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膳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謝夢洲 朱天民主編
- 2563字
- 2023-08-15 19:12:34
第四節 中醫藥膳學的治法理論
中醫藥膳治法是針對不同體質狀態的人所確定的具體施膳方法,源于中醫治法。盡管藥膳療法與中醫治法略有不同,中醫著重對病證的治療,而藥膳則關注于日常的調理。但它們的基本目標都是防病治病、增強體質,所以藥膳仍然沿用了中醫治法,只在用藥選料方面不完全相同。故藥膳常用治法有汗、下、溫、清、消、補、理氣、理血、祛濕等法。
一、汗法
凡具有開泄腠理、疏散外邪、宣發里邪、解除表證的治法,稱為汗法,又稱解表法。當外感邪氣出現表證時,用本法可以疏解表邪,治療外感表證。但表證有感受風寒與風熱的不同,所以解表藥膳又分為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兩類。辛溫解表方如生姜粥、蔥豉粥等,辛涼解表方如銀花茶、薄荷粥等。若熱毒在里,欲透發外出而解,也需汗法治療。如麻疹疹毒將出未出或出而不透時,助疹毒外透常用芫荽菜之類,方如芫荽發疹飲。
二、下法
凡通過蕩滌腸胃,瀉下大便或瘀積,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糞、實熱、冷積、瘀血、痰結、水飲等能從下而去的方法,稱為下法。由于積滯的不同,下的方法也有區別。因津液不足,腸道枯涸所致的便秘,需用潤下法,如蘇子麻仁粥以滋陰潤燥;熱結胃腸,便結不下,需用芒硝萊菔湯以瀉下熱結等。
三、溫法
凡具有溫陽、祛寒作用,針對里寒證的治法,稱為溫法。由于寒邪所在病位不同,溫法也各異。寒束經脈者宜溫經散寒,寒滯肝脈者宜溫肝降逆,脾胃虛寒者宜溫中散寒,腎陽衰憊者宜溫腎助陽等。寒證常與虛證并見,祛寒常多兼溫補。藥膳溫法用于脾胃虛寒者,有干姜粥、良姜燉雞塊等以溫中祛寒;用于寒滯經脈者,有附子粥、白胡椒燉豬肚等以溫經散寒。
四、清法
凡用寒涼藥清解火熱證的治法,稱為清法,也稱清熱法。適用于熱性病和其他熱證的治療及陽熱體質的調理。因熱所在部位和性質不同,可分為清衛分熱、清氣分熱、清營分熱、清血分熱、清臟腑熱、清熱解毒、清熱解暑、清退虛熱等。如石膏烏梅飲可清氣涼營,荷葉冬瓜湯能清熱解暑,公英地丁綠豆粥能清熱解毒,枸杞葉粥可退虛熱,天花粉粥能清肺胃熱等。
清熱法有苦寒傷陽之弊,不宜久用,中病即止,病后體虛及產后虛弱慎用,同時注意與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
五、消法
凡通過消導散結作用,以祛除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所致積滯結聚,使之漸消緩散的方法稱為消法。有形之邪種類較多,消的范圍也較廣,如祛痰、祛濕、驅蟲、活血消瘀、消食導滯、消堅散結等均具有“消”的含義,但消法主要指消食導滯、消癥瘕積聚,多用于飲食積滯、痞塊類病證。藥膳方如山楂麥芽茶、白術豬肚粥、荸薺內金餅等。
六、補法
凡具有增強體質、改善機體虛弱狀態、治療虛弱性病證的方法,均稱補法。人體氣血陰陽、五臟六腑,均有出現“虛”的可能,因此,凡虛證皆宜補,但主要為補氣血調陰陽。
補陰藥膳:具有滋補陰液作用的藥膳,稱補陰藥膳。凡陰液虧耗的陰虛證,見口燥咽干,虛煩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盜汗,五心煩熱,脈象細數等癥均可施用,如生地黃雞、清蒸人參元魚等。
補陽藥膳:具有溫補陽氣作用的藥膳,稱溫陽藥膳。凡各種原因引起的陽虛證,見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頻數,陽痿早泄,脈象細弱等癥均可施用,如枸杞羊腎粥、杜仲腰花等。
補氣藥膳:具有補益正氣作用的藥膳,稱補氣藥膳。癥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喘,面色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虛熱自汗,脈弱或虛大等,均可施用,如黃芪猴頭湯、人參粥等。
補血藥膳:具有補養血液的藥膳,稱補血藥膳。癥見頭昏眼花,神疲心悸,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色少華,唇舌淡白,脈細數或細澀等癥均可施用,如紅杞田七雞、當歸生姜羊肉湯等。
氣血雙補藥膳:凡氣血兩虛證,宜用氣血雙補藥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表現時施用,如歸芪蒸雞、十全大補湯等。
七、理氣法
凡具有調理氣機、疏通經絡、調中解郁、促進氣血運行的治法,稱為理氣法。多用于氣機阻滯,氣機逆亂所引起的病證。氣源出中焦,為肺所主、脾所生、肝所調,三焦為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體現,對健康至為重要。如朱丹溪謂:“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氣機“怫郁”,可表現為氣郁、氣滯、氣逆、氣陷、氣亂、氣虛等。氣虛、氣陷應當補氣,氣郁、氣滯、氣逆、氣亂應當理氣,理氣藥膳以行氣、降氣兩法為主。
行氣藥膳:凡具有疏通氣機、促進氣血運行、消除郁滯作用的藥膳,均稱行氣藥膳。癥見胸脘痞滿,脅腹脹痛,或脅肋刺痛,噯氣不舒等宜用,如姜橘飲、柚皮醪糟等。
降氣藥膳:凡具有降逆作用,用于氣逆嘔吐、呃逆、喘急病癥者,稱降氣藥膳。如良姜雞肉炒飯、竹茹蘆根茶等。
八、理血法
凡具有活血、止血、涼血、溫血、補血作用,以調理血分病變為主的治法,稱理血法。血為后天水谷所化,主于心、藏于肝、統于脾、宣于肺,是五臟六腑生理活動的能量來源。血液運行失常主要表現為郁滯致瘀,或溢于脈外而出血、瘀腫。故理血主要為活血與止血。
活血藥膳:凡以消除或攻逐停滯于體內的瘀血為主要作用,能運行血液、消散瘀滯者,稱活血藥膳。用于血行不暢或瘀血內阻的各種狀態,如閉經,痛經,惡露不行,積聚包塊,跌打瘀腫,瘀阻經脈的肢體疼痛,氣虛血瘀的半身不遂,瘀血內停的胸脅疼痛等,藥膳常用紅花當歸酒、三七蒸雞等。
止血藥膳:凡用于制止體內或體外各種出血,防止血液進一步損失的一類藥膳,稱為止血藥膳。出血有多種情況,凡血液離經上溢者,多為衄血、咳血、嘔血;血從下溢者為便血、崩漏、尿血。損傷有血出于外或血積于內兩種情況。無論何種情況,必須盡快止血。藥膳常用白及肺、雙耳海螺、苧麻根粥等。
九、祛濕法
凡具有化除濕邪、蠲除水飲、通淋泄濁等作用的治法,稱為祛濕法。濕與水異名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彌漫者多以濕名,聚留者常以水稱。感于外者,如淋雨涉水等所致稱外濕;滯于內者,如嗜酒飲冷等傷脾而致內濕;流散于經脈肢體常與風、寒相合為風濕、寒濕;停于胸腹者為水飲、痰濁。水濕聚于體內常引起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咳嗽、胸痞腹滿、嘔惡泄利、黃疸等癥,故濕在體內宜化、宜祛、宜滲利。
燥濕化濁藥膳:用于濕阻中焦,癥見胸脘痞悶、食欲不振、嘔惡泄瀉等,如陳皮雞塊。
利水滲濕藥膳:用于水濕壅聚所致腹脅脹滿、面身浮腫、小便不利等癥,如薏苡仁粥、赤小豆鯉魚湯。
利水通淋藥膳:用于小便癃閉,淋瀝點滴作痛,如滑石粥、車前葉粥。
利濕退黃藥膳:用于濕郁化熱,濕熱熏蒸引起的面目俱黃、胸痞腹滿等黃疸病癥,如茵陳粥、梔子仁粥。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針刀治雜病
- 科研思路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
-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3版)
- 金匱要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
- 安寧療護(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腫瘤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中醫外科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醫學遺傳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醫學免疫學(第4版)
- 醫學影像物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