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穩定的統御局面,不僅需要在內部、對手下采取得當的強力措施,當遇到外來力量的無端侵擾時,必須以雄震國威的激情與之周旋到底。
綜合國力的增強,使乾隆大帝能以武功定天下,“威震殊方”,當時相鄰的許多國家都向清朝稱臣納貢,成為藩屬國,如朝鮮、安南(即越南)、緬甸、遏羅(即泰國)、南掌(即老撾)、蘇祿(今屬菲律賓)、廓爾喀(即尼泊爾)及中亞各國。清朝與這些國家的關系,名義為藩屬,然而除了外交辭令,實際上還是平等關系。清朝對這些國家從來沒有提出過任何領土要求,雖冊封其國王,但絕不干涉其內政,奉表納貢,其實質上多半是一種你給我贈、以物易物的貿易關系。這就是說,即便是點明要你某種東西,乾隆還要回賜物資,并且經常超過貢品數量。這基本上反映了清朝對待屬國的方針:“曉之以情,待之以禮,厚其餼賚而遣之”。
乾隆相信儒家“守在四夷”的教誨,即盡量與這些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化解矛盾,不僅不使之犯我,而且使它們成為拱衛清朝的屏障。
正所謂“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你不犯我,咱就和平共處;你若犯我,我必以牙、眼相對。對于悍然入侵者,乾隆總是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堅決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面對沙俄的野心蠶食,乾隆的對抗手段就是“怵之以威”,使沙俄徹底領教了清朝大皇帝的“鐵血”外交政策。
早在雍正時期,沙皇已派遣“堪察加勘察隊”到遠東以及清朝寧古塔將軍轄境進行所謂的“探險”活動。乾隆二年(公元1737),由沙皇俄國科學院派出的兩名測量人員在哥薩克騎兵的護送下,偷越中國邊界到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城。他們不但越界偷測地形,繪制地圖,竊取情報,而且公然于乾隆五年炮制了一份關于黑龍江的《備忘錄》,肆意歪曲《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性質,硬說該約是“俄國上當受騙了”,是“被迫簽訂的”,而現在是到了“揭露已犯的錯誤,趕緊補救”的時候了!韜光養晦的雍正朝時期,曾為謀求邊境安寧,清廷以讓步的態度與沙俄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但沙俄政府欲壑難填,對我國東北、西北和蒙古地區繼續采取蠶食政策,尤其對東北黑龍江地區更是垂涎三尺。由于國力的增強,乾隆皇帝一改雍正時的被動姿態,他滿懷重振國威的激情,與沙俄斗智斗勇。他從歷史上中俄交涉的來龍去脈中認識到,如果使俄國“收復黑龍江”(實為侵占)的陰謀得逞,那么康熙時期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邊界勢必會任其改變,八旗將士們用鮮血收復的雅克薩城將會重新喪失,這是絕對不能答應的。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沙俄想以“葡萄牙借澳門”的方式來蠶食我國領土,提出俄國船只借道黑龍江的要求,遭到乾隆大帝的斷然拒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假道”黑龍江事件。此時隨著沙俄卷入對普魯士與英國的七年戰爭的展開,無法以武力來謀取黑龍江的航行權力,沙皇的御前大臣便自作聰明,想出所謂“假道”的新招數。經過一番策劃,沙皇伊麗莎白·彼·得洛夫娜決定派大臣勃拉季謝夫經辦,以“東北沿海居民貧困并且處在極端饑饉之中”為托辭,要求清政府準予沙俄“假道”黑龍江航道運載糧食,并沿途給予“可能之協助”。乾隆識破了沙俄這一“假道”的侵略陰謀,他態度明確地給予回絕,說“初與俄羅斯議定十一條內,并無逾界遣人運送什物一項”。為了防止沙俄船只強行闖入黑龍江,乾隆命令黑龍江邊防臺站官兵,“務需加意防守卡座,勿令私過,倘不聽阻止,恃強前行,即派官兵擒拿,照私越邊界辦理”。從而有力地挫敗了沙俄利用“假道”中國內河黑龍江,吞食中國領土的特大陰謀。
御外侮、護國城,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又穩定了統御局面,乾隆的統御智慧足以為后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