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的形成

戰國、秦漢時代(前476—220年),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中醫骨傷科基礎理論亦初步形成。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的醫學帛書表明了當時骨傷科診療技術的進步?!蹲惚凼幻}灸經》記載了“折骨絕筋”(即閉合性骨折);《陰陽脈死候》記載了“折骨裂膚”(即開放性骨折)。《五十二病方》載有52種病,共103個病名,其中有“諸傷”“胻傷”“骨疽”“骨瘤”等骨傷科病癥,同時還描述了“傷痙”的臨床表現:“痙者,傷,風入傷,身信(伸)而不能詘(屈)?!边@是對創傷后嚴重并發癥——破傷風的最早記載?!段迨》健愤€記載了止痛、止血、洗滌傷口、防止創傷瘢痕的治法與方藥,其中水銀膏治療外傷感染,是世界上應用水銀于外傷科的最早闡述。《帛畫導引圖》繪有導引練功圖譜與治療骨傷科疾患的文字注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基礎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饵S帝內經》中已有系統的人體解剖學知識。《靈樞·經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薄鹅`樞·骨度》對人體頭顱、軀干、四肢各部骨骼的長短、大小、廣狹做出標記?!饵S帝內經》對人體的骨、脈、筋、肉及氣血的生理功能都有精辟的論述,如《靈樞·經脈》曰:“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薄鹅`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黃帝內經》對人體皮肉筋骨與體內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有詳細的闡述,其闡發的肝主筋、腎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及氣傷痛、形傷腫等基礎理論,一直指導著骨傷科的臨床實踐?!饵S帝內經》還闡述了骨病的病因病機,《靈樞·刺節真邪》曰:“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痿論》將痿證分為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分別加以論述。此外,《呂氏春秋·季春紀》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敝鲝堄镁毠Ο煼ㄖ委熥悴俊梆糗L”,為后世骨傷科動靜結合理論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骨傷科臨床醫學得到發展。西漢初期,名醫淳于意留下的“診籍”記錄了兩例完整的骨傷病案:一則是墜馬致傷,另一則是舉重致傷。西漢中期《居延漢簡》的“折傷部”記載了骨折創傷的治療醫案。東漢早期,《武威漢代醫簡》載錄治療金瘍、外傷方10余首,有止痛、逐瘀、止痙的作用,配伍較之《五十二病方》有明顯的進步。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載有中藥365種,其中應用于骨傷科的藥物約100種。漢代著名外傷科醫家華佗精通方藥、針灸、養生,更擅長外傷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術、刮骨術,還創立了五禽戲,似今練功療法,可運用于骨傷科疾病之康復。東漢末年杰出醫學家張仲景總結了前人的醫療成就,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這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著作。他在《黃帝內經》和《難經》的理論基礎上,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創立了理、法、方、藥結合的辨證論治方法。書中記載的攻下逐瘀方藥,如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桃仁承氣湯、大黃img蟲丸和下瘀血湯等,至今仍被骨傷科醫家所推崇。書中還記載了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等創傷復蘇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县| 广州市| 五河县| 兴隆县| 弋阳县| 罗江县| 仲巴县| 武平县| 蕲春县| 清水县| 依兰县| 长沙市| 盐亭县| 大足县| 惠水县| 汾阳市| 和林格尔县| 江口县| 宁陕县| 当阳市| 永城市| 隆安县| 河池市| 长沙市| 杨浦区| 读书| 武清区| 刚察县| 泰宁县| 闵行区| 施甸县| 永城市| 惠来县| 平遥县| 浦北县| 泾川县| 吉安市| 黄龙县| 英超| 垦利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