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它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認為,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事物與事物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中醫學從這一觀點出發,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界及社會環境之間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及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謂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辨證、養生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1.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肝、心、脾、肺、腎五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筋、脈、肉、皮、骨五體,以及目、舌、口、鼻、耳、前后二陰等諸竅共同組成。通過經絡溝通,互相聯系,一臟、一腑、一體、一竅構成一個系統。肝、膽、筋、目構成肝系統,心、小腸、脈、舌構成心系統,脾、胃、肉、口構成脾系統,肺、大腸、皮、鼻構成肺系統,腎、膀胱、骨、耳及二陰構成腎系統。每一個系統皆以臟為核心,故五大系統以五臟為中心。

人體是由臟、腑、體、竅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在生理活動過程中,每一臟、一腑、一體、一竅都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同時,臟、腑、體、竅之間,即系統內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系統和系統之間又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并以心為主宰,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整個生命活動。這種整體調節下的分工合作,體現了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中醫學分析疾病的病理首先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理變化所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應,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相關的臟腑經絡,更重視病變的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產生的影響。從五臟一體觀出發,各系統內部可以互相影響。如腎虛可以影響膀胱,出現遺尿、小便失禁;影響耳,出現聽力減退、耳鳴耳聾;影響骨,小兒可見骨軟無力、變形,老人出現骨軟易折。系統和系統之間也可以互相影響,如肝火可傳入心,而見肝心火旺,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傳入肺,可見肝火犯肺,脅痛咯血;也可傳入胃,形成肝火犯胃,而見脘痛泛酸,甚至嘔血。

中醫學在診斷疾病時也從整體出發,察外知內。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影響全身臟腑的功能和氣血陰陽的盛衰,而臟腑功能及氣血陰陽的盛衰,又可表現為體表官竅、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故通過觀察外在表現,可了解和判斷內臟病變,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如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與五臟相通,體內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疾病的輕重順逆都可呈現于舌,所以察舌即可測知內臟的功能狀態。又如望診,觀面色、口唇、目鼻等顏色狀態,都可診察臟腑經絡的功能狀態和氣血津液的盈虧。

中醫學治療疾病亦從整體觀念出發,既注重臟、腑、形、竅之間的聯系,也注重五臟系統之間的影響。如心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里,用清心瀉小腸火的方法可治療口舌糜爛;肝病可影響心肺脾腎,治肝病時亦可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同時調理心脾肺腎,防止其傳變。

2.人與外環境的整體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同時,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人體產生影響。自然界和社會與人體密切聯系,互相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1)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中醫學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聯系,體現在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理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等方面。

季節對人體生理有所影響。春屬木,其氣溫;夏屬火,其氣熱;長夏屬土,其氣濕;秋屬金,其氣燥;冬屬水,其氣寒。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的基本規律就是春溫、夏熱、長夏濕、秋燥和冬寒。人體的生理功能與季節氣候變化相適應,如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于體表,則腠理開,多汗少尿;秋冬陽氣收藏,氣血趨向于里,則腠理致密,少汗多尿。同樣,四時脈象春夏脈多浮大、秋冬脈多沉小,脈象的浮沉變化,也是人體氣血受四時氣候影響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反應。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人體調節和適應能力,或者機體的調節功能失常,則易致疾病發生。四時氣候變化對疾病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季節特點不同,發病也常各異。此外,某些慢性病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替時發作或加劇,如痹證、胸痹等。

晝夜晨昏的陰陽消長變化對人體也能產生一定影響。白天人體陽氣多趨于表,夜晚多趨于里,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人體在晝夜陰陽的變化過程中生理活動的適應性變化。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一般疾病多有晝輕夜重的特點,由于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陽氣存在著生、長、衰、入的規律,故而病情亦隨之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

地域環境不同,其氣候、水土不盡相同,對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江南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溫暖濕潤,故人體腠理多疏松;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多山,氣候寒冷干燥,故人體腠理多致密。某些地方性疾病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地域不同,人的體質有異,所患疾病也不同。人若易地而處,環境改變,初起常感不太適應,多數情況下可逐漸適應。

中醫學重視天人關系,強調人的積極意義,認為人類能適應自然,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健康水平。中醫學強調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還要能動地改造環境,以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

(2)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人能影響社會,社會的變化也能影響人體。社會的進步或落后、社會的治與亂,以及社會地位的變動,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影響尤為重要。

首先,社會的進步使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居處環境舒適寬敞,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養生學的發展使人類的生存質量提高,壽命延長;但同時,社會進步也給人類健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機動車輛過多帶來噪聲,工業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生活節奏加快使人的精神過度緊張,出現焦慮、頭暈、頭痛等癥狀。

其次,社會的安定或動亂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更為重要。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心情愉悅,生活規律、科學,故而健康長壽。反之,社會動亂,人們精神緊張,饑飽無度,疲勞過度,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罹患各種疾病,甚至引起瘟疫流行。

此外,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帶來物質和精神生活上的變化,對人體身心健康均有重要影響。社會地位變化常影響人的情志,進而影響臟腑氣血陰陽,誘發或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而中醫學一貫重視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協調,認為人體自身,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都是不同層次的整體,互相影響,不可分割,治療時要充分考慮,適當兼顧。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于認識人體生命規律、闡釋病理變化,以及養生與防治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分析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獨特的研究和處理方法。

癥,即癥狀和體征,是人體發病所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包括病人自身的異常感覺和醫生所診察到的異常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疼痛和病人面色赤、舌色紅、脈數等,皆屬癥的概念。

證,是機體發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病機本質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系,比較準確地揭示了疾病本質,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依據。證一般是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

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質和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例如病人感冒,表現為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辨證為表寒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則和治法。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確定治則治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治療疾病的具體措施。辨證的準確與否決定治療的效果,而論治的效果又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如辨證為表寒證,則確定解表散寒的治法,選擇相應方藥治之。

病,即疾病,指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生的陰陽、氣血、臟腑和經絡等病理變化的總過程。其代表了疾病過程的根本矛盾,具有一定的發病、演變規律。

病、證、癥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病與證,雖然都是對于疾病本質的認識,但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階段。病和證都由癥狀和體征構成。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貫串并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一種疾病由不同的證組成,而同一證又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

中醫學在強調辨證論治的同時,也注重辨病論治。所謂辨病論治,是指確立疾病的診斷后,根據疾病確立治則治法。如治療瘧疾用青蒿、治療痢疾用黃連等為辨病論治。

辨證與辨病都是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辨證是對證的辨析,以確定證為目的,進而對證進行治療;辨病是對病的辨析,以確定病為目的,進而對病進行治療。

正確運用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的原則,關鍵在于辯證地看待病與證的關系。既看到一種病可以出現幾種不同的證,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因此,臨床治療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之不同。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表現的證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治法。如感冒常見表寒證和表熱證兩種證型,表寒證用辛溫解表法,表熱證則用辛涼解表法。再如麻疹,可分初、中、后三期:初期病邪在表,疹出未透,治宜發表透疹;中期肺熱壅盛,則宜瀉肺清熱;后期余熱未盡,肺胃陰傷,治療則須養陰清熱。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表現的證相同,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如驚悸、怔忡、不寐和崩漏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心脾兩虛證,就都可以用健脾養心的方法來治療。此外,在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之外,有時也可針對病人的癥狀,采取一些及時減輕病人痛苦的對癥治療方法,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故對癥治療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东县| 介休市| 正阳县| 昌乐县| 南宁市| 兴海县| 文昌市| 枞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噶尔县| 建德市| 光山县| 贵定县| 深水埗区| 祁连县| 彩票| 锡林郭勒盟| 曲阜市| 手游| 沙洋县| 安泽县| 金堂县| 灵寿县| 恩施市| 蚌埠市| 梨树县| 汉阴县| 班戈县| 外汇| 历史| 玉林市| 东海县| 新田县| 淮滨县| 阳春市| 闵行区| 吴忠市| 隆化县| 普陀区| 池州市|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