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云翔手錄張簡齋孤本醫案賞析
- 王鋼 孔薇 曾安平主編
- 1515字
- 2023-09-28 17:12:30
夏序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奇葩,而其成長卻經歷不凡。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國時期的中醫藥事業面臨著最為嚴峻的生存危機,外受西方醫學文化的排擠,內遭政府政策的歧視,中醫藥的發展陷入了極度的困境。面對這一艱難局面,中醫界同仁忍辱負重,硬是憑著精湛的醫術,過硬的臨床治療效果,使中醫藥事業未被消亡。所以,民國中醫界鮮有高深玄奧的中醫理論的闡述,但有著諸多經驗豐富的臨床專家。在南京地區,就有以張簡齋、鄒云翔、張棟梁、隨翰英、楊伯雄等為代表的著名臨床大家,形成了源自吳門及孟河醫派的金陵醫派。
作為民國金陵醫派奠基人的張簡齋,雖然出身于世醫之家,幼承庭訓,但也如既往歷代名醫一樣,先修儒學,后學岐黃。他于20世紀20年代使用和法之術治療流行于南京地區的溫病而獲奇效后,聲譽飛馳,幾遍全國。張簡齋先生治療婦科病證亦具有獨特之處,他以調理氣血虛實為原則,師經典而不泥古,化裁經方提高療效,用藥重配伍以輕去實,尤其擅長使用兩藥相伴的藥對配伍,處方用藥輒獲神效,深得前輩中醫大家鄒云翔之贊譽。據悉在“抗戰”期間,鄒老于重慶曾私淑過張簡齋,并手抄過數百例簡齋醫案,惜因船難而沉沒于三峽江底。而簡齋先生因平素診務繁忙,無暇自行整理醫術理論,其間雖有學生刊行過其醫案,也屬零珠碎玉,其術幾如《廣陵散》而將終失也。幸有其門人張筱川曾錄有一部分張簡齋南京行醫時醫案,鄒老在20世紀50年代借閱并全部抄錄,即鄒老之女、國醫大師鄒燕勤于2017年整理之《鄒云翔手錄孤本張簡齋醫案》。
考醫案又稱診籍、脈案、方案、病案等,是臨床醫生診治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藥及預后的連續記錄。《史記》中所錄西漢名醫淳于意的診籍,被認作是后世醫案之濫觴。至明清時期,醫案已漸趨成熟并達鼎盛,故學者章太炎曰:“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鉆研,事半功倍。”觀張簡齋先生醫案集辨證、治療于一體而融會貫通,辭簡理明,其審證辨機卓識絕倫,化裁經方仍周以中規,運用時方而仍折以中矩,用藥配伍精當入微,故治法看似平淡無奇,卻能屢獲奇效,誠如其曾自述曰:“中醫治療,具體分析,按陰陽五行、經絡臟腑、氣血盛衰、虛實邪正進行辨證用藥。論治是有法則的,這和西醫看病不同。”
先賢前輩張山雷云:“多讀醫案,絕勝于隨侍名醫,直不啻聚古今之良醫,而相與晤對一堂,從上下其議論,何快如之!”(《古今醫案評議》)。奈因時代差異,原醫案所錄內容過于簡明,不利于后學及新學者學習體會及臨床參考應用。今我的同道,江蘇省中醫院鄒燕勤國醫大師,以及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王鋼教授等弟子們集眾人之智,數易其稿,于每例病案下增添評析,“晰其同中之異,表其青出于藍;或綜數事為數語,以隱栝其大略;或纂述舊說新說,以補諸案之未逮。”(《古今醫案按》)詳解病因病機,細析方劑藥理,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張簡齋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精湛的醫術,從而增加對金陵醫派注重臨床實戰的認識與體會。
子曰:“告諸往而知來者。”中醫事業的創新應根源于傳承,故重視前人醫案的整理與發掘具有重要意義。愿此書的出版發行能帶來對中醫傳統醫案學習的新趨勢,切實履行習近平主席對中醫藥發展的期望:“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2021年6月28日
夏桂成,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著名婦科專家,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二屆國醫大師,全國“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尤其擅長治療不孕癥、子宮內膜異位癥、膜樣痛經、早期更年期綜合征等。對婦科經、帶、胎、產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辨證方法,提出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強調腎-心-子宮生理生殖軸的觀點,被譽為“送子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