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即1920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前后,經濟學家對產品定價理論的研究重點轉向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在此期間,由于數理分析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對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如何進入產品價格體系及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問題的研究范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以往的定性研究轉變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結合,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對市場結構理論中產品定價問題的研究和價格歧視理論中有關產品定價問題的研究。

1。市場結構理論中的產品定價

按照競爭導向的理論,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引發了對市場結構理論的研究。193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伯倫(E. H. Chamberlin)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同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也出版了專著《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他們在書中對競爭和壟斷的關系進行了深入闡述,所提出的概念和觀點成為現代市場結構理論的重要來源。張伯倫對現代市場結構理論的突出貢獻是他對市場結構進行了具體分類。他將市場劃分為四種類型: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其中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都是極端的狀態,而介于兩者之間的壟斷競爭則是大部分市場的一種常態。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無法控制價格,只能被動接受。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可以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定價。在這兩種市場結構下,對產品定價的分析并不難,而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狀態則極大地增加了產品定價的難度。

2。價格歧視理論中的產品定價

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920)將價格歧視分為三類:完全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價格歧視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實行,并獲得企業期望的效果。所謂完全價格歧視是指對于同一位消費者,對其購買的每個邊際單位產品按照其邊際價值估價收費;對于相同的產品,對每位邊際消費者按照其價值估價收費。二級價格歧視是指確實存在不同類型的消費者,但企業缺乏消費者類型的基本信息時,企業可以設計價格菜單讓消費者自行選擇,即實施二級價格歧視,企業可以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判斷其類型。三級價格歧視是將市場按照一定準則切割成若干子市場,并對不同子市場收取相應的最優價格。但是庇古的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沒有結合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作進一步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茂名市| 辽源市| 乌拉特中旗| 合阳县| 高碑店市| 木兰县| 高要市| 会理县| 八宿县| 噶尔县| 阿克陶县| 延庆县| 沭阳县| 南乐县| 仙居县| 临江市| 苗栗市| 岢岚县| 花莲市| 永昌县| 桑日县| 朝阳县| 北碚区| 柯坪县| 石台县| 长治县| 秦皇岛市| 大名县| 剑河县| 马山县| 凌海市| 军事| 高碑店市| 敖汉旗| 赤峰市| 红安县| 鲁甸县| 海南省| 望城县|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