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來人,上蜂窩煤(求追讀)
- 大宋:朕即天下
- 青山斜陽
- 2434字
- 2023-06-06 17:35:00
得益于曹利用這根攪屎棍,承明殿議政,最終結果是不了了之。
廷議結束,曹利用黑著臉,氣呼呼的向著宮外疾行而去。
看到這一幕,錢惟演的心底生出了一絲悔意。
這一次,怕是弄巧成拙了。
本來,他是想借機提醒一下曹利用,他想著,等曹利用冷靜下來,估計還會念著他的情。
但現在嘛。
估計是沒那個機會了。
武夫就是武夫,連是非好歹都分不清!
與此同時,丁謂同樣是一肚子悶氣。
王曾小兒,當真是不知所謂!
不過是有一個好岳父而已,如今竟然連他這個宰相都不放在眼里。
好!
好得很!
此時,丁謂已經打定主意,日后定要好好給王曾上上眼藥,最好是將王曾給貶出京師。
另一邊,親眼看了一場廷議大戲,趙禎也收獲了不少重要信息。
這朝堂,是散裝的。
不過,他暫時不準備撥動朝堂,相比于這個,眼下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這場雪,下的太大了。
京中百姓,尤其是底層百姓,受災的人,只怕不少。
他得做點什么。
“士良,你過來。”
回到延慶殿,趙禎第一時間召來了小黃門閻士良。
聽到召喚,閻士良連忙小步疾行來到趙禎跟前,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揖禮。
“官家。”
“你可知,京中木柴、木炭、石炭(煤)各價幾何?”
“小的……小的……”
閻士良不知所措的愣在原地,半天也沒能憋出一句話。
這等事,他怎會知道?
趙禎見狀暗暗搖頭,這個輪值時長兩年半的小秘書,有點不行啊,而后他擺了擺手。
“你出宮一趟,去碳行了解一下價錢。”
“快去快回。”
“是,小的謹遵圣喻。”
聽到這話,閻士良如蒙大赦,先是慢慢退出了內間,剛一到外間,他立刻拔腿就跑。
趙禎打聽木柴、木炭、石炭的價格,主要是為了了解一下市場行情。
東京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一直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經過歷代開發,開封府周邊的林地已經很少了。
并且,東京又是一座人口近百萬的巨城,僅憑東京周邊的林地,根本無法供應全城人的生活。
位于河東路的太行山脈是東京最重要的木材供應地之一。
另外,各地的上供,也是重要來源。
但以宋代的運力,從外地而來的木材,價格可不便宜。
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燃料多以秸稈為主,偶爾也會從市面上買一點木柴。
至于,木炭,那是萬萬不會用的。
東京的底層老百姓,取暖基本是以石炭為主。
河東路(今山西大部),河北路的磁州(邯鄲磁縣)、相州(鶴壁)、懷州(焦作)都是重要的煤炭產地。
燃料緊缺的事,不僅老百姓關心,北宋朝廷也很關心。
到了隆冬時節,天子要是想起燃料緊缺問題,偶爾也會免除石炭的稅收。
一般而言,石炭的稅率是每馱(大約一石)抽十斤,稅率略低于十稅一。
(宋制一石=59.2KG,即118.4斤)注1
石炭免稅政策,無疑增加了行商販賣石炭的積極性,故此,東京城內基本已經普及了石炭。
石炭,耐燒,價格又便宜,老百姓當然用腳投票,至于煙味刺鼻的問題,那都不是事。
便宜才是硬道理!
趁著閻士良打聽價格的功夫,趙禎來到桌案前,開始畫起了草圖。
不一會兒,一個滿是蜂窩狀的煤餅就躍然紙上。
后世大行其道蜂窩煤,就此誕生。
相比于傳統煤餅,蜂窩煤更耐燒,也更容易引燃,當然,以北宋的生產力水平,肯定沒法生產出和后世一樣的蜂窩煤。
各種助燃劑,想都別想。
不過,土也土的辦法,用易燃的秸稈加黏土,再加煤粉,一起捏合而成,應該是沒問題的。
東京地下不缺黏土,秸稈類的易燃物,原料也很容易搜集。
而煤和土的具體比例,趙禎記不太清了。
先試試91。
然后八二、七三等等,最終找出一個最佳比例。
畫完蜂窩煤,趙禎又畫起了制作煤餅的工具,以及最重要的配套工具回風爐。
半個時辰過去,趙禎放下毛筆,揉了揉酸脹的手腕。
這時,耳邊忽然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
“六哥,這是什么?”
劉娥面露好奇的看向了眼前的稿紙。
聽到這聲音,趙禎猛然發現,劉娥不知何時已經站到了桌案旁邊,并且看樣子已經來了好一會了。
“大娘娘。”
趙禎連忙給劉娥行了一禮。
“我……”
劉娥搖了搖頭,打斷了趙禎的告罪:“六哥,你且先和大娘娘說說,紙上的東西是何物?”
“這個啊。”
趙禎看了一眼稿紙:“大娘娘,這東西是我向爹爹求來的。”
“大雪苦寒,京中百姓度日艱難,我便想著,有沒有辦法讓百姓用上更好用的煤餅。”
“然后我就像爹爹禱告。”
“后來,爹爹就把這些東西傳給我了。”
“大娘娘你看,這是跟蜂窩一樣的煤餅,其名‘蜂窩煤’,煤餅中間的孔道讓煤餅更易燃。
另外,煤餅的制作是以部分黏土,再加部分引燃物以及煤粉制成。
和純煤餅相比,這種蜂窩煤成本更低,且更耐燒。”
“耐燒?”
劉娥眉宇間滿是不解,煤餅少了,還能更耐燒?
這是什么道理?
是空氣!
因為加了空氣!
這話,趙禎當然不能直接告訴劉娥,解釋空氣,太復雜。
“對!”
隨后,趙禎換了一種方式解釋。
“更耐燒,爹爹說中間的孔道讓燃燒面更多,如此一來,煤餅的燃燒會更徹底,不會燒到一半就突然熄火。”
說著,趙禎指了指稿紙上的煤球爐剖面圖。
“還有,燒蜂窩煤,必須配這種爐子。”
“大娘娘,我想讓后苑造作所先行試制,如效果卓群,再令諸司頒行天下。”
后苑造作所是皇室御用的手工業作坊,內廷及皇室婚娶所需物品,大多都由造作所負責督造。
盡管造作所的工匠人數不多,僅有兩三百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下轄七十二個作坊,面面俱到。
并且,能夠進入宮中奉職的,無一不是能工巧匠。
“林尚宮,去將毛昌達找來。”
劉娥點頭了點頭,先給林尚宮下了一道指令,然后又伸手摸了摸趙禎的腦袋。
“六哥愛民之意,發于天心。”
“天下幸甚!”
“萬民幸甚!”
言談間,劉娥又看了圖紙一眼。
這東西如果功成,絕對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
‘倘若成了,又該以什么名義頒行?’
以先帝的名義?
不妥。
以自己的名義?
想了想,劉娥當即否定了這個嚇人的念頭。
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東西,很可能是先帝為官家養名用的。
此等功勞,她可不敢強占!
思來想去,也只有以官家的名義頒行了。
————————————
注1:宋代的度量衡,各個時期的克重都有變化,且不同地區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比較混亂。
文中是按照嘉佑時期的標準算的,嘉佑年間一斤=640克,宋初一斤應該是680克左右,而到了神宗熙寧年間,一斤又=625克。
關于換算方式,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也就是一石=92.5宋斤
換算:一石=640*92.5=59200g=59.2KG(數學不太好,沒算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