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陳晶 程海波主編
- 3662字
- 2023-08-15 18:23:08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是指陰陽的相互關系,主要為陰陽的相互交感所引發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也是陰陽學說的核心內容。
(一)對立制約
陰陽的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規律,陰陽雙方始終處于差異、對抗、制約、排斥的矛盾運動之中。陰陽之間的相互對立制約關系,是促進事物運動發展的內在動力,如四季寒暑變化即是其例。上半年從冬至春及夏,氣候由寒轉溫變熱,這是自然界屬陽的溫熱之氣制約了屬陰的寒涼之氣;下半年從夏至秋及冬,氣候從熱轉涼變寒,這是屬陰的寒涼之氣制約了屬陽的溫熱之氣。人體也是如此,如人清晨從睡眠中清醒,是陽制約了陰,人夜晚從清醒轉入睡眠,是陰制約了陽,因為陽主興奮,陰主抑制。陰陽雙方的對立制約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或者不及,都屬異常,在人體則會發生疾病。例如“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即為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而生病;“陽不勝其陰”“陰不勝其陽”(《素問·生氣通天論》),則為一方對另一方的制約不足。中醫學將陰陽對立制約的規律廣泛用于指導疾病的治療,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是在這一規律指導下確定的治療方法。
(二)互根互用
陰陽的互根互用關系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陰陽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對方的存在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上與下,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寒與熱,寒為陰,熱為陽,沒有寒就無所謂熱,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所以說:“陰陽又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清代徐大椿《醫貫砭·陰陽論》)
2.陰陽互用 是指在陰陽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陰陽雙方會出現相互促進、相互資助的關系。如云雨的形成過程就充分體現了自然界的陰陽互用關系。“地氣(屬陰的水濕)上為云”的過程,是借助陽熱之氣的蒸化;而“天氣(空氣中的水氣)下為雨”的過程,要有陰寒之氣的凝聚。可見云與雨、天氣與地氣的往復循環過程,就是陰陽相互促進、相互為用的過程。所以張景岳言:“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質疑錄》)
人體物質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中,物質結構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人體的物質結構是各種功能活動的基礎,而功能活動的結果是不斷補充物質以充養形體,二者之間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系。又如興奮與抑制、上升與下降、出與入之間均含有互根互用的關系。如果陰或陽的任何一方消亡,另一方也將消亡,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三)消長平衡
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雙方在彼此消長的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動態平衡。這一過程包括了陰陽的相互消長和陰陽的協調平衡兩個方面。
1.陰陽的相互消長 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時間、一定限度內,存在著量的增減和比例大小的變化。所謂“消”,就是減少、變弱、衰退;所謂“長”,就是增多、亢進、加強。
陰陽的消長只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引起陰陽消長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的對立制約和陰陽的互根互用。在陰陽對立制約的基礎上,陰陽雙方可以產生此長彼消和此消彼長的兩種消長過程;而在陰陽互根互用的基礎上,陰陽雙方可以產生此消彼消、此長彼長的消長過程。因此,陰陽的消長,可以歸納為兩類四型。
(1)陰陽對立制約關系的彼此消長 此類消長的產生是由于陰或陽對另一方的制約力量加強或者減弱所導致的陰陽變化。具體方式有二:
其一,此長彼消。此長彼消是以制約太過的“長”為主要過程,指陰或陽對另一方的制約、對抗力量過強時,另一方受到約束而減弱的過程。處于正常對立制約狀態下的陰陽雙方,二者勢力均衡,維持著事物的動態平衡,如果在某種因素作用下,陰陽中的任何一方處于增長、強盛的態勢,對另一方的制約力必然上升,從而使其消減。例如四季氣候的變化,上半年的氣候變化,由于屬陽的溫熱之氣漸長、增加,而屬陰的寒涼之氣漸減、變少,所以氣溫就由寒轉暖變熱,這一過程即屬陽長陰消;下半年的氣候變化,由于屬陰的寒涼之氣漸長、增加,而屬陽的溫熱之氣消減、變少,所以氣候就由熱轉涼變寒,此屬陰長陽消的過程。再如人體患病,當屬陰的寒涼邪氣傷人,勢必會作用于人體陰的一方,使陰的一方偏盛,同時會對人體陽的一方制約力量加強,使陽對人體的溫煦作用受到制約而減弱,于是人體就會有惡寒、手足逆冷的癥狀,此即所謂“陰勝則陽病”,也就是陰長陽消的病理過程。同理,當人受到溫熱邪氣侵襲之后,人體陽的一方偏亢,病人在出現發熱、面赤、脈數的同時,還會有口渴、尿少、便干等陰津虧少的癥狀,此即所謂“陽勝則陰病”,也就是陽長陰消的病理過程。
其二,此消彼長。此消彼長是以制約不足的“消”為主要過程,即陰或陽的力量減弱,不能有效地制約對方,從而使對方力量加強、亢進的過程。如季節氣溫變化中,盛夏之際是制約陽熱的陰寒之氣太少,故氣候酷熱;隆冬之時,熱氣太少,無力制約陰寒之氣,故氣候嚴寒。此外,如病理狀態下,陰虛火旺的虛熱證和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都屬此類。
(2)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彼此消長 此類消長的產生是由于陰陽之間相互促進、相互為用的作用增強或減退所產生的陰陽變化。具體表現也有兩種形式:
其一,此長彼長。此長彼長包括陽長陰亦長、陰長陽亦長兩方面,是指陰陽雙方處于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中,當一方旺盛或增強時,可以促進另一方也隨之增長。在治療陰陽兩虛證時,補陽也可能使陰得到恢復,此為陽長陰亦長;同樣道理,通過養陰使陰氣充足,陽氣也會隨之而旺盛,此即陰長陽亦長。臨床常用的補氣生血法、補血養氣法、陽中求陰法和陰中求陽法等,都是以這一理論為根據確立的治療方法。
其二,此消彼消。此消彼消包括陽消陰亦消、陰消陽亦消兩方面。這是由于陰陽互根互用不足造成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減少或者虛弱不足,無力資助對方,會使對方也隨之減少或虛弱。臨床上常見的氣虛導致血虛、津虧導致血虛,以及陽損及陰、陰損及陽均屬此例。
2.陰陽的協調平衡 是指陰陽雙方的消長穩定在一定限度內的和諧、勻平狀態,這是萬事萬物自身運動所形成的最佳狀態。
陰陽之間的消長變化是不間斷的、無休止的、絕對的,但也是有序的。如果陰陽雙方的消長變化是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進行的,這種變化的結果就會是事物在總體上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即所謂陰陽平衡協調狀態,又稱為“陰陽自和”。
陰陽協調平衡,保障了陰陽之間一系列主要的過程和變化得以順利地進行。“陰陽協和,庶物以滋”(《藝文類聚·災異部》)。“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類經附翼·大寶論》)。在自然界,“陰陽調和,災厲不行”(《宋書·夷蠻》)。在人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如果陰陽的消長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陰陽失調的狀態。陰陽失調在自然界就會形成災害,此即張景岳所說的“陰陽二氣……偏則氣乖而殺物”(《類經附翼·大寶論》);在人體則提示生命活動失常而進入疾病狀態,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等,均屬于此。臨床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陰陽復歸于平衡。
(四)相互轉化
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彼此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轉化,即“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類經附翼·醫易》)。陰陽轉化是陰陽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事物內部雙方的本質屬性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陰陽的消長是事物的量變過程,而陰陽轉化是事物的質變過程。
任何事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不可能是靜止的、不變的。在事物變化過程中,其發展規律總是由小到大,然后又由盛到衰,說明事物發展到極點時就會向其反面轉化。《內經》對此已有充分的認識,并用“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甚則熱,熱甚則寒”(《靈樞·論疾診尺》)來闡釋陰陽轉化的機理。
陰陽的相互轉化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古人所說的“重”“極”“甚”,都是事物內部陰陽相互轉化的內在因素和必要條件。所以說:“陰陽之理,極則必變。”(《類經·陰陽類》)
陰陽轉化的形式,又分為漸變和突變。陰陽轉化的漸變過程,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伴隨彼此消長過程,緩慢地發生著陽轉化為陰或陰轉化為陽的過程。如人體在晝夜的興奮與抑制,物質與能量間的陰陽轉化都是如此。一年四季寒暑更替的陰陽轉化也以漸變形式進行。陰陽轉化的突變形式,是當消長變化發展到一定的限度,或者有某種條件的誘導,使陰陽雙方迅速向各自相反方面發生質的改變。如盛夏天氣極熱時會突然驟冷而出現冰雹;急性熱病中,在持續高熱情況下會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等癥,都屬于突變的形式。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陽轉化是經常發生的,如表證與里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的轉化等。
- 內科學 內分泌科分冊
- 區域臨床檢驗與病理規范教程:內分泌與代謝系統疾病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中成藥分冊
- 中藥新藥研發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生練習題集
- 骨骼肌肉康復學治療方法
- 中醫經典導讀(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神經病學
- 神經重癥專科醫師培訓教程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核心教程
- 中醫骨傷學發展史(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中醫骨傷科學專業院校規劃教材)
-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內科上冊
- 藥食同源本草(互聯網中醫院醫護人員培訓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