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肖洪玲 陳偶英主編
- 5515字
- 2023-08-24 15:10:02
第六節 兒童發展理論
幾個世紀以來,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生長發育,由此產生了許多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幫助人們了解人在各個生長發育時期的心理及行為特點有重要的意義,并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人的本質。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Freud S),著名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被譽為“現代心理學之父”,通過精神分析法觀察人的行為,創建了性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注重于兒童性心理的發展、對自己身體的欣賞及與他人關系的建立。他認為性本能是個性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他用“性心理”來描繪感官愉悅的體驗,認為人的性心理發展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性需求”需要得到滿足。若某一階段的需要未得到滿足,便會產生心理及情緒問題,人格發展出現障礙,形成人格固結,并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一)口腔期
口腔期(oral stage,0~1歲)嬰兒專注于與口腔有關的活動,通過吸吮、吞咽、咀嚼等口腔活動來獲得快樂與安全感。如口部欲望得到滿足,則有助于嬰兒情緒及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此期發展不順利,則會造成成年以后自戀、悲觀、退縮、嫉妒、猜疑、苛求等人格特征,有些人會出現咬指甲、吸煙、吸毒、酗酒等不良行為。
(二)肛門期
肛門期(anal age,1~3歲)兒童關心與直腸及肛門有關的活動,愉快感主要來自于排泄所帶來的快感及對排泄的控制。排便環境和氛圍對兒童的個性有著深遠的影響,如父母在這段時期對兒童的大小便訓練恰當,則孩子能與父母產生和諧的關系,養成有秩序的習慣,學會控制自己,并形成日后人際關系的基礎。如父母在這段時期對兒童的大小便訓練出現問題或兒童有與排泄有關的不愉快經歷,則會形成缺乏自我意識或自以為是、冷酷無情、頑固、吝嗇、暴躁等人格特征。
(三)性蕾期
性蕾期(pllallic stage,3~6歲)兒童對自己的性器官感興趣,并察覺到性別差異。男孩更偏愛母親形成戀母情結,女孩偏愛父親易形成戀父情結。健康的發展在于與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建立起性別認同感,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性別行為和道德觀念。如發展不順利,則會產生性別認同困難或由此而產生其他的道德問題。
(四)潛伏期
潛伏期(latent stage,6~12歲)兒童早期的性欲沖動被壓抑到潛在意識領域,把精力投放到智力及身體的活動上,兒童的興趣不再限于自己的身體,轉而注意自己周圍環境中的事物,愉快感來自于對外界環境的體驗,喜歡與同性別的伙伴游戲或一起活動。如果發展好,可獲得許多人際交往經驗,促進自我發展。此期發展不順利,則會造成強迫性人格。
(五)生殖期
生殖期(genita1 stage,12歲以后)深藏于潛意識中的性欲沖動,隨青春期的到來開始涌現。對異性發生興趣,注意力由父母轉移到所喜愛的性伴侶,有了與性別有關的職業計劃、婚姻理想。如此期性心理發展不順利,會導致嚴重的功能不全或病態人格。
性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發現了潛意識及其在人類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人們常常不注意潛意識,因而往往無法認清一些影響人們情緒和支配人們行為的真正動機。性心理發展理論有助于護士正確理解和評估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外在的焦慮、緊張、憤怒等不良情緒和反常行為作為一種心理防衛所反映出的內心深處的需要和期盼,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并指導家長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性心理發展的特點,養育和訓練兒童,以利于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如當幼兒住院時,應詢問其在家時的排便方式和習慣,并應盡量維持其已養成的習慣;對12歲以上的孩子應進行必要的性知識教育,護理時注意保護其隱私。
二、艾瑞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Erikson E),美籍丹麥裔心理學家,將弗洛伊德的理論擴展至社會方面,形成了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瑞克森的理論強調文化及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認為生命的歷程就是不斷達到心理社會平衡的過程。他將人的一生分為8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前5個階段與兒童的心理社會發展有關),并認為每個階段均有一個特定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即是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遇到的挑戰或危機。成功地解決每一階段的發展問題,就可健康地步入下一階段;反之,將導致不健康的結果而影響后一階段的發展。
(一)嬰兒期(0~1歲)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信任對不信任。
信任感是發展健全人格最初且最重要的因素,人生第一年的發展任務是與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學習愛和被愛。良好的照料是發展嬰兒信任感的基本條件。嬰兒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必須依靠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母親或母親代理人的喂養、撫摸等使兒童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兒童的感受是愉快的和良好的,其對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這一信任感是兒童對外界和他人產生信任感的來源。信任感發展的結果是樂觀,對環境和將來有信心,形成有希望的品質。與此相反,如果兒童經常感受到的是痛苦、危險和無人愛撫,便會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嬰兒會把對外界的恐懼和懷疑情緒帶入以后的發展階段。
(二)幼兒期(1~3歲)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自主對羞怯或懷疑。
此階段幼兒通過爬、走、跳等動作來探索外部世界,很快明確獨立與依賴之間的區別,并開始覺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周圍環境與環境中的人,從而形成獨立自主感,他們在許多領域開始獨立的探索,通過模仿他人的動作和行為進行學習;同時由于缺乏社會規范,兒童任性行為達到高峰,喜歡以“不”來滿足自己獨立自主的需要。當幼兒自我實現得到滿足和鼓勵時,其自主性得到發展。此時,如果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而不允許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或對其獨立行為缺乏耐心,進行嘲笑、否定和斥責,將會使兒童產生羞愧和疑慮,兒童將懷疑自己的能力,并停止各種嘗試和努力。因此,父母對孩子合理的自主行為必須給予支持和鼓勵,避免過分干預;同時,應用溫和、適當的方式約束兒童,使其按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行事,學會適應社會規則。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自我控制和自信,形成有意志的品質。
(三)學齡前期(3~6歲)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主動對內疚或罪惡感。
隨著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探究范圍擴大,他們開始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敢于有目的地去影響和改變環境,并能以現實的態度去評價個人行為。如果對他們的好奇和探究給予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則有助于他們主動性的發展,這意味著他們愿意發明或嘗試一些新活動或新語言,他們自己訂計劃、訂目標,并極力爭取達到目標,而不是單純地模仿其他孩子或父母的行為。反之如果成人總是指責孩子的行動是不好的,禁止他們有一些離奇的想法或游戲活動,或要求他們完成其力所不能及的任務,都會使他們產生內疚感、缺乏自信、態度消極、怕出錯、過于限制自己的活動。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建立方向感和目標感,形成有目的的品質。
(四)學齡期(6~12歲)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勤奮對自卑。
此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階段。兒童迫切地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學會遵守規則,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樂趣,并強烈追求如何將事情做得完美。如果在這個時期兒童能出色完成任務并受到鼓勵和贊揚,則可能發展勤奮感;如果無法勝任父母或老師指定的任務,遭受挫折和指責,兒童就會產生自卑感。此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應是學會與人競爭,求得創造和自我發展,形成有能力的品質。父母、老師等都有責任幫助兒童發掘其自身的勤奮潛力。
(五)青春期(12~18歲)
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問題:角色認同對角色混淆。
隨著身體迅速而顯著的變化,青少年開始關注自我,探究自我,經常思考我是怎樣一個人或適合怎樣的社會職業(角色)的問題。他們極為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并與自我概念相比較,一方面要適應自己必須承擔的社會角色,同時又想扮演自己喜歡的新潮形象,因此,他們為追求個人價值觀與社會觀念的統一而困惑和奮斗。正常的社會心理發展主要來自于建立其獨立自主的人生觀念,并完善自己的社會能力和發展自身的潛能,形成忠誠的品質。如無法解決上述沖突,則會導致角色混淆,沒有自控力,沒有安全感。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有助于護士認識兒童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或矛盾,并認識到疾病常常引起這些矛盾的激化,進而影響和改變兒童生活及心理的正常發展;在此基礎上,護士能更好地理解兒童的行為,更準確地發現護理問題,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如護理嬰兒時,應經常抱起或撫摸,鼓勵家長參與護理活動,以利于其信任感的形成;對幼兒應鼓勵其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允許學齡兒童幫助準備或整理用物(如準備膠布等),使其有成就感;對兒童提出的各種問題應予耐心解答,對兒童有益的主動行為要加以贊賞。
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Piaget J),瑞士心理學家,基于對兒童行為的長期觀察,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力起源于他們的動作或行為,智力的發展就是兒童與經常變化著的、要求其不斷做出新反應的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杰把認知發展過程分為4個原則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對前一個階段的完善,并為后一階段打下基礎。各個階段的發展與年齡有一定關系,但每個人又由于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各不相同。
(一)感覺運動期(0~2歲)
兒童通過與周圍事物的感覺運動性接觸,如吸吮、咬、抓握、觸摸、敲打等行動來認識世界,其間經歷6個亞階段,主要特征是形成自主協調運動,能區分自我及周圍的環境,構成了自我概念的雛形,開始出現心理表征,能將事物具體化,對空間有一定的概念,并具有簡單的思考能力,形成客體永久概念,即意識到物體是永遠存在的而不會神秘消失。
(二)前運思期(2~7歲)
兒童能用語言符號、象征性游戲等手段來表達外部事物。思維特點以自我為中心、單維、不可逆,即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和看待事物,不能理解他人的觀點,只關注事物的一個方面,不理解事物的轉化或逆向運動,能將事物依次接連起來,但缺乏正確的邏輯推論能力。
(三)具體運思期(7~11歲)
兒童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周圍事物,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能理解事物的轉化,并能憑借具體形象的支持,進行邏輯推理活動,形成守恒概念,即能認識到客體外形變化,其特有的屬性可以不變,能進行可逆性思維。
(四)形式運思期(12歲以上)
兒童的思維能力開始接近成人水平,他們不僅思考具體的(現存的)事物,也能思考抽象的(可能發生的)情境,并具有綜合性的思維能力、邏輯推論能力及決策能力。
認知發展理論可幫助護士了解不同發展階段兒童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設計出刺激和促進兒童發展的活動,并采取兒童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與之溝通;根據不同時期兒童智力發展水平,為他們選擇治療性的玩具、圖書、畫片或閱讀材料,向他們有效地解釋治療和護理過程,以及傳授健康保健的方法,以提高護理質量。例如,可根據具體運思期兒童依賴具體形象進行邏輯推理的特點,運用生動形象的圖片、模型、事例幫助他們理解護理要求,使他們能自覺配合和參與護理活動。
四、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Kohlberg L),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基于對兒童和成人道德發展的研究,提出了3期6段的道德發展學說。科爾伯格認為,所謂道德發展,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學到的是非判斷標準,以及按該標準去表現的道德行為。
(一)前習俗期(1~6歲)
兒童固守家長和其他權威人物的教導,對他們來說,道德是外來的概念。當面對道德的兩難情境,進行好壞、對錯的判斷時,他們往往依據外界對其的限制,而不能兼顧行為后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道德規范。此期又分為兩個階段:①懲罰-順從導向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結果而不是行為本身來判斷好壞,是非觀念建立在回避懲罰的基礎上,因害怕懲罰,他們無條件地遵從規則,服從家長、老師或其他權威人士,他們沒有語言和行為一致的觀念。②相對功利導向階段:是非觀念主要建立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基礎上,以自我為中心。兒童認為正確的行為是指與自己的需求相一致的行為。盡管他們也有公平、回報、共享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是很實際的、具體的,而沒有公正、感激、忠誠的含義。
(二)習俗期(6~12歲)
兒童的道德觀念開始形成。當面對道德的兩難情境時,他們一般以社會習俗或規范為準則,行為動機主要為符合父母、家庭、社會的需要,能遵守社會道德及法規,有了忠誠和服從的概念。此期包括兩個階段:①好孩子導向階段:兒童的思維和行為都集中在他人的反應上,一切行為均為得到他人的認可,認為只有個人做得好才能贏得贊揚。兒童在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礎上,達到父母或他人的期望。②社會秩序導向階段:道德發展從關心他人發展到明確社會需求上,思維和行為能遵守社會習俗和法規,服從團體規則,尊重法律權威,有責任心,有義務感,有一定的法制觀念。
(三)后習俗期(12歲以上)
兒童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理想和良心,能全面地進行自我約束,有個人需要、團體利益的道德觀念和原則。當面對道德的兩難情境時,他們憑自己的良心及個人的價值觀念進行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范的限制。達到此道德水平的人,并非在思想上反抗社會規范,而是在符合大眾利益的基礎上,尋求更適合的社會規范。此期也分為兩個階段:①社會契約導向階段:尊重法規,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對社會負責,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②普遍道德原則導向階段:個體將普遍的道德原則內化,憑借自己的良心判斷是非,追求平等、博愛的人生原則,諸如公平、正義、尊重人格等。這些原則是個人自主選擇的,并非每個人的道德水平都能達到這個階段。
在護理過程中,護士可應用此理論對兒童及其家長進行指導,促進兒童道德的發展。如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首先要教育他們遵守社會規范,在適當的場合表現適當的行為;學齡期兒童處于好孩子導向階段,要向他們說明必要的規章制度,對他們的行為多鼓勵贊賞,使他們能夠按照嚴格的規章制度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樣不僅有利于他們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利于他們服從治療護理方案,如按時服藥等。
- 護理心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3版)
- 腎臟風濕免疫性疾病專輯
- 骨傷影像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脊柱微創外科學(第2版)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分冊
- 針灸臨床實用新型技術
- 循證醫學
- 中國公眾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教材
- 藥用植物栽培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西醫結合免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醫學遺傳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護理管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