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理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楊巧菊主編
- 1369字
- 2023-08-15 18:15:42
二、醫院感染發生的條件
醫院感染的發生必須構成感染鏈,感染鏈由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宿主組成,當三者同時存在,并有相互聯系的機會,就會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切斷其中任一環節,將不會發生醫院感染。
(一)感染源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人或動物)或場所,又稱病原微生物貯源。內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是寄居在患者某些部位(如呼吸道及口腔黏膜)的正常菌群,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引起自身感染。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①已被病原體感染的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已感染患者能排出具有增殖和致病能力的病原體。某些已遭受感染的患者,病原體在患者體內增加了毒力和耐藥性,再排出體外,將成為致病力很強的感染源。②病原攜帶者:是醫院感染中另一重要感染源。病原微生物不斷增殖并經常排出體外,但攜帶者往往無自覺癥狀,因而經常被忽視。③動物感染源:如老鼠、蚊子、蒼蠅等動物都可能感染或攜帶病原微生物成為感染源,其中鼠類臨床意義最大。④醫院環境:醫院的空氣、醫療設備、手術器械、藥物甚至生活及醫療垃圾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而成為感染源。
(二)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微生物從感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徑和方式。在醫院環境中,內源性感染是通過病原體在患者機體內易位而實現。外源性感染通常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1.接觸傳播 是醫院感染中主要而常見的傳播途徑。有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兩種形式。
(1)直接接觸傳播 感染源直接(不經媒介)將病原微生物傳給易感宿主,如母嬰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艾滋病病毒、水痘病毒等。
(2)間接接觸傳播 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傳遞給易感宿主。最常見的是病原微生物從感染源經由醫務人員的手、醫療用品和設備(如氧氣濕化瓶、呼吸機管道),以及病室內用具傳給他人。醫院中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作為媒介,通過消化道傳播疾病,這類傳播涉及的范圍較廣泛,常致醫院感染暴發流行。
2.空氣傳播 指病原微生物經由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5μm)傳播疾病。從感染源排出的帶菌飛沫、附著有病菌的空氣塵粒及醫療設備污染后生成的能懸浮于空氣中的帶菌氣溶膠,通過空氣流動傳播。如開放性肺結核患者排出結核桿菌,通過空氣流動傳播給易感宿主。
3.飛沫傳播 感染者在咳嗽、噴嚏或談笑時,從口腔、鼻孔噴出很多微小液滴,稱飛沫。若易感者在1米內,這些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會移動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和眼結膜上引起易感宿主感染。另外在某些診療護理操作中,如吸痰、洗牙等也會產生飛沫,因此執行操作時需戴口罩,必要時戴防護眼罩。
4.其他途徑 如生物媒介傳播,攜帶病原微生物的動物作為傳播的中間宿主,通過接觸、叮咬、被食入等方式使易感宿主致病,如蚊子傳播瘧疾、乙型腦炎。
(三)易感宿主
易感宿主是指對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若把易感者作為一總體,則稱為易感人群。病原體進入人體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決于病原體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病原體的毒力與其數量和種類有關,而宿主的易感性與宿主的防御功能和致病菌的定植部位有關。
醫院感染的常見易感人群有老年人、嬰幼兒、產婦;嚴重慢性疾病(如癌癥、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受損(如艾滋病)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如器官移植術后)者;皮膚黏膜屏障作用損害(如嚴重燒傷)的患者;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者;接受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鏡、冠狀動脈造影)者;休克、昏迷、大手術后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