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概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儲全根 胡志希主編
- 5799字
- 2023-08-16 10:33:11
第一節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醫藥知識的逐步積累,到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再經過后世諸多朝代的補充、完善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一、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是在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
1.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的積累 古代先民在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經過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而堅實的實踐基礎。人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對疾病的認識逐步深化,并逐漸提出了疾病的名稱。如在已出土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中,便有大量疾病的名稱;《易經》《詩經》等十三經中,記載的病癥名稱有180余種;春秋時期的《山海經》,明確記載了38種疾病名稱;《左傳》多次言及扁鵲、醫緩、醫和等當時著名專職醫生的診療事跡;《周禮·天官》記載,周代已有了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醫)、瘍醫(外科醫)、獸醫的醫學分科,并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的記述。關于藥物的起源,古代先民是通過用單味藥物來治療疾病過程中逐漸認識和積累的,史料有“伏羲氏”和“神農氏”兩種說法,《帝王世紀》記載伏羲“嘗味百藥”,《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認識藥物功效和應用之艱難。《山海經》記載了100多種藥物。關于方劑,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醫著《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方劑學著作。該書記載52個病,醫方總數283個,藥物247種。關于針灸,新石器時代用砭石治療疾病就是針灸治病的起源,其后有“伏羲制九針”(一說“黃帝制九針”)的傳說。以上史料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疾病已有比較深刻而廣泛的認識,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和藥物治療知識,為醫學規律的總結、理論知識的積累、醫學概念的抽象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奠定了扎實可靠的基礎。
2.古代解剖知識 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古人已經有了初步“解剖”的方法,提出了解剖的概念,并將這一技術運用于醫學研究,成為中醫學理論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黃帝內經》記載人體的血液是在心臟的主導作用下,沿著脈道在體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這一認識較英國哈維發現血液循環要早1000多年;書中記載的人體骨骼、血脈長度,以及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基本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例如食管與腸管的長度之比為1∶35,現代解剖為1∶37,兩者十分接近。《難經》的解剖學較《黃帝內經》又有了發展并獲得了巨大成就,其對人體臟腑器官解剖形態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髙的水平。由于這些認識來自人的尸體解剖實踐,所記載的五臟、六腑等器官的形態結構與現代人體解剖基本一致。這些認識雖然局限于宏觀表層的認識,但為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形態學基礎。如果沒有古代的人體解剖知識,完全不了解臟腑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與聯系,而試圖確定臟腑器官的名稱,推論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規律是完全不可能的。
3.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滲透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變革,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顯著發展,各種學術思想也隨之日趨活躍。在這種文化及學術氛圍下,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各種文化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兵家等進行了廣泛的學術爭鳴與交流,呈現出“諸子百家”的繁榮景象,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這是《黃帝內經》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之根源。
自然科學的發展從來都是互相滲透、相互促進的。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與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也是分不開的。中醫理論體系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廣泛吸納了當時的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物候、數學等多學科知識,并將其與醫學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4.古代哲學的影響 中醫學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古代醫家在整理長期積累的醫藥實踐知識時,有意識地運用了當時先進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將哲學理論引入中醫學領域,如精氣學說(也稱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把零散的、原始的、初級的醫療實踐經驗,通過歸納總結和分析研究,使之逐步系統化,將感性的醫療知識升華為理性的醫學理論,使之成為比較完整而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
總之,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根本原因在于有堅實的醫療實踐基礎、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滲透,以及豐富而合理的哲學淵源與內涵。
(二)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由于以上多方面因素的積累或影響,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誕生了中醫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該書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及針灸等內容,涉及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養生、預防等方面內容,由此確立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框架,是中醫基礎理論形成的標志。與此同時,另一部經典著作《難經》問世,該書同樣屬于基礎理論專著,其中對脈診、命門、三焦的認識有所突破。這一時期藥物知識也有了新的積累和發展,《神農本草經》集東漢以前藥物學研究之大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典籍。該書收錄藥物365種,并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成為中藥學發展的奠基之作。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機在研讀前人醫學著作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著成了《傷寒雜病論》,使《黃帝內經》《難經》確立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確立了辨證論治及理、法、方、藥相結合的理論體系,是中醫學論述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分別從臨床辨證施治及藥物方劑等方面使中醫理論體系框架得以完整構建。所以,《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標志著整個中醫理論體系已經形成。
二、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概況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氣候的變遷和疾病種類的不斷變化,以及古代醫家們的不斷總結積累,中醫學隨之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兩晉隋唐時期,基礎理論和臨床學科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脈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著名醫書。兩宋金元時期,思想活躍,學術爭鳴,產生了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和寒涼、攻邪、補土、滋陰等學術流派,使中醫理論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明清時期,中醫學的發展進入學科分化與醫學集成并存的階段;同時,因《本草綱目》巨著問世,“命門學說”“瘀血理論”及溫病學派興起,中醫理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近現代時期,中醫學理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逐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和西醫學,將局部與整體、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一)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醫學,主要研究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診法與辨證等屬于醫學基礎方面的內容,《黃帝內經》系統闡述了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因病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養生、預防等方面的內容,其創立的診脈方法,《難經》予以發展和弘揚。《傷寒雜病論》創立了六經辨證及湯方辨證體系,并初步創立臟腑辨證方法。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在總結前人脈診知識的基礎上補充了新的內容,詳述了24脈法,使《黃帝內經》《難經》確立的診脈方法具體化并用之于臨床。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病源、癥狀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達到了較高水平,對后世醫學的發展影響較大。宋代陳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詳細闡述了“三因致病說”,把復雜的致病因素概括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類,發展了《黃帝內經》及《金匱要略》的病因理論,使中醫的病因學理論更加系統化。金代醫家張元素創立了較系統的臟腑辨證體系。明清時期,溫病學派創立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方法,使中醫的辨證方法趨于完善。此外,明清時期的李時珍、張介賓等醫家對脈診、舌診及問診等中醫診斷方法多有貢獻。
金元時期涌現了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其中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被尊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以火熱立論,認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化火”,故用藥以寒涼為主,被后世尊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用藥以攻邪為主,對汗、吐、下的祛邪之法有所發揮,后世尊為“攻邪派”;李杲重視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治療以補脾胃為主,后世尊其為“補土派”;朱震亨倡導“相火論”,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重要觀點,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是“滋陰派”的代表。金元四大家,各具創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中醫學術內容,促進了中醫理論的發展。
明代吳有性著《溫疫論》,對瘟疫病提出“戾氣”致病觀點,為中醫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代葉桂在繼承明代溫病學成就的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方法;清代吳瑭所著的《溫病條辨》又提出了三焦辨證方法。
明代溫補學派的代表醫家趙獻可、張介賓等重視命門在生命和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對命門學說有系統闡發,豐富了中醫藏象學說的內容。清代的王清任重視解剖,所著的《醫林改錯》修正了前人在人體解剖方面的一些錯誤認識,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病因學的完善做出了新的貢獻。
(二)臨床各科
自東漢張機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以后,兩晉隋唐時期的中醫學逐漸趨向學科分化,中醫臨床各科得以發展。
內科學的發展成就顯著。《諸病源候論》詳列內科病候達784條,其中對糖尿病、腳氣病、絳蟲病、蜣蟲病、麻風病的研究達到較高水平。《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的谷白皮治腳氣、消渴病的飲食療法及飲食宜忌等,均反映了唐代以前內科發展的水平。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形成,標志著中醫學對感染性疾病有了系統的認識和治療。明代張介賓提出內科疾病辨證的“二綱六要”思路,為“八綱辨證”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此外,南北朝時期,北齊徐之才首次提出了“十月養胎法”;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對婦女的經、帶、胎、產諸疾論之甚詳;唐末昝殷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著成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書《經效產寶》;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更是一本影響深遠、內容豐富的婦產科專著。這些都代表了中醫婦科領域的發展成就。南齊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等均代表了外科學的發展水平。此外,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是一本兒科專著。金代宋慈撰寫的《洗冤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
(三)中藥學
繼《神農本草經》之后,南北朝雷敩的《炮炙論》是第一部中藥炮制學專著,反映了漢以后藥物加工技術的水平。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總結了魏晉時期藥物學發展的成就。
唐代醫藥學有了較大的發展,各地使用的藥物達千種之多。唐顯慶四年,政府頒行了由李、蘇敬等主編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比歐洲的《紐倫堡藥典》早800多年。后來陳藏器編撰了《本草拾遺》,詳細地描述了辨識藥物品類的方法,補充了大量的民間藥物。唐至五代,孟詵的《食療本草》補充了食物藥。李珣的《海藥本草》增添了舶來藥物,擴大了藥物研究的范圍,豐富了中藥學的內容。
宋代應用的藥物種類大幅度增加,重視道地藥材和質量規格,尤其是對生藥鑒別及藥物生長環境的研究有了很大發展。這一時期將藥物配伍禁忌總結為“十八反”“十九畏”,并為后世所遵循。北宋政府組織重修本草,如公元974年刊行了《開寶本草》,1060年刊行了《嘉祐補注神農本草》,1061年刊行了《圖經本草》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個人的本草專著,尤為突出的是蜀中世醫唐慎微,在繼承宋以前歷代本草研究成就的基礎上,著成規模空前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收載藥物1558種,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此書后經政府多次修訂增補,更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載藥1746種,成為宋代最完備的本草專著,在中國醫藥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金元時期的張元素重視藥物氣味厚薄和升降浮沉關系的研究,倡導藥物“歸經”“引經”的觀點。明清時期有大量的本草書籍涌現,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就最大,在國內外的影響最為深遠。該書載藥1892種,繪圖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李氏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自然分類法,將收載的藥物分為16部62類。清代醫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是這一時期有研究價值的名著。
中藥學自漢代至清末,每個時期各有成就,歷代相承,日漸豐富與成熟,歷代累計的藥學著作達400余種。
(四)方劑學
最早記載方劑的書籍是《五十二病方》,載方280余首。《黃帝內經》載方13首,劑型有湯、丸、酒、膏,書中已有君、臣、佐、使和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復)的組方原則,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分別載方113首、262首,立法嚴謹,組方全面而精當,是時至今日處方用藥的圭臬,后世尊為“方書之祖”。晉代《肘后備急方》以急癥方為主,首創鼓脹病的“筩針”放腹水療法。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載方5300余首,多為仲景之方及歷代驗方,首創蔥管導尿術。王燾的《外臺秘要》載方6000余首,其中載有已佚的唐以前歷代方書內容。宋代著名的大型方書有《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前者載方16834首,是第一部國家組織編著的方書;后者載方近2萬首,是一部醫、法、方、藥齊備的醫學巨著。還有國家“太醫局熟藥所”頒布的處方規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雖然載方僅為788首,但卻是第一部成藥典籍。金元時期醫學流派紛呈,豐富和發展了方劑學的內容。明清時期,從制方到方論,從分類到歌訣,都有很大的發展,其中明代朱編著的《普濟方》,收載了15世紀以前方書的內容,載方61739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對每方的證治機理和組方原則都做了詳細闡述。
(五)針灸學
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反映了針灸理論的古樸面貌。《黃帝內經》中詳述了經絡、腧穴、針法、灸法內容,尤其是《靈樞經》,對針灸學做了較系統的總結,故其初名為《針經》。《難經》完善和補充了“奇經八脈”及針刺方法的內容。晉代皇甫謐所撰的《針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確定了349個腧穴的部位、主治和刺治方法。北宋王惟一于1026年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并鑄造兩具用于針灸教學的銅人模型。元代滑壽著《十四經發揮》,對后世針灸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代楊繼洲撰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歷代研究的成果,是后世研習針灸的重要文獻。清代吳謙主持編撰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是當時政府主編的第一部針灸教材,對針灸學的普及和推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中藥新藥研發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冊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生練習題集
- 社區護理學
- 災難與急救
- 病原生物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醫學統計學習題解答(第5版)
- 手術室護理專科實踐
- 社會醫學: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鑒定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新生兒診療技術進展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
- 藥事管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住院醫師英語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