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吾兒有圣王之姿?

少頃,宰輔大臣以及侍講學士先后離開了延義閣,偌大的空間內,只剩下史官程琳。

只見他仍舊伏在案頭,筆觸不停地謄錄著之前所記的內容。

謄錄,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畢竟,他之前太過激動,以致于筆鋒失當,作為記錄‘圣王’言行的起居注,怎能有不潔之弊?

噠!

噠!

就在程琳沉浸在抄寫之時,閣內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不過,程琳并沒有注意到這腳步聲。

直到他的耳邊傳來一道呼喚。

“程直院?”(直集賢院簡稱)

程琳抬頭一看,只見入內押班閻文應站在一旁,而后他連忙起身,執禮道。

“閻押班,某失禮。”

閻文應回禮道:“程直院,專心朝事,何來失禮之說?”

史官,尤其是記錄起居注的官員,通常都是非常親近的職位,且很容易獲得晉升。

因此,即使程琳本官(寄祿官)不高,閻文應仍是非常客氣。

稍微客氣了幾句,閻文應道明了來意。

“娘娘口諭,命我來取今日之記注。”

“這……”

程琳猶豫片刻,面露難色道。

“謄錄仍需片刻,還請閻押班稍候。”

閻文應低頭瞥了一眼桌案,原件的記載確實有幾分凌亂,隨后,他往旁邊挪動了幾步,單手虛引。

“請。”

“勞煩閻押班等候。”

程琳又執了一禮,而后慢慢落座,開始重新謄錄。

小半個時辰后,閻文應捧著新鮮出爐的起居注,匆匆向著崇徽殿趕去。

今天的經筵,非同尋常!

孫侍講竟忽然昏厥!

發生這等大事,娘娘當然很關心。

所以,娘娘才會遣他過來取今日的起居注。

當閻文應趕回崇徽殿時,發現雷允恭竟然也在。

但見雷允恭躬身站在太后近前,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今日的見聞。

“小的在送孫侍講歸家之時,孫侍講一直在夸贊官家的學問,直言,官家天縱之圣,睿智明德,博考古今……”

聽著耳邊傳來的溢美之詞,劉娥眼眸含笑,但這也只是表面上的,她心里卻生出了幾分煩躁。

孫奭是朝野盛名的大儒,且素有直諫之名,官家的學問能夠得到孫奭的極力夸贊,可見,官家的學問確實大有長進。

不。

或許不止是大有長進。

擱在孫奭的言語中,官家幾乎有圣王之氣象。

吾兒有圣王之姿?

想到這里,劉娥越發的煩悶。

作為官家的嫡母,劉娥對于官家的學習進度,幾乎了如指掌,官家登基之前,還在讀《春秋》。

諸如《禮記》、《易經》、《尚書》、《毛詩》等儒家經典,只是粗略的讀過幾遍,這種程度,怎地稱得上‘博考古今’?

官家學問大進,肯定和‘先帝’有關!

否則,這根本沒法解釋。

恍然間,劉娥注意到閻文應回來了,于是她抬了抬手。

“起居注何在?”

閻文應適時地上前一步,將起居注舉過頭頂。

“回娘娘,起居注已取回。”

林尚宮見狀上前接過起居注,然后轉呈到了劉娥手中。

拿到起居注,劉娥迅速地閱覽了一遍,但看著看著,她的眉毛就不自覺的擰了起來。

性善情惡?

性即情?

孟子?

荀子?

論語?

易傳?

禮記?

大學?

中庸?

這……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劉娥卻不得不承認,她好像有點看不太懂。

這都是什么?

字,她都認識,相關的典籍,她也大略的讀過,但這些意味著什么,代表著什么,劉娥確實不太懂。

對于她這種追逐權力的人,那些儒家典籍,只是泛泛而讀。

史書,才是劉娥的最愛。

畢竟,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

“來人。”

“召內殿承制劉從愿。”(注1)

既然看不太懂,劉娥便選擇垚人。

垚人,不丟人,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作為上位者,不需要什么都懂,知人善任,才是最重要的。

劉從愿,乃是已故大宦官劉承珪的養子。

劉承珪歷經三朝,生平最喜儒學,國朝三代以來,諸多內侍中,單論儒學,無人能出其右。

并且,劉從愿還參與了《冊府元龜》以及國史等典籍的整理工作。

雖然劉承珪的名聲不太好,但劉娥并不看重這個,她是實用主義者。

作為劉承珪的養子,劉從愿的學識也頗有其父之風。

縱使比不過劉承珪,比起其他內侍,還是綽綽有余地。

“妾,謹遵。”

林尚宮微微一禮,而后緩緩退出了內殿。

沒過多久,林尚宮領著一個三十來歲,面白無須的中年男子踏入了內殿。

“臣劉從愿,參見娘娘。”

中年男子行至近前,恭恭敬敬地向劉娥行了一記揖禮。

“娘娘萬安。”

此刻,劉從愿的心中是激動地,自從養父劉承珪死后,他的待遇可謂是一落千丈。

十年,足足十年,他見到太后的次數不足兩掌之數,至于私下受詔,那更是屈指可數。

此時,雷允恭、閻文應等人都被劉娥揮退到了外殿,內殿剩下的人,全是劉娥心腹中的心腹。

因此,劉娥的動作也放松了不少,只見她隨手將起居注遞給了一旁的宮人。

“劉承制,你先看看這個。”

“臣,謹遵!”

劉從愿小心翼翼地從宮人的手中接過了起居注,然后他便站在原地,低頭閱覽了起來。

這是經筵時的記錄?

一看到開頭,劉從愿頓時心中一驚,作為官家即位后的第一場經筵,宮內宮外的關注度都非常之高。

哪怕是他這樣的‘邊緣人物’,也知曉此事。

只是,國朝史官制度自有章程,像起居注這等記載,不是實時上呈禁中的,一般是一旬或者一月上呈一次。

而自己手上這份,明顯是新鮮出爐。

看來,太后很關心官家的修學進度啊。

想到此處,劉從愿頓時將這些雜念甩出了腦海,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閱讀之中。

半晌,當劉從愿看到‘性情皆一’的那段記載時,當即渾身一震,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嘶?”

這?

隨著閱讀的深入,劉從愿臉上的震驚之色越發的濃郁。

孟子與荀子之說,竟然一統了???

————————

注1:內殿承制為武官階官,宋前期為正七品。

一般而言,宦官在兩省,即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范圍內,升到內東頭供奉官之后,便需轉出內侍體系,按照武官資序轉官。

簡單來說,熙寧三年(1070)前,宦官遷到內東頭供奉官,需要將檔案轉到樞密院,歸樞密院磨勘、除授。

通常,宦官本官轉至內殿崇班,才有資格成為內侍領導階層。

即,想要擔任‘內侍押班’,本官(寄祿官)至少要正七品。

內東頭供奉官:可依次轉遷內殿崇班(閤門祗候)、內殿承制,這三個階官都屬于武階,為大使臣,熙寧三年前,磨勘歸樞密院。

而到了熙寧三年以后,又歸審官西院,元豐改制后,又歸吏部尚書右選。

這也是宋朝官制混亂的體現。

另外,宋初,武官和宦官的階官也是通用的,像內殿承制,既能是武官,也有能是宦官。

并且,宋初的武官,也不一定全有軍職在身,絕大部分蔭補入仕的官員子弟,初補都是三班使臣。

至于,為什么蔭補三班使臣,則是因為三班使臣,名義上是天子家臣,能成為天子家臣,當然是恩賞的體現。

而這,也是‘三班院長官’由天子親自除授的緣由之一。

注:三班使臣,即大使臣和小使臣。

大使臣:閤門祗候、內殿崇班、內殿承制

(這是狹義上的大使臣,廣義上的大使臣,范圍更廣)

小使臣:東、西頭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職,三班借職。

小使臣歸三班院管理。

當然,規定是規定,皇權社會,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制度破壞者,像雷允恭的升遷就不是常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舞钢市| 蓬溪县| 临高县| 吴江市| 桐城市| 甘洛县| 桃江县| 松江区| 阜南县| 曲靖市| 原平市| 武穴市| 彭水| 方城县| 张家川| 陆川县| 贵溪市| 全州县| 宜宾县| 宁强县| 壤塘县| 乳山市| 上蔡县| 兖州市| 虞城县| 康保县| 黄陵县| 宝丰县| 邯郸市| 临澧县| 黎平县| 兴国县| 麟游县| 溧阳市| 石首市| 青神县| 贵南县| 治多县| 营山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