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版)
- 李海峰主編
- 6127字
- 2023-06-26 16:19:47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從最廣大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4]列寧說,“研究這個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發生、發展和衰落,就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內容。”[5]這表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是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而生產關系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又必須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出發點。
一、物質資料的生產
所謂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按照自己設想的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去加工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產品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活動。例如,煤礦工人采煤,石油工人采油,煉鋼工人煉鋼,機械工人造船、造車,紡織工人紡紗織布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將勞動對象改造成人們可以消費的形式,都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基本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
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有糧食、衣物等物質資料,以滿足吃、穿、住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而要取得這些物質資料就必須進行生產。如果停止生產,人類將無法生存,也就不可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社會活動。“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6]所以,人類社會的存在,依賴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依賴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們為了實現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進行的勞動過程,都應該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這三個基本要素是在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物質資料生產中都必須具備、不可缺少的。
人的勞動就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為了獲得滿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產品而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人的勞動強調的是人類有計劃、有目的(即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動,它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沒有人的勞動,任何物質資料的生產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7]
要進行勞動,就要有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把自己的勞動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對象有兩類:一類是未經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物,如海洋里的魚蝦、原始森林里的樹木、地底下的礦藏(如石油、煤炭)等;另一類是經人類勞動加工過的物質資料(即人類的生產物),如制造機器用的鋼材、紡紗用的棉花、織布用的棉紗、蓋房用的鋼筋水泥等,這類生產物通常稱為原材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對象的范圍越來越大,不僅越來越多的自然物被當作勞動對象,而且新的原材料也不斷被研究、開發、生產出來。例如,越來越多的海底的新資源被認識、開采和利用,新物種的形成,新的原材料被創造出來,甚至工業中的一些廢氣、廢水、廢物經過科學處理,都已經轉化為勞動對象。
勞動資料,又叫勞動手段,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影響和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通過勞動資料,人的勞動被傳導到了勞動對象上。勞動資料包括生產工具(機器設備)、土地、建筑物(廠房、庫房)、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從原始人使用的石刀、石斧等到現在使用的復雜的機器、設備,都是生產工具。
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之所以是勞動過程的基本要素,就是因為任何社會階段的任何一種勞動過程都必須具有這三個基本要素,否則人們就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
在這三個基本要素中,人的勞動是生產過程中的能動因素;而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總和構成生產資料,這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觀物質條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有機結合的過程,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叫作生產力;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叫作生產關系,也叫經濟關系。這兩方面的關系相統一,就構成了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即謀生方式,也就是人們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一)生產力
生產力,又稱“社會生產力”或“物質生產力”,是指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得物質資料的能力,它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概括地說,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能夠運用一定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勞動者;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
提示與說明
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集中表現在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上。
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生產力的物質標志,也是劃分經濟時代的標志。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發展決定著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所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因為離開勞動者,生產資料僅僅是一堆“死物”,哪怕是最先進的機器也與廢銅爛鐵無異;特別是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由勞動者創造出來的,只能由勞動者去操作和使用。所以,勞動者是生產的主體,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者一般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現代生產中,腦力勞動者的質量和數量日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高新技術領域內,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具有直接同一的趨勢。
但是,這并不否認物的因素的重要性:一方面,勞動者只有和一定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生產資料中的生產工具的發展與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此外,生產資料中勞動對象的范圍的不斷擴大,對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人的因素還是物的因素,都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系。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8]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與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因素相結合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和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于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于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日益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中,引起勞動者素質和生產資料狀態的變化,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二)生產關系
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發生關系以外,還要與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由于單個人無法與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無法單獨開展生產活動,所以人們必須聯合起來,進行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這種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經濟關系,就是生產關系,也叫社會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方面。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關系,是狹義的生產關系。當人們生產出產品后,進入分配、交換、消費領域,就構成了產品生產的總過程。通過生產總過程而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廣義的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辯證統一的運動過程。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其中,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它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方式、數量和性質;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有著重要的影響;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上必然發生一定的經濟聯系。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們生產出產品后,要按照各自在社會再生產中所處的地位和享有的權利,分得自己應得的部分,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對物質產品的分配關系。在社會分工條件下,人們所獲得的產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自己直接需要的,必須通過交換來滿足各自的需要,這樣就形成了人們之間的交換關系。人們把通過分配和交換所獲得的產品用于個人消費,就形成了消費關系。生產關系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就表現為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總和。
人們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方面的經濟關系,是以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所謂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就是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結成的經濟關系。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先后有生產資料氏族部落公有制、奴隸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生產時,必須有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才能開始生產過程,所以,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社會生產的前提,它決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決定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交換、消費的形式和方式,從而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因此,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
★重要結論★
如果生產資料歸個體勞動者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歸個體勞動者占有,個體勞動者就有權決定產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方式,其生產是個體經濟性質的。
如果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的產品就由資本家支配,其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性質的。
如果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生產的產品就要按照有利于勞動者的方式進行分配,其生產就是公有制性質的。
從整個社會活動來看,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除了生產關系之外,還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家庭等多方面的關系。由于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各種社會關系都要受到生產關系的支配和制約。
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其中,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生產什么或生產多少,決定著是否有或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交換、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分配合理、交換發展、消費積極就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分配不合理、交換不發展、消費阻滯就會影響或制約生產的發展。
三、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研究生產關系
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是把它放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進行的。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人類社會是在這一矛盾的運動中發展變化的。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
(一)研究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有機統一,共同構成社會生產方式。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主要表現在:其一,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歷史上的各種生產關系都是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其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產物,只有當它為生產力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時才能夠存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本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便由新變舊,走向自己的反面。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提示與說明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但它既不專門研究生產力,也不專門研究上層建筑。
專門研究生產力問題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生產力經濟學等學科的任務。
專門研究上層建筑問題則是政治學、法律學、教育學、文學等學科的任務。
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實際過程和情形是十分復雜的。新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適合生產力發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不適合生產力狀況而阻礙其發展;舊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不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能夠暫時地、局部地對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發展要求固然會阻礙其發展,而由于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水平,這種“拔高”了的生產關系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兩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從過程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總是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經過生產關系的變革,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相適合的運動過程;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因此,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二)研究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上層建筑
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關系。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中占主體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制度、組織和設施,構成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是矛盾的統一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主要表現在: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其變革的方向。比如,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必須實行維護公有制主體地位和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上層建筑總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上層建筑這種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兩種: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比如,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過程中,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又成了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工具,具有歷史局限性。
第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里的“一定要適合”是指: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筑相應的調整或變革,而不允許上層建筑落后于或不適應于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須取決于和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而不允許上層建筑脫離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和水平。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及上層建筑之間密切的聯系決定了政治經濟學不能脫離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應該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中,緊密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來研究生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