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云翔手錄張簡齋孤本醫案賞析
- 王鋼 孔薇 曾安平主編
- 1659字
- 2023-09-28 17:12:30
周序
自古金陵名醫輩出,早在4000年前有“彭祖食桂”,至南唐有太醫令吳廷紹以楮實子湯治烈祖李昇食飴噎喉、以甘豆湯解宰相馮廷巳腦痛之苦;有記載金陵醫藥的《淮南子》和《神農本草經》;至六朝有著名醫藥學家葛洪和陶弘景,對南京及周邊地區的中醫藥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特別是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增補、修訂而著成了《本草經集注》一書,是我國第一部按照科學方法分類,有條理,有系統,并有豐富內容的中藥學名著,相傳其舊居就在今天南京市上海路一帶;至明代有李時珍采藥棲霞,其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于1596年首版刊刻于金陵;而清代戴天章(江蘇上元人)一生著作頗多,其中《廣瘟疫論》救人無數,為其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之作。悠久的歷史和名醫文化的傳承,為金陵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張簡齋先生,于1880年生于南京。張家祖輩上承孟河醫派,三代行醫。簡齋勤勉刻苦,記憶力極強,通讀大量經史,有厚實的文史基礎。他隨父親學習岐黃之術,自張仲景《傷寒論》入門,又研讀《醫學心悟》《醫宗金鑒》等著作,后融會明代王肯堂及清代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各家醫派學說,擅長內、外、婦、兒疑難雜病。1925年南京瘟疫時期,張簡齋因以小柴胡湯控制住了其他多位醫家辨治無效的瘟疫而一舉成名,蜚聲醫壇。而使簡齋先生尊為金陵醫派創始人的重要功績,是其在民國時期,和眾多金陵醫家奮起反抗國民政府通過的由余云岫等提出的,包含多項限制中醫行醫、教育和出版書籍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和“請明令廢止舊醫學校案”,最終抗爭成功。并且通過此事意識到了興辦教育對延續中醫的重要性,積極推動中央國醫館和南京國醫傳習所的建立,為中醫學取得行政地位、發展教育傳承和規范化行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得益于此,金陵醫學日益壯大并傳承。
民國時期,鄒云翔因與張簡齋診所相近,兩人雖相差18歲卻是亦師亦友。鄒云翔一生在腎病方面造詣頗深,所著的《中醫腎病療法》被尊為中醫腎病的第一本專著,創立了多項腎病治療新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張簡齋晚年在南京行醫時,其學生收藏了他的坐診醫案。1955年,鄒云翔將醫案借出,抄錄后歸還。而張簡齋一生忠于臨床,無暇整理醫案,后醫案原本遺失,鄒云翔手錄的醫案遂成孤本。2017年,鄒云翔之女、國醫大師鄒燕勤整理了《鄒云翔手錄孤本張簡齋醫案》,另有鄒云翔之孫鄒偉俊抄錄后整理的《張簡齋醫案》也來源于此,這為此后金陵醫派學術研究及傳承提供了重要依據。鄒云翔先生手錄的張簡齋醫案,脈案書法優美,娟娟小楷,行云流水,秀麗且端莊,賞心悅目,《鄒云翔手錄孤本張簡齋醫案》集書法和醫書珍藏于一品。為了讓后人讀懂讀透張簡齋醫案的精華特色,系統傳承、弘揚金陵大醫張簡齋的醫道,鄒燕勤教授及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鋼、孔薇教授率領眾多弟子們花了3年多時間對鄒云翔手錄的張簡齋625例醫案,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研究,完成了《鄒云翔手錄張簡齋孤本醫案賞析》專著,并即將出版,這對后世學習、研究、傳承金陵醫派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余于1956年畢業分配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侍診鄒老,抄方半載,深感復法大方、溫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病的優勢,感悟良多。今奉賜書,得益匪淺,深表謝意!
特此祝賀,并作書序!
2021年6月于金陵
周仲瑛,1928年6月生,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自幼隨父親周筱齋研習中醫,1956年進入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先后任住院醫師、講師、主治醫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副院長等職;1983年調任南京中醫學院,任院長。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指導老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首屆國醫大師,獲得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稱號。其臨床辨證注重分析病機,首創“瘀熱論”“癌毒論”“伏毒論”“復合病機”等多種學說,擅長從“風痰瘀熱毒虛”入手,運用“復法大方”治療急難重癥,尤擅疑難急癥的中醫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