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各論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第一節 概說

太陽病為外感熱病的初期階段。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于肌表,故以營衛功能失調為主要特點。太陽病的病性屬陽屬實,病位在表。

太陽,包括足太陽膀胱和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絡腦,下項,夾脊抵腰,絡腎屬膀胱,下行至足;手太陽小腸經,起于手小指外側,循臂至肩,下行絡心屬小腸。由于經絡的相互絡屬,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

太陽的生理功能特點可概括為:①陽氣較多,正氣旺盛:太陽又稱“巨陽”“三陽”,陽氣旺盛、抵抗力強。②職司衛外,統攝營衛:足太陽的經絡由頭經背至足,且與督脈同行身后,故為陽經之長,為諸陽主氣,其陽氣充盛而能衛護體表。太陽統攝體表營衛二氣,具有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太陽主外。”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陽病也與手太陰肺經的病變有密切關系。③六經藩籬,受邪首當:由于太陽居六經之首,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侵襲,太陽首當其沖,發病最早。④藏蓄津液,主司氣化:手足太陽經外布于體表,內屬于小腸及膀胱之府。小腸主分清別濁,而膀胱則是主持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位于下焦,內藏津液,依賴于腎中陽氣的資助,蒸化膀胱所藏之津液,形成一種霧露之氣,達于體表,行于其經,稱為太陽之氣。《靈樞·本臟》:“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說明溫煦毫毛腠理之衛氣,與腎和膀胱及三焦的氣化功能有關。⑤內應少陰,表里互通: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經氣互通,功能互依,太陽主表有賴于少陰里實,而少陰主里,又有賴于太陽表固。太陽失固,就會導致邪傳少陰,而少陰里虛,又可導致太陽虛餒,易受外邪。

正是由于太陽的如上功能特點,當病邪侵襲人體之時,正氣奮起抗邪,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太陽病。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反映了太陽受邪,衛外失職,正邪交爭于表,太陽經氣不利的基本病理機制。太陽病可分為經證、腑證兩類。由于感邪性質和體質差異,太陽經證又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種類型,但在《傷寒論》中詳于寒而略于溫。由于體質強弱、腠理疏密、感邪程度、病情輕重、病理變化之不同,太陽病經證屬風寒性質的又有三種證候類型:其一,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等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腠理疏松,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稱為太陽中風證;其二,以惡寒、無汗、身體骨節疼痛、脈浮緊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腠理致密,衛陽被遏,營陰郁滯,稱為太陽傷寒證;其三,以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正氣漸復,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呈陣發性發作為基本表現,其病理特點是微邪束表,營衛不和,稱為表郁輕證。太陽腑證因表邪不解,隨經入腑而成,分為兩類。邪與水結,膀胱氣化不利者,為蓄水證,以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少腹里急為主要臨床表現;若邪熱與瘀血結于下焦,則為蓄血證,以其人如狂或發狂,少腹急結或硬滿,小便自利為主要臨床表現。

太陽病雖多輕淺,但若失治誤治,則變化迅速,其中在病變的過程中表邪不解又兼有其他證候,或在發病之初其人素有宿疾,復感外邪,形成兼夾者,稱為太陽病兼證;若因失治誤治,或疾病的自然發展,太陽表證已罷,出現了新的病證,稱為太陽變證。太陽病篇有較多內容是討論變證的,變證已不具備太陽病的特征,不屬太陽病的范疇,將其放入太陽病篇,意在指出太陽病變證有其復雜多變的一面,同時也強調對太陽表證要早期正確治療,以防發生傳變。

此外,某些疾病本屬雜病,但在其發病過程中,有時出現一些類似太陽病的表現,其本身不是太陽病,如十棗湯證、瓜蒂散證等,稱之為太陽病類似證。將其列入太陽病篇,是為了與太陽病進行鑒別。

太陽病經證的治療,應據《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以解表祛邪為原則。太陽中風證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太陽傷寒證治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黃湯。表郁輕證治以小發其汗,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而太陽病腑證則分別選用化氣行水的五苓散,或是活血逐瘀的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太陽病兼證的治療原則為在主治方中隨證進行加減。太陽病變證的治療,則應依據變化了的病情,采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重新辨證,然后依證定法選方。

太陽病的轉歸,大要有三種:①痊愈:此為大多數太陽病的轉歸。一般情況下,太陽表證,汗之得法,多表解而愈。②傳經:若太陽表邪不解,可傳入他經,既可傳陽明,也能傳少陽,至于先傳陽明,或先傳少陽,并無固定局勢。太陽也可直接傳入三陰,其中以傳入少陰者為多見,特別是少陰心、腎虛衰之人,外邪陷入少陰,病多險情,故前賢有“實則太陽,虛則少陰”之論。③變證:由于失治誤治,或因于體質的盛衰等原因,以致證候發生錯綜復雜的變化,又稱壞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黄大仙区| 西华县| 许昌县| 木兰县| 仪征市| 淄博市| 昌邑市| 岗巴县| 郯城县| 宜阳县| 建水县| 唐河县| 阿拉善左旗| 杭锦后旗| 玛沁县| 公主岭市| 二连浩特市| 庆城县| 噶尔县| 类乌齐县| 永康市| 淮滨县| 南皮县| 龙山县| 沙洋县| 庆云县| 高要市| 崇仁县| 辽中县| 英吉沙县| 兴业县| 双城市| 德化县| 霍州市| 惠安县| 康保县| 钦州市| 正定县| 海丰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