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醫藥膳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中醫藥膳學的基礎理論

中醫藥膳學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理論體系根植于中醫學理論。中醫學研究人的生命狀態,以及人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狀態,當這些狀態出現異常變化時,便成為疾病狀態的病證。針對病證采取相對應的藥物、食物等不同的手段給予調理,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藥膳就是運用藥物與食物達到平衡人體陰陽的一種食療方法。因此,藥膳學是在中醫學理論基礎之上,不斷發展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一、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論最突出的特點。這一觀念的基本核心是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生理、病理的變化又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中醫學的整體觀強調了人體自身所具有的統一性、完整性、自穩性和與自然界的協調性,這也是中醫學區別于其他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始終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養生的各個環節中。中醫藥膳學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認識到藥與膳食結合既可以調理整個機體的異常變化,又可協調機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并指導辨證施膳,形成了藥膳學的基礎理論。

(一)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完整性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中醫學理論中,整體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五臟生理上相互聯系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形體官竅、精神情志、臟腑經絡均由五臟統攝。心、肝、脾、肺、腎五臟生理上相互關聯,這種關聯與影響,可通過五行的生、克、制、化來實現,如肝能制約脾,資助心,但又受到腎的資生和肺的制約。人體五臟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具有自我完善的整體性。

2.五臟與形體官竅相互聯系 中醫學以“合”“主”“開竅”“華”等表達方式,說明五臟與形體、官竅、六腑直接相關。如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這種有機聯系,是對組織器官與五臟之間不可分割性的認識,把不同的組織器官通過以上聯系構成統一的整體。這不僅有助于認識人體生理功能,同時也指導疾病的治療。根據肝開竅于目,眼病可從肝論治,結合意象思維,可采用羊肝、雞肝等治療夜盲癥。

3.五臟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是致病因素傷及五臟及其所屬形體官竅、精神情志,導致五臟功能活動紊亂的整體反應。換而言之,是人體功能不協調,出現“失衡”的狀態,這即是病證之所在??蓪㈠e綜復雜的病證歸于五臟有余或不足、五臟系統內外相互影響。如腹瀉,表現在胃腸主要為脾運化失職,但也與肝氣不舒克伐脾土有關,與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有關。因此,腹瀉治療可能需要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溫腎利尿等多系統功能的調節配合。

4.五臟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 人生存于不同自然環境中,機體的五臟功能與環境始終保持著協調。表現在五臟與環境的方位、季節、氣象、物候、氣味等的相關性。如肝與東方、春季、平旦、溫和、風氣、生發、酸味等相關;心與南方、夏季、日中、炎熱、火氣、萬物盛長、苦味等相關。因而,人體通過五臟功能與環境條件的適應,反映了機體與自然的息息相關。一旦這一相關性遭到破壞,就能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而發生疾病。

(二)藥膳是協調機體整體統一的重要方法

中醫藥膳根據中醫整體觀念確定施膳原則。藥膳的施用,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觀念和方藥的系統觀,目的是調理臟腑氣血,協調機體陰陽。

1.藥膳通過五臟對機體進行調理 五臟生理功能的維持是以五味化生的氣血為基礎?!端貑枴ち澆叵笳摗氛f:“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蔽迮K受五味的滋養,才能使氣血津液充盛,發揮正常的生命活動,即“神”才能“自生”。五味與五臟相關,無論飲食、藥物,都具有五味的特性,因而不同的味與不同的臟密切相關,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某一種味對相應臟的功能活動具有特殊的促進作用,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2.藥食偏嗜損傷五臟 《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說明五味對五臟具有養和傷的雙重作用,若五味過用或偏嗜,則可導致臟腑陰陽的失調,引起各種不同的病證。即《素問·至真要大論》謂“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損傷途徑也基本上循五味與五臟的親和關系,即多食苦能損傷心氣,多食咸能損傷腎氣等。既然是由五味引起的病證,首先就需杜絕這種損傷的途徑,《素問·宣明五氣》指出“氣病無多食辛,血病無多食咸,骨病無多食苦,肉病無多食甘,筋病無多食酸”。

3.藥膳調治原則根據五臟五味的相關及五臟之間的關系確定 《周禮》的食醫就提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如肝病,《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肝色青,宜食甘”,“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提示,“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等,均指出病在肝臟時,根據病情的需要,需用散、緩、瀉、補諸法,藥食的配伍需采用辛、甘、酸等味的物品。

4.藥膳維護人與環境的協調 機體與環境的關系,除了五臟與五味的關系外,與自然界陰陽時令氣候的變動也有關。如自然界陰陽的變動,表現為“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素問·至真要大論》),四時寒來暑往變化是陰陽在自然界變動的征兆,順應四時以調配藥食也就是調理陰陽?!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民間也有食諺,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即是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恰當運用?!端貑枴ちo大論》指出治療要“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涼遠涼,用寒遠寒”,要求治療疾病的藥食要避開自然界的主氣,以防藥食的性能與自然界的陰陽屬性相合而加重病情。

可見,運用藥與食調節機體功能,治療疾病,《黃帝內經》就已經確立了基本原則,它們有效地指導著藥膳學的發展與運用。

二、三因制宜的辨證論治觀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調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運用中醫理論辨析疾病資料,判斷證候并確立治則治法方藥的臨床實踐過程。辨證,是指運用四診獲得患者各種癥狀和體征資料,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轉歸,概括判斷為某種證候的過程,證是疾病某一階段的病變本質。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辨證是論治的依據和前提,論治是辨證的延續和驗證,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治法。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和消除疾病的過程,它是中醫理法方藥的有機結合和具體運用。辨證論治不僅是中醫臨床藥物治療理論,同時也是藥膳運用的指導原則。

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藥膳治療,首先都必須著眼于對證的整體性認識,只有辨證準確,才能正確施治或施膳。如咳嗽一癥,多見于肺病,但從證的分析看,咳嗽具有多個證型,也可見于多臟病變。《素問·咳論》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蹦敲粗委熆人跃蛻敻鶕c咳相伴的各種癥狀和體征,結合五臟六腑與肺的關系進行辨證。除肺的風寒、風熱等證以外,肝火可犯肺,脾濕可蘊肺,寒水可射肺,腑氣不通可氣逆壅肺,痰濁可阻肺等,論治當然也就不可局限于“咳為肺病”,而應當依據所辨的“證”來施治。如貝母蒸梨潤肺咳,承氣湯通腑止咳,五仁丸潤腸止咳等。所以,辨證論治與辨證施膳,都強調必須在中醫整體觀念的前提下,注重“證”的特征,采取聯系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進行調理。并不是僅局限于“病”的“見痰治痰,見血止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對抗治療。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是辨證論治在臨床運用中的基本類型。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疾病因發病時間、致病因素、體質類型、所處地域、發展階段不同,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其病機不同,因而必須“異治”。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顯然治咳病必然要清楚引起“咳”的臟腑證候,用不同的藥膳去治療。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發病機理,出現了大致相同的證,可用同一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如消渴、眩暈、心悸、咳嗽、失眠等不同的病變,在其發展過程中,均可能出現陰血不足、虛熱內生的病機,表現為“陰虛內熱證”,都可以采用滋陰清熱的方法治療。

“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也可作為辨證施膳(治)的差異性原則。人有老幼、強弱、性別的差異,時令有四季寒暑的更迭,地域有高下燥濕的不同,這些都可能成為影響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因素。辨證施膳(治),就必須“辨”清這些差異,方能準確施治或施膳。如同屬感冒,年輕者體實邪盛,當專務祛邪;老年人體弱正虛,達邪須兼扶正;寒涼季節不妨辛溫,盛夏暑熱難耐溫熱;北方干燥解表當注意養陰,南方潮濕施治當不忘化濕??偠灾孀C就是在認識、診斷疾病時充分了解及考慮這些差異的因素,然后才可能“辨”清客觀的“證”,而予以正確施治施膳。

由此可見,臨床中辨證論治與辨證論膳,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重視“證”的各種差異,明辨“證”的機理、“證”的本質。論治與施膳是以“證”為依據,調理的目標是臟腑協調、氣血通暢、陰平陽秘,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三、陰陽自和與五行制化的平衡觀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原本是古代哲學理論。陰陽學說從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轉化、自和平衡等方面,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基本屬性和產生變化的原因。認為自然事物和現象均可分為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如天與地、上與下、左與右、水與火、升與降、動與靜、出與入、寒與熱、晝與夜、明與暗等,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則歸納了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的本質特性及其運動變化,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事物變化、發展、維持自然界平衡的基本條件。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促進自然界事物的發展;同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又制約事物的偏亢。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制化平衡,維系自然的平衡力量與變化因素。古人基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將陰陽五行學說引入中醫學中,用以解釋人體復雜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治療、養生保健各個方面,同樣也指導藥膳理論與應用。

(一)陰陽平衡是中醫藥膳調治的總則

中醫學對機體異常狀態的闡述,在總體上是以陰陽為綱,任何疾病都屬陰陽失調的范圍?!瓣幨t陽病,陽盛則陰病”“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等,概括了疾病的基本屬性。因此診斷和治療疾病,首先也強調分辨陰陽?!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诽岢觯骸吧圃\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以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從這一總體原則看,它既是藥物治療原則,同時也指導藥膳實踐。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對陰陽偏盛的治法,陰盛生寒,寒病為陰,陰病治陽,寒者熱之,用辛熱或辛甘藥食助陽散寒以治陰寒病證。陽盛生熱,熱病為陽,陽病治陰,熱者寒之,可用苦寒或酸甘藥食清熱養陰以治陽熱病證。在藥膳運用中也普遍遵循這一原則,如熱盛于內,用石膏粳米湯、生地黃粥、五汁飲等寒涼藥膳以清解;寒盛于內者,用生姜粥、川烏粥、姜附燒狗肉等以溫熱藥膳以祛寒。陰虛而陽亢者,用天麻魚頭、芹菜肉絲等以平之潛之。陽虛而陰盛者,以鹿角粥、狗肉壯陽湯以溫之益之。

(二)五行制化是辨證施膳的重要方法

五行的變化有正常的相生相克、異常的相乘相侮,這種生克乘侮就成為解釋自然界與人體正常及異常變化的基本原理?!吧薄翱恕笔亲匀唤绲恼0l展,“乘”“侮”是異常的變動,在人體即成為疾病。五行與五臟相應,某臟的病證就常與這種異常乘侮變化有關。如肝病影響心,脾病影響肺,稱為“母病及子”,按相生順序傳變;若肺病影響到脾,則稱為“子病及母”,這些病機都從五行變化來認識。治療也遵循這種五行生克原理,如培土生金(肺病治脾),滋水涵木(肝病治腎)等,就是五行學說在臨床實踐中的運用。在藥膳食療中,這一原理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如“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素問·藏氣法時論》)。脾屬土,苦入心,心屬火,火能生土,故脾病用入心的苦味食物療之。藥膳實踐中,也必須注意疾病的相互關聯,施膳應當在辨證的基礎上,按五行的生克關系調配藥膳原料。如水腫為腎不化氣所致時,不僅用補腎利尿藥食,也應考慮培土制水藥食,如人參、白術、茯苓、大棗之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永修县| 茂名市| 扶绥县| 石柱| 扶绥县| 海兴县| 从化市| 兴化市| 昌都县| 武宁县| 浪卡子县| 新泰市| 明星| 高唐县| 安顺市| 昌平区| 锡林郭勒盟| 闽清县| 武隆县| 定边县| 石台县| 南通市| 滁州市| 崇明县| 延吉市| 通辽市| 牡丹江市| 五大连池市| 扎兰屯市| 墨江| 那曲县| 隆林| 于都县| 二连浩特市| 安塞县| 方城县| 新民市| 神木县| 南乐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