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謝建興主編
- 1567字
- 2023-08-15 17:45:58
二、我國外科學發展概況
我國醫學史上外科起源很早。前14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瘡”等字的記載。周代(前1066—前249年)外科醫師被稱為“瘍醫”,主治膿瘍、潰瘍、金創和折瘍。漢代杰出的外科學家華佗(141—203)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施行死骨剔除術和剖腹術等。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后世外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治療腸癰、寒疝、浸淫瘡、狐惑病等的方藥,至今仍被臨床應用。南北朝時期的《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外科學專著,主要內容有癰疽的鑒別診斷,治療金瘡、癰疽、瘡癤、皮膚病的經驗總結。隋代巢元方等集體編寫的《諸病源候論》(610年)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理學專著,其中對癥瘕積聚、癭瘤、丹毒、疔瘡、痔瘺、獸蛇咬傷等外科病的病因病理學有較系統論述;并提出“腹(網膜)”脫出的手術和腸吻合的方法;對炭疽的感染途徑已認識到“人先有瘡而乘馬”所得病;并指出單純性甲狀腺腫的發生與地區的水質有關。在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652年)中記載了應用手法整復下頜關節脫位,與西醫學采用的手法相類似;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841年)是我國第一部傷科專著,制訂了一套骨折整復固定方法和處理開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規則。宋代王懷隱著《太平圣惠方》(1292年)中已有砒劑治療痔核的記載。金元時期齊德之著有《外科精義》(1335年),總結了前人各種方書的經驗,認為外科病是陰陽不和、氣血凝集所致,指出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觀點是錯誤的。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經驗,如在骨折或脫臼的整復前用烏頭、曼陀羅等藥物先行麻醉;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明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名醫著作較多,如薛己的《外科樞要》《外科發揮》《外科經驗方》,汪機的《外科理例》,陳文治的《瘍科選粹》等均有特點。但以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影響最大,該書細載病名,各附治法,條理清晰,內容充實;其中記載有刎頸切斷氣管應急用絲線縫合刀口。清代以后,如祁廣生的《外科大成》、陳士鐸的《外科秘錄》、顧世澄的《瘍醫秘錄》等均有豐富的內容,更加完善了中醫外科系統理論,豐富了臨床經驗。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黨的中西醫結合的方針政策,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整理中醫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針刺麻醉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骨折、多臟器功能衰竭、腫瘤、痔瘺、脈管炎等方面都有顯著成績,為中醫學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
我國西醫外科學雖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發展十分緩慢,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西醫外科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外科隊伍不斷壯大,腹部外科、顯微外科、骨科、燒傷外科、心血管外科、矯形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小兒外科、老年外科、麻醉外科等各專科先后建立。近年來由于醫學基礎理論、實驗外科的深入發展,又建立了組織和器官移植等新的學科。
我國于1958年成功搶救了一位大面積深度燒傷的患者后,治愈了不少Ⅲ度燒傷面積超過90%的患者,治療燒傷的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1963年首次成功地為一位患者接活了完全離斷的右前臂,這在世界外科學領域內當時處于領先地位。
1980年后,我國外科學發展迅速,很多領域已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水平。而當今外科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發展方向是微創外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微創外科技術在我國逐步推廣,目前在各個外科領域均廣泛應用,包括各類腔鏡手術、介入手術,以及目前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同時每年手術總例數高居世界第一。
世界上每一門技術都是由前人辛苦探索研究積累而成,外科學也一樣,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為解除患者疾病痛苦而努力鉆研的千千萬萬外科工作者對外科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都值得我們繼承與學習。青年一代責任在肩,不忘來時路,薪火相傳承,我國外科學事業必然會得到更加迅猛的發展,必將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
- 制藥工藝學:新世紀第三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激素類藥物的合理應用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社區重癥識別與緊急處理(基層衛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 藥用植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推拿功法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敘事醫學
- 中醫健康管理師培訓指南
- 全科醫生崗位培訓教程
- 中藥藥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古文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2019麻醉學新進展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實驗及學習指導
-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