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肖洪玲 陳偶英主編
- 2310字
- 2023-08-24 15:10:00
第二節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及影響因素
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變化,可測出其量的改變;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分化完善和功能成熟,為質的改變。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不能截然分開。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而發育成熟狀況又反映在生長的量的變化上。生長發育的過程既包括身體的變化也包括心理的變化,呈現出特有的規律性與相應的階段性。
一、生長發育規律
不論在總體上還是各器官、系統的發育上,生長發育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認識生長發育規律有助于兒科護士對兒童生長發育狀況進行正確評價與指導。
(一)生長發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生長發育在整個兒童時期不斷進行,呈連續的過程,但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的速度不同,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快。如體格增長在生后1年,尤其是前3個月最快,生后第1年為第一個生長高峰,以后生長速度逐漸減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
(二)系統器官發育的不平衡性
人體各器官、系統的發育遵循一定規律,發育速度不同,有各自特點。神經系統發育較早(腦在生后2年內發育較快),生殖系統發育較晚,淋巴系統發育則先快而后減慢(兒童期迅速生長,于青春期前達高峰,以后逐漸減慢),皮下脂肪在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到學齡期才發育加速。其他系統,如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等的發育基本與體格生長平行(圖2-1)。各系統發育速度的不同與其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功能有關。

圖2-1 生長發育的不平衡
(三)生長發育的順序性
生長發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或規律。如出生后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后抬胸,再會坐、立、行(自上到下);先抬肩、伸臂,再雙手握物;先會控制腿,再控制腳的活動(由近到遠);先會用全手掌握持物品,以后發展到能以手指端拿取(從粗到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圖、畫人(由簡單到復雜);先會看、聽、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到高級)。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兒童生長發育在一定范圍內因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生長的“軌道”不會完全相同。體格上的個體差異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顯著,青春期差異更大。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雖有一定的正常范圍,但所謂正常值不是絕對的,判斷兒童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必須考慮各種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并應進行連續動態的觀察,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兩個最基本因素。遺傳決定生長發育的潛力,這種潛力從受精卵開始就受到眾多外界因素的作用與調節,表現出個人的生長發育模式;環境則決定發育的速度及最終達到的程度。兩個因素相互作用,決定每個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
(一)遺傳因素
父母雙方的遺傳因素決定兒童生長發育的“軌道”。種族、家族的遺傳信息影響深遠,如皮膚、頭發的顏色,面部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遲早,營養素需要量及疾病易感性等。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遺傳代謝性疾病、內分泌障礙、染色體畸形等,與遺傳有更多的直接關系。
(二)環境因素
自然、社會、家庭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兒童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與健康。在胎兒期更易受孕母生活環境、營養、情緒、健康狀況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生后不僅受母親、家庭成員的影響,還受社會文化等大環境的影響。
1.營養 合理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年齡越小受營養影響越大。當各種營養素比例恰當、充足,加上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使兒童生長潛力得到最好的發揮。宮內營養不良不僅使胎兒體格生長落后,嚴重時還影響腦的發育;生后營養不良,特別是第1~2年的嚴重營養不良,可影響體重、身高(長)及智能的發育。兒童攝入過多能量所致的肥胖也會對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2.孕母情況 胎兒生長發育與孕母的生活環境、營養狀況、情緒等關系密切。妊娠早期病毒性感染可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孕母嚴重營養不良可引起流產、早產和胎兒體格生長以及腦發育遲緩;孕母受藥物、放射線、環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創傷等,均可使胎兒發育受阻。因此,妊娠期要保持孕母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情緒穩定,膳食平衡、營養豐富,環境安靜、舒適、空氣清新,做到不抽煙、不酗酒、不濫用藥物,避免接觸各種有害物質、放射線等。
3.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康的重要作用易被家長和醫護人員忽視。舒適的居住環境、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都能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反之,則帶來不良影響。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的護理、良好的教養、適當的鍛煉均是保證兒童體格、神經心理發育達到最佳狀態的重要因素。培養科學有序的生活習慣,進行謙虛禮讓的家庭教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前提與保障。
4.社會大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與外界接觸能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豐富知識。但由于兒童缺乏辨別、分析能力,社會環境中的某些不健康因素難免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對于某些不健康因素,首先應該釆取物理性隔離,例如學齡期兒童應遠離成人娛樂場所、游戲廳、網吧等。其次,發揮家庭的屏障作用,教育兒童分辨健康信息,自覺抵制社會不良因素影響。
5.疾病和藥物 疾病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十分明顯。急性感染性疾病常使體重減輕;長期慢性疾病則同時影響體重和身高的增長;內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長和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21-三體綜合征等)對體格和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更為明顯。通常2歲以內兒童,疾病痊愈后,如營養充足,會出現“追趕生長”現象,即兒童身高、體重等短期內加快增長,且不改變生長發育規律。藥物也可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如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致身高增長的速度減慢。
- 針刀治雜病
- 中藥制藥設備與車間設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臨床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指南(第一冊)
-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 消化內科臨床實踐(習)導引與圖解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2019
- 社會醫學: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經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全科醫生臨床實踐(第3版)
- 中醫各家學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分冊
- 慕課·醫古文
- 社區預防(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護理美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