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目的是讓社會更美好
企業的目的是企業行為的基礎,這是一個根上的問題。企業需要賺錢,但是賺錢只是企業的目的之一。2019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商業圓桌會議”發布了《公司宗旨宣言書》,重新定義了企業的宗旨,打破了股東利益的唯一重要性,強調“每個利益相關者都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不是說股東利益不重要了,而是說只重視股東利益還遠遠不夠。我覺得這份宣言才符合企業的真正目的,就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企業本身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社會組織。企業的經濟目的是鮮明的,那就是必須要有效益,而企業的社會目的也是鮮明的,那就是要為社會服務。企業的目的是讓社會更美好,這更符合今天企業的情況,尤其是我國廣大企業的實際情況。現在,企業要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這對企業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斯蒂格利茨在《重構美國經濟規則》一書中指出,美國今天的經濟規則出了問題,美國的社會重新回到了貧富兩極分化狀態。20世紀50年代,大蕭條和戰爭使得當時的美國經濟復蘇疲軟,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加劇。60年代到80年代中產階層崛起,這個情況有所好轉,但從90年代開始,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又變得很嚴重。斯蒂格利茨強調,貧富兩極分化其實是因為社會的經濟規則出了問題,因此要重構美國經濟規則。他還提出,包括互聯網在內的這些創新經濟模式究竟對社會是好還是不好,要看它是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是加大了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創新、只要是新經濟,我們就一股腦地全都接受。
企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理想的基石,而這和機制有關。到底應該構建什么樣的機制?到底該怎么分配利益?這始終是企業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過去,企業分配很簡單,就是按所有者投資比例分紅?,F在,企業既需要金融資本,也需要人力資本,這兩種資本都應該作為生產要素而參與企業財富的分配。尤其是在今天的新經濟和高科技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人力資本,而不能只重視金融資本。
要想形成橄欖型的分配結構,創造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企業在初次分配中就應引入機制,進行合理分配,讓勞動者、人力資本都能獲益。這不等于把所有者的財富都分給勞動者,而是大家一起把“餅”做大,都分到更多的“餅”,不僅給投資者創造財富,也給員工和社會等創造財富。這也是我們必須想到的企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