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藥鑒定學的起源與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外藥學大量傳入我國。在西方生藥學傳入我國以前,中國的學者主要以傳統方法研究中藥。至19世紀中葉李善蘭(1811—1882年)編譯《植物學》一書,我國有了第一部現代植物學譯本。20世紀初,中藥鑒定工作在國外科技和學術思想的影響下有了一定的進展,如曹炳章著《增訂偽藥條辨》(1927年),對110種中藥的產地、形態、氣味、主治等方面作了真偽對比;丁福保著《中藥淺說》(1933年),從化學實驗角度分析和解釋中藥,引進了化學鑒定方法。1934年趙燏黃、徐伯鋆等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生藥學》上篇,接著葉三多廣集西歐及日本書籍的有關資料,于1937年寫出了《生藥學》下篇。上下兩篇《生藥學》的內容,大多著重于介紹國外書中收載的或供西醫應用的生藥,對我國常用中藥則收載較少,但它引進了現代鑒定中藥的理論和方法,為中藥鑒定學的誕生,起到了先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醫藥事業得到空前迅猛發展,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中醫藥的研究和人才培養。1956年開始成立了4所中醫學院,從此祖國的中醫藥登上了正式大學教育的臺階。以后全國各省、直轄市相繼成立中醫學院,學校的教育從此不斷地擴大和提高,目前全國共有中醫藥院校24所,還有一些綜合性或西醫藥院校設有中醫藥學院。辦學層次已由本科生擴展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59年開始各學校相繼成立了中藥系,開設了中藥專業。當時受中藥學、生藥學的理論和方法的影響,1964年就開設了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藥材鑒定學(后改為中藥鑒定學)課程。根據中藥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中藥鑒定學》被確定為專業課之一。《中藥鑒定學》教材先后已出版了八次,1977年版和1980年版(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為全國協編教材,1986年版(任仁安主編)、1996年版(李家實主編)又編寫出版二次,定為全國統編和規劃教材,2003年版、2007年版、2012年版和2016年版(康廷國主編)為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另外,2009年首次出版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中藥鑒定學專論》,使該學科教材體系更加完善。1998年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藥鑒定學教育研究會”,并確立每隔兩年召開一次教學研討會。另外,20世紀80年代,中國中醫藥學會成立了中藥鑒定分會,每隔兩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促進了中藥鑒定學科的發展。許多藥學工作者,在中藥鑒定方面作出了貢獻。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藥鑒定方法和技術基本是應用傳統的性狀鑒別,全靠人的感官對中藥的品種和質量進行評價,是以經驗鑒別為主體。80年代至90年代,顯微鑒別方法和理化鑒別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鑒別中藥的主要手段。在此期間,利用顯微鏡觀察藥材的組織構造、粉末特征等得到了充分發展;同時隨著中藥化學成分研究工作的不斷發展,儀器設備的不斷改進,理化鑒定也用到了中藥的分析測定中,使許多分析手段成為當代中藥鑒定工作的熱點。如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原子吸收光譜、粉末X射線衍射法、氣相色譜、氣質聯用、薄層色譜、高效液相色譜、蛋白電泳等。顯微鑒別方法和理化鑒別方法得到了推廣和應用。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及其在中藥鑒定方面的應用,以在分子水平上鑒定中藥真偽優劣以及創新和保護中藥資源為特色和目標的分子鑒定已應運而生。在這期間,中藥鑒定方法和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得到了應用和發展,如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生物芯片技術、免疫技術、細胞生物學技術、中藥指紋圖譜質量控制技術等。進入21世紀以來,應用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薄層-生物自顯影技術、生物效應鑒定中藥等也取得一定進展。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CIA)可將不同層次二維圖像用計算機進行處理,獲取此圖像的三維定量數據。在中藥鑒定方面,它可將果實、種子、花粉或組織切片中的某一特征的形態用計算機進行處理,比較其形態差異,從而達到鑒別的目的。薄層-生物自顯影技術、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高效液相色譜-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DNA條形碼分子鑒定法、色素測定法、真菌毒素測定法、近紅外分光光度法等,已收錄于2020版《中國藥典》中。

在科學研究方面,國家組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藥鑒定學推動了中藥研究的科技進步。國家在“七五”“八五”期間組織專家已對200余種(類)常用中藥進行了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每種中藥包括文獻查考、藥源調查、分類學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商品鑒定、化學成分、理化分析、采收加工、藥理實驗、結論和建議等內容。這項研究,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體現了巨大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其中許多專題已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該研究成果分別由徐國鈞、徐珞珊將南方協作組的工作主編成《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1~4冊),樓之岑、秦波將北方協作組的工作主編成《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1~3冊)。“九五”期間開展了“中藥材質量標準的規范化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僅充實了《中國藥典》藥材質量標準內容,最終建立61種常用中藥材國際參照執行標準,還為一、二類中藥新藥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組織中藥鑒定工作者完成了3次(1959~1962、1970~1972、1983~1987)全國中藥資源調查,2014年到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調查工作,這項工作對于促進中醫藥科技進步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草學研究成為中藥品質評價研究的基礎。對200多個中藥品種進行了全面考證,并出版了《本草學》等專著,輯復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綱目》校點本、《滇南本草》校訂本等著名本草。中藥的本草考證已成為中藥品種的整理、新藥的研制、國家藥品標準的制定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陸續出版了許多有關中藥鑒定學知識的專著:《中藥鑒定參考資料》第一集(1958),《中藥材鑒別手冊》1~3冊(1959),《中藥志》(1959~1961),《藥材學》(1960),《全國中草藥匯編》及彩色圖譜(1975~1977),《中藥大辭典》(1977),《中草藥學》上、中、下三冊(1976、1980、1986),《中藥志》第二版Ⅰ~Ⅵ冊(1979、1982、1984、1988、1994、1998),《新編中藥志》1~5冊(2002),《中藥材粉末顯微鑒定》(1986),《中藥彩色圖譜》(1987),《新華本草綱要》1~3冊(1988~1991),《中國中藥資源叢書》(1994)(包括《中國中藥資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中藥區劃》《中國常用中藥材》《中國藥材地圖集》和《中國民間單驗方》),《中成藥顯微分析》(1997),《中華本草》(1999),《中華本草全書》(2002),《中藥品質研究》(2008),以及《中國藥材學》《現代實用本草》《中國藥材商品學》《中國道地藥材》《中藥材品種論述》〈新版〉《中藥品種新理論的研究》《中國中藥材真偽鑒別圖典》《常用中藥材組織粉末圖解》《中藥鑒別紫外譜線組法及應用》《中成藥薄層色譜鑒別》《中國藥用動物志》《動物藥材鑒別》《中國藥用植物種子的形態鑒別》《常用中藥鑒定大全》《中藥材薄層色譜鑒別》《中藥材光譜鑒別》《民族藥志》等。以上不同時期出版的專著,既是中藥鑒定工作的寫實,又反映了中藥鑒定學科的發展過程。

半個世紀以來,中藥鑒定學的中藥品質理論逐步得到認可,1991年出版的《中藥品種理論研究》、1995年出版的《中藥品種新理論的研究》、2008年出版的《中藥品質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及2009年、2017年出版的研究生教材《中藥鑒定學專論》,對中藥品質理論均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主要包括:中藥品質“辨狀論質”論、遺傳主導論、環境飾變論、生物多樣性維持論、傳承論、效用決定論、多元調控論及時間中藥學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出現進一步完善了中藥鑒定學的理論體系,使其成為一門理論和實踐更為完善的學科。

中藥已經在臨床應用了幾千年,中藥鑒定的知識和經驗與中藥并存,形成了原始的中藥鑒定學;20世紀中葉,隨著中醫藥事業的迅速發展和科技進步,現代中藥鑒定學應運而生。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可以理解為中藥鑒定學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積累,中藥傳統的性狀鑒定至今依然是中藥生產、經營、科研、制藥、檢驗等領域的重要鑒定手段,中藥傳統經驗質量標準至今仍然是中藥質量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們是中藥鑒定的精華,在中醫藥發展史中會永遠以其獨特的方式被人們所傳用;同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許多新的理論與技術不斷滲透,如光譜、色譜、現代生物等多種技術的應用,使中藥鑒定學的研究思路不斷拓展,研究范疇不斷擴大,研究對象不斷增加,研究手段不斷創新,因此我們在學習中藥鑒定學時,應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宗旨,傳承與創新并存,從而推動中藥鑒定學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广水市| 鄯善县| 崇义县| 达日县| 新乡县| 澄城县| 土默特左旗| 黄山市| 新乡市| 南澳县| 上杭县| 台前县| 宁远县| 咸宁市| 阿城市| 朝阳市| 吐鲁番市| 蓝田县| 高要市| 武城县| 浦江县| 张家港市| 黔南| 喜德县| 斗六市| 万宁市| 淮滨县| 四平市| 东兰县| 平乡县| 英德市| 塔城市| 华安县| 平凉市| 山阴县| 贵阳市| 都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台东县|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