是公認的。
不。
準確來說,李溥不是理財有道,而是斂財有道。
李溥贓私一案,有沒有機會重啟調查?
想了想,王曾覺得不太可能,但順著這條線,也許會發現一些新的線索。
如果丁謂、林特等人也有參與交引售賣的生意,到時候只要挑起他們和太后親族的矛盾,或許便能借此扳倒丁謂。
——————————
注1:胥吏補官,也是入仕渠道之一,當然,胥吏補官的限制很嚴格,只有州、路及中央機構的胥吏才能轉官。
另外,對于胥吏供職時間也有嚴格限制,供職十幾二十年,才有機會進入‘補官序列’,且每次胥吏補官也有名額限制。
且胥吏補官,也是補武官階,如果沒有特殊際遇的話,幾乎很難升遷。
像李溥這樣的,已經是特例中的特例了。
注2:關于河北路增兵的事,未見具體記載,但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有一條記載。
【丙戌,出內藏庫銀二十萬兩、錢三十萬貫下諸路,又出錢三十萬貫下三司。許商人‘入便’於河北,助給軍費?!?
這條記載的具體時間是農歷3月17號。
入便,即便糴,也就是入中。
考慮到北宋的信息傳播速度,以及政務處理速度,哪怕是使用急腳遞的傳訊方式,軍糧不足,也該是二月發生的事。
而二月,恰好是真宗崩逝的時間,河北路又是對抗契丹的第一線,不可能突然缺軍糧。
所以,大概率是有增兵的,史書不記載,應是出于避諱。
畢竟,澶淵之盟后,宋遼是兄弟之國。
既是兄弟之國,又怎能明目張膽的提防。
當然,這只是個人之見,出于劇情需要的推測。
至于,劉美參與交引鋪的來源,史書也未記載,這里寫,是因為劉美的女婿馬季良,馬季良家里是做茶葉生意的,且有參與販售交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