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炮制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鐘凌云主編
- 7959字
- 2023-08-24 15:44:29
第二節 中藥炮制的起源與發展
一、中藥炮制的起源
中藥炮制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的,有了中藥就有了中藥的炮制,其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中藥炮制是在具備如下條件的前提下而產生的。
(一)中藥的發現和應用
人類為了生活、生存必須勞動生產,以獲取食物。人們有時誤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動物,以致發生嘔吐、泄瀉、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時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減輕或消失,久而久之,這種感性知識積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為了更好地發揮藥效作用,人們又將這些天然藥物進行一定的采集加工。為了服用方便,還將藥物進行清洗、擘成小塊或銼、搗為粗末等簡單加工,這些簡單加工經過積累和發展,就成了類似于中藥炮制中的“洗凈法”“切法”“搗法”等,這便是中藥炮制的萌芽。因此,中藥炮制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應用而開始產生的。
(二)火的出現和應用
《韓非子·五蠹篇》載:“上古之世……民食果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禮緯·含文嘉》明確指出:“燧人氏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中藥炮制古稱“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由于人類對火的應用,為早期中藥采用高溫處理的“炮炙法”“藥炒法”的出現創造了基本條件。據《說文解字》載:“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謂不去毛炙之也。”《禮記·內則》載:“涂之以謹(墐)涂,炮之。”鄭玄注:“炮者,以涂燒之為名也。”孫希旦集解:“裹物而燒之謂之炮。”《說文解字》云:“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詩經·小雅·葉傳》載:“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藥炮制的源頭就在于食物的炮生為熟。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處理藥物。這種利用火來炮生為熟的知識,逐漸應用于處理藥物方面,從而形成了中藥炮制的雛形。
(三)酒的發明與應用
酒是用于炮制中藥的重要輔料和制藥溶媒之一,酒的發明與應用,在我國歷史非常久遠,起源于舊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有所進展,而廣泛應用于奴隸制社會時期。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則發現有專用酒器,殷商文化中發現更多的專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藥酒,供祭祖用。人們直接用酒來醫病,或用作制藥的溶劑制成“藥酒”對抗疾病。酒的發明與應用,豐富了用藥經驗并被引用于炮制藥物,從而產生了輔料制法,充實了藥物炮制的內容。
(四)陶器的發明與應用
人類在長期利用火的過程中,對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認識,為陶器的發明準備了條件。在我國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鍋、陶罐等烹飪器和儲存器,為早期中藥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藥罐)以及存放中藥湯劑等創造了必要的工具條件。陶器的發明和應用,極大豐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內容。
二、中藥炮制的發展
中藥炮制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在長期醫療活動中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獨特的制藥技術,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是中醫用藥特點所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藥炮制也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中藥炮制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722年~公元1279年)是中藥炮制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公元1280~1644年)是炮制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公元1645~1911年)是炮制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現代(公元1911年以后)是炮制振興、發展時期。各個時期的炮制特點和主要文獻如下:
(一)春秋戰國至宋代
在漢以前,古文獻中所記載的都是比較簡單的炮制內容。
《五十二病方》是我國最早有炮制內容記載的醫方書,書中包括了凈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內容,并有具體操作方法的記載。如“取商牢(陸)漬醯(醋)中”“陳藿,蒸而取其汁”等。并對個別藥物的炮制作用進行了說明,如“止出血者燔發”。
《黃帝內經》約為戰國至秦漢時代的著作,在《靈樞·邪客》中有“治半夏”的記載。“治”即指“修治”,是指減毒的加工處理,可見當時已注意到有毒藥物的炮制。《素問·繆刺論》中所說的“角發”“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余炭。“咀”是當時的飲片切制。
漢代對中藥炮制的目的、原則已初步確立,并出現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
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在序錄中就載有:“凡此七情,合和視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這是當時對有毒藥物炮制方法與作用的解釋。書中還指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干,曝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陰干曝干是指產地加工,而生熟則說的是藥物經過了炮制。對礦物藥的炮制,還提出了“丹砂能化汞,礬石煉餌服之,石膽能化鐵為銅”,通過炮制改變其藥性。
張仲景在《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中指出: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開創了藥物生熟異用學說。還指出“凡咀藥,欲如豆大,粗則藥力不盡”,闡明了藥物粒度與藥效的關系。《傷寒雜病論》中有關藥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見于處方藥物的腳注,與藥物配伍、劑型、煎法、服用相聯系。如抵當湯:水蛭三十個,熬;虻蟲十三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對毒劇藥應用更謹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趨成熟。對制藥火候提出“燒、煉、熬”三者不同。
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載“諸藥毒救解方”,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漬服,并記有干餾法制竹瀝,對后世依方炮制提供了基礎依據。
梁代《本草經集注》是陶弘景所撰寫的我國第二部中藥專著,它第一次將零星的炮制技術進行了系統歸納,說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諸蟲先微炙”“諸石皆細搗”“阿膠,炙令通體沸起”等。將“咀”改為切制,內容豐富,方法眾多。
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敩編撰,并由唐末五代時胡洽重定的《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收載藥物約300種。該書總結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術和經驗,記述了藥物的各種炮制方法。如揀、去甲土、去粗皮、去節并沫、揩、拭、刷、刮、削、剝等凈制操作;切、銼、擘、捶、舂、搗、研、杵、磨、水飛等切制操作;拭干、陰干、風干、曬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煉、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藥汁制等法,廣泛地應用輔料炮制藥物。該書對炮制的作用也進行了較多的介紹,如“……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免結澀人腸也”“……半夏……若洗不凈,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該書對后世中藥炮制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其中許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學道理。如大黃用蒸來緩和其瀉下作用;莨菪、吳茱萸等含有生物堿,用醋制可以使生物堿成鹽,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對揮發性藥物茵陳,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溫處理;對某些含鞣質藥物,如白芍等需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沒食子勿令犯鐵器等,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唐代在炮制原則系統化和炮制新方法方面有較詳細的記載,在中藥炮制方面有長足進步。
《備急千金要方》是孫思邈所著的我國最早的臨床實用百科全書,提出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順方者福,逆之者殃。……”在“合和”中有“凡用甘草、厚樸、枳實、石楠、茵芋、藜蘆、皂莢之類皆炙之”“凡用麥蘗、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煙斷”的記載。在炮制新方法方面,它提出諸石要“漂”,麥冬、生姜“搗絞取汁”;《千金翼方》有反復曝制熟地黃的方法;《食療本草》開始用童便處理藥材;《外臺秘要》始載麩炒法;《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新增了天南星姜汁浸,草烏姜汁煮或醋煮,自然銅火煅醋淬,何首烏黑豆蒸等。
《新修本草》是唐代蘇敬等修訂的世界最早的藥典,首次規定“唯米酒、米醋入藥”,并將炮制列為法定內容,記有作蘗、作曲、作豉、作大豆黃卷、芒硝提凈等法。對礦物藥的炮制方法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炮制內容更為豐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進,炮制目的多樣化,開始進入了從減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變療效,從湯劑飲片的炮制與同時重視制備成藥飲片炮制的嶄新階段。
王懷隱所著大型方書《太平圣惠方》,不僅具體記載大量炮制內容,還始載乳制法。在“論合和篇”中,指出:“凡合和湯藥,務必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治合度,分量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說明了藥物炮制的重要性。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唐慎微所編撰,該書廣泛輯錄了宋以前有關藥學方面的文獻,部分保存了現今已失傳的醫藥書籍等內容,如《雷公炮炙論》等。在《本草綱目》刊行前,一直作為研究本草學的范本。每種藥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為后世制藥業提供了藥物炮制資料。
陳師文等編撰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強調“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設“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專門討論炮制技術,收錄了185種中藥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逐漸注意到藥物經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變,如蒲黃“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該書的炮制工藝和要求成為國家法定制藥技術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藥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該書篩選了當時通用的方劑及炮制方法,實踐性強,現代應用的許多炮制方法,都與該書所列的方法相似。如水飛、醋淬、鎊、紙煨、面煨、巴豆制霜、蒼術米泔水浸等。
總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則、方法,適用品種已初具規模,是炮制技術的形成時期。
(二)金元、明時期
金元時期,名醫各有專長,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別重視藥物炮制前后的不同應用,炮制輔料的作用,開始對各類炮制作用進行了總結,明代又進一步系統整理,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炮制理論。
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李東垣“用藥心法”有:“黃芩、黃連、黃檗、知母,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于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并說:“去濕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張元素在《珍珠囊》中說白芍“酒浸行經,至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氣,火煨用,可實大腸”。葛可久在《十藥神書》中首先提出炭藥止血的理論:“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該書的方劑之一。
明代對醫藥比較重視,在中藥炮制技術方面有較大的進步,在炮制理論上也有顯著的建樹。
徐彥純編撰的《本草發揮》輯自金元諸家的著作,對炮制作用原理有較多的闡述,如“神曲火炒以補天五之氣,入足陽明胃經”。還指出童便制、鹽制的作用,即“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也”“心虛則鹽炒之”“以鹽炒補心肺”等,均是關于中藥炮制理論的重要論述。
陳嘉謨在其所著的《本草蒙筌》“制造資水火”中指出:“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涂燒,咸滲骨容易脆斷,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第一次系統概括了輔料炮制的作用和原則。在炮制技術上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條下所載的“百藥煎”的制備方法,實際上就是沒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藥學家舍勒制備沒食子酸早200多年。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藥學著作,載藥1892種,其中有330味藥記有“修治”專目。在“修治”專目中,綜述了前代炮制經驗。還有很多藥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楓香脂、樟腦等的炮制方法則是李時珍個人的經驗記載。在炮制方法上有所發展,例如獨活條,雷敩曰:“采得細銼,以淫羊藿拌……裛二日,曝干去藿用,免煩人心。”李時珍認為此法不切實用,認為“此乃服食家治法,尋常去皮或焙用爾”。對前代有問題的方法,李時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條載:“醫家皆言生砒經見火則毒甚,而雷氏(雷敩)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書記載炮制方法近20類,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輔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數制法,至今仍然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膽南星等的炮制方法。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論問題時曾說:“炒以緩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陰,煉可助陽,但制有太過不及之弊。”
李中梓所撰的《本草通玄》對炮制操作的注意事項、輔料制的目的、凈選的目的進行了精辟概括,指出:“制藥貴得中,不及則無功,太過則傷性。……酒制升提,鹽制潤下,姜制溫散,醋取收斂……去穰者寬中,抽心者除煩。”
繆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是繼《雷公炮炙論》之后第二部炮制專著。收載了439種藥物的炮制方法,用簡明的筆法敘述各藥出處、采集時間、優劣鑒別、炮制輔料、操作程序及藥物貯藏,大部分內容能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實際,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正如作者所說的“自為闡發,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在前人基礎上融合為“雷公炮炙,法有十七”:炮、、煿、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摋、
、曝、露十七種方法,稱為雷公炮炙十七法。
總之,金元、明時期,在前人對炮制作用解釋的基礎上,經系統總結而形成理論,是中藥炮制理論的形成時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論基礎上增加炮制品,并有專項記載炮制方法和作用,但也有對某些藥物炮制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清代徐靈胎所著《醫學源流論》對炮制有專門論述,在“制藥論”中提出“制藥之法……其微妙之處,實有精義存焉”,指出了炮制的重要性,同時還對制藥原則和制藥方法進行了總結,這些原則和方法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劉若金所著的《本草述》,收載有關炮制的藥物300多種,記述藥物的各種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論解釋,內容豐富,經楊時泰修改刪節為《本草述鉤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為明確易解。如黃芪“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等”。
張仲巖所著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制專書,收錄藥物232種,為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它較為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制方法,認為炮制在中醫藥學中非常重要,指出:“炮制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證無驗也。”在炮制理論上也有所發揮,如提出:“吳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牛膽汁制去燥烈而清潤,秋石制抑陽而養陰,枸杞湯制抑陰而養陽……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
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和唐容川的《血證論》,除記載了當時很多炮制方法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炭藥,并在張仲景“燒灰存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炭藥的炮制與應用,在清代有相當大的發展,很有特色。在《本草綱目拾遺》中還對半夏長期浸泡提出了不同看法,謂:“今藥肆所售仙半夏,惟將半夏浸泡,盡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曬……全失本性……是無異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總之,清代對某些炮制作用有所發揮,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種和技術進一步擴大應用時期。
(四)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中藥炮制繼承方面,各地對散在于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制經驗進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藥炮制規范,同時,國家藥典中也收載了炮制內容,制定了“中藥炮制通則”,并相繼出版了一些炮制專著。如《中藥炮制經驗集成》《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樟樹中藥炮制全書》等,將散在于民間和歷代醫籍中的炮制方法及地方特色炮制方法進行了系統整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獻資料。近年來,中藥炮制歷史文獻的繼承整理工作已開展了對重點典籍文獻和單味藥炮制沿革的系統整理,建立了中藥炮制相關的文獻數據庫等,促進了中藥炮制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
目前,全國各中醫藥院校的中藥專業都設有中藥炮制課,并被列為專業課之一。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地區特點編寫了教材,經過試用與修訂,不斷充實、提高,于1979年首次編寫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藥炮制學》統一試用教材,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教材,1996年出版了第三版規劃教材,2001年出版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藥系列教材《中藥炮制學》,2003年、2007年、2012年、2016年相繼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及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藥炮制學》,為繼承和發揚中藥炮制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八五”至“十一五”期間,中藥炮制研究被列入國家攻關項目,“八五”“九五”期間,先后完成了何首烏、白芍、草烏、半夏等40種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和質量研究,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就其炮制沿革、炮制工藝篩選優化、飲片質量標準制定、炮制原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十五”期間,國家又先后將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薊等30個品種及枳殼、百合、厚樸、莪術、荊芥等50個品種分別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研究課題,開展中藥飲片炮制工藝和質量標準規范化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現代理論充分闡釋中藥炮制這門古老學科的科學內涵。全國有21所高校、科研院所和18家制藥及飲片生產企業的300多人參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藥炮制領域內,參加單位最多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十一五”期間國家開展了中藥飲片炮制共性技術和相關設備研究。選擇10種炮制常用共性技術,通過對代表性飲片的炮制技術及其相適宜的炮制設備和炮制原理研究,力求闡明各共性炮制技術的科學內涵,建立炮制共性技術和飲片質量的評價標準;改進或創制相適宜的可控式炮制設備。“十二五”中醫藥行業專項提出“中藥炮制技術規范研究”,特別提出要進行《中國藥典》有毒中藥的現代毒理學研究,對藥典中的83種有毒飲片,開展現代毒理研究,毒性物質基礎及代謝過程研究;毒效關系研究;劑量與毒性反應關系研究;炮制與配伍減毒機制研究等。以此提高中藥安全性質量標準,爭取使中藥飲片收入歐盟和美國藥典,以標準引領中藥國際化。“十三五”國家發改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實施“中藥標準化行動計劃”,制定60種中成藥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和優質產品標準,涵蓋其原料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與標準制定和中藥飲片生產技術標準/規范和飲片等級標準;制定100種臨床常用飲片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和等級標準,涵蓋其原料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與標準制定;建成中藥質量標準庫和中藥質量第三方檢測平臺,形成中藥標準化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建立中藥優質產品定期公告機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在全國范圍開展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建設,實現中藥炮制傳承基地建設全覆蓋。通過“五個一”重點工程,建設了全國首個中藥炮制網絡虛擬博物館和中藥炮制數據庫,拍攝中藥炮制紀錄片、資料片和臨床中醫師炮制技術培訓視頻課程,編撰《中藥炮制簡史》專著等。通過理論、技術、文化“三傳承”和“一轉化”應用工作,對傳統“鹽制入腎”“炮制藥性理論”“藥汁制理論”等開展現代科學內涵研究,總結如藏藥佐太、金灰銀灰的“礦物炮制”理論等,并提出炮制“三適理論”“二味同炒、二味同打”等現代炮制理論;全面總結全國十三個炮制流派及少數民族炮制傳統技術;建立全國炮制人才傳承譜系,恢復傳統“師帶徒”師承模式,通過院校培養、跟師學習、培訓辦班、學術會議、科研協作等多種方式,加強對中藥炮制專業人才的培養;推動全國炮制傳承展示館和炮制傳承工作室建設,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中藥炮制科普宣傳;有序推進臨方炮制應用,凸顯“藥隨方動、方隨證立”的中醫辨證論治特色,并開展研制智能炮制裝備研究,提升中藥飲片工業制造水平。傳承基地的建設,激發了中藥炮制行業對傳統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創新的熱情,吸引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和企業等多方的積極投入,開創了四位一體的傳承新模式,開拓了炮制技術發掘、非遺文化繼承與人才隊伍培養相結合的新路徑,具有廣泛的學術價值和推廣應用前景,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