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原理(第3版)
- 李海峰主編
- 1866字
- 2023-06-26 16:19:48
第三節 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
一切科學的任務均在于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區別在于研究對象和應揭示的規律不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其任務是通過對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生產關系的考察,揭示各種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即政治經濟學的根本任務是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所講:“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9]
一、經濟規律的內涵
在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存在著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在這些經濟現象背后,有著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東西。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也就是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規律。
所謂“內在的”是說,這種聯系是經濟運動過程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強加給它的,人們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這種聯系。所謂“本質的”是說,經濟運動過程中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但只有決定經濟運動趨勢的聯系才是規律性的聯系。所謂“必然的”是說,這種聯系是確定的聯系,只要經濟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發生這種聯系的條件,這種聯系就會出現。
任何經濟規律都具有客觀性,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的,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里所說的經濟條件主要是指由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經濟條件),就會有什么樣的經濟規律;有什么樣的經濟條件,就會產生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律。當某種經濟條件消失后,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律也會隨之消失,而在新的經濟條件出現時,又會產生新的經濟規律。
第二,任何經濟規律的作用都是客觀的。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產生并發生作用的經濟規律,不論人們認識不認識、喜歡不喜歡,它都會客觀存在并發生作用。人們不能消滅、廢除或改造經濟規律,也不能創造或制定新的經濟規律。無論人們認識不認識經濟規律,它都客觀存在并發生作用。
第三,人們必須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在經濟生活中,人們的主觀行為如果違反了經濟規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破壞,人們就要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更不表明人們只能任憑經濟規律的擺布,做經濟規律的“奴隸”。相反,人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發現、認識和利用各種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使人們的主觀行為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使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給人們帶來經濟利益。
二、經濟規律的特點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規律)相比,兩者都具有客觀性,但是,經濟規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1)經濟規律離不開人的經濟活動。自然規律是完全脫離人的活動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和是否有人的參與無關;而經濟規律是人們經濟活動的規律,離開了人的經濟活動,就不存在經濟規律,比如,價值規律,離開了人們之間的商品交換就不復存在。
(2)經濟規律一般不是長久不變的。自然規律大多會長久地存在并發生作用;而經濟規律,由于其賴以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經濟條件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也就不能做到長久不變。隨著舊的經濟條件的消失,新的經濟條件的出現,舊的經濟規律也會讓位給新的經濟規律。
(3)在階級社會里,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總是有階級背景的。在自然科學中,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一般是比較順利的。當然,如果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觸犯了某一階級的利益,也會遭到這個階級的反抗。但是,經濟規律作為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它的作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同的。
三、經濟規律的類型
按照經濟規律賴以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經濟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1)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共有的經濟規律。例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它存在的經濟條件就是社會生產。任何社會生產都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因而都存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這個規律在一切社會形態中都存在和起作用。
(2)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例如,價值規律存在的條件是商品經濟。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就存在價值規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存在商品經濟,因此都存在發生作用的價值規律。
(3)某一個社會形態特有的經濟規律。例如,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規律,只要存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剩余價值規律就必然存在并發生作用。按勞分配規律是社會主義特有的經濟規律,只要存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就必然存在按勞分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