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禮物:關于愛、死亡及存在的意義
- (美)歐文·D.亞隆等
- 3559字
- 2023-06-28 17:12:33
贊譽
陳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一杯咖啡心理發起人):
去不去養老院?久病在床只能等死?另一半先走了怎么辦?中國人一向把生老病死當頭等大事,但是對老后的現實和心理問題往往諱莫如深。我們正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本書也可看作是亞隆夫婦送上的一份“生命禮物”,讓我們通過他們夫妻的真實故事,把自己的“大事”辦好。
樊登(帆書APP(原樊登讀書)創始人、首席內容官):
我讀心理學的書比較雜,各種流派都有可觀之處。這幾年越來越喜歡存在主義心理學,因為它是站在今天去思考明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沉溺在過去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歐文·D.亞隆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一座高山,這本書是關于他自己的生活和苦痛。讓我們看到心理學家是如何面對人生的拷問的。
范海濤(傳記作家,“海濤口述歷史·人物傳記工作室”創始人):
書如其名,亞隆大師的這本《生命的禮物》是一份有溫度、有力量的“禮物”。面對生命中的離別與波折,直面死亡,接納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四季輪轉,萬物更迭,都在一個“情”字。對生活不斷追逐,對生命永遠炙熱,亞隆夫婦的故事透露出人文關懷,似涓涓細流和冬日暖陽打動了我,我也愿意把這份生命的智慧和理性分享給大家。
李佳(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
長壽時代雖已到來,但人們普遍沒有為此做好準備。面對全新的“第三人生”,如何更好地生,如何更好地死?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博士):
本書記錄了亞隆夫妻臨終時的心路歷程,探索了人類如何整合老年期的兩大感受:統整感和絕望感,以期幫助人們達到心理發展的終點——種熟而脫、與時偕行、到站下車、笑迎死亡。譯者和編者頗費心思,譯筆流暢優美,且配有豐富注解。祝愿讀者也可以通過此書,在死亡的鈍感中收割存在主義的領悟,照見無明動而輪轉生,妄想興而涅槃現之妙理。雖經歷陰陽順序天造草昧之險難,仍可以經綸風雷建侯剛柔,最終斷惑出生死。
李松蔚(臨床心理學博士):
這是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之書。兩位相愛了六十多年的高齡老人,一同攜手面對晚景。他們的學識、財富、智慧和美德,使得他們在病痛折磨下盡力保持體面和從容,而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仍未休止,從而在這本書里呈現出了一種最高貴、最理想,同時也最誠實地面對死亡的態度。
陸曉婭(新聞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著有《影像中的生死課》):
這是一本視角獨特的書,它仿佛打開了一個開關,激活了我在旅途中的許多體驗和思考:走過的一座座城市,看過的一片片風景,竟然與生死議題之間有著奇妙的、深邃的聯結。
馬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犯罪心理學家):
生命如同太陽,有日出就有晚霞,樂觀面對可以體驗人生的豁達。曾經,心理治療界超級巨星歐文·D.亞隆的《直視驕陽》帶我們觸摸了死亡焦慮與恐懼的脈搏,今天他又奉上《生命的禮物》,從死亡親身經歷者和體驗者的視角帶領讀者領略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在克服死亡焦慮、面對人生終點時的思考與應對。太陽終將升起,你我向死而生!
寧曉紅(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組長,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
面對疾病、衰老和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有幸以一名安寧緩和醫療醫生的身份出現在一些患者生命最后的時光中,感受他們的痛苦、無助、坦然、幽默、遺憾,還有滿足……也曾聽過他們在診室內與我分享的人生片段,我希望我總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歐文·D.亞隆大師與愛妻瑪麗蓮·亞隆在生命最后的分享讓我能夠近距離、詳盡地品味這對有充分社會支持、人生充滿意義的伴侶面對死亡和分離時的真實感受。我最想說“謝謝你們的慷慨分享,我從中獲得無窮多的啟示和力量,去幫助更多的需要幫助的人”。
彭華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埃里克森說,人到老年需要完成自我整合的發展任務。理解自我和他人關系的聯結,接納死亡,是自我整合的重要內容。88歲高齡的歐文·D.亞隆和87歲的妻子瑪麗蓮·亞隆攜手完成了這個任務,也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愛是否能給我們勇氣死去或者活著?
時尚奶奶(中國時尚晚年意見領袖):
在宏大的生命歷程中,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要寫就一生歸途。這本書涉及生命中的“老”“病”“死”,但是與其他書不同的是,我們讀起來不僅不沉重,反而是溫暖的、平淡的、幸福的,更讓我們以平靜之心看待歸期,過更灑脫的人生。
孫思遠(遠讀重洋創始人):
亞隆的作品讀過很多,《生命的禮物》無疑是最特殊的一本。它既是亞隆對愛人最后的告白,更是一場振聾發聵又溫柔萬分的死亡教育。拿起這本書,我讀到了勇氣和真誠,讀到了人性的偉大和智慧的光芒。
唐文(氫原子CEO):
人活著要獨立,但獨立絕不意味著你只為自己而活。人生意義的奧秘存在于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萬物的關系和聯結中,聯結即意義。
糖心理:
當死亡迫近,便不得不再次直視驕陽。在這本由亞隆夫婦共同執筆的書中,無論是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面對死亡的坦誠與勇氣,還是對喪失的哀悼,都令人為之動容。相信這份“生命的禮物”會讓更多人在生前死后這兩團黑暗之間,綻放出更美的微光。
童慧琦(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創始人):
生命是一份禮物。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是一份禮物。對這份相遇的敘述也是一份禮物。
此刻,這份生命之禮被你捧在手中,愿歡喜,愿珍愛。一位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和一位女性主義學者有關愛和工作,以及他們如何直面衰老和死亡,從青澀少年到耄耋之年,逾65年的生命故事。
王琿(十分心理創始人):
這部溫暖又揪心的著作,寫于歐文·D.亞隆88歲,與87歲相伴一生的愛侶瑪麗蓮訣別的時刻。他們記錄了在一起的最后時光。最終瑪麗蓮先于亞隆離世。他們坦陳對存在的思考,觸摸衰老,直視死亡。生命寧靜而莊嚴。像亞隆以往任何一本著作一樣,這本書讓人無法放手。讓我淚目的是,即使即將謝幕,亞隆終身對于心理治療的熱愛、對來訪者的使命仍躍然紙上,“可以有機會幫到這么多人,我感覺自己是如此幸運”。這真是“成熟圓滿”人生的感覺。
吳燕恬(資深暢銷書策劃出版人、天演文化創始人):
“生命的禮物”,當我們看到這五個字的時候,內心都飽含著對生命的無限敬意和無上誠摯。在這一點上亞隆和愛妻也是如此。這是一本臨終日記,寫滿了對生命的敬重與眷戀,呵護與珍視。大量翔實細節,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意義。這也是一本情書,寫滿了愛人之間最后的愛情,在臨終之前,一呼一吸都是因為愛。直到愛得精疲力竭,才悄然選擇畫上句號。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愛永不止息。
吳主任(抖音知名薦書人、《形勢比人強》作者):
人類身上包括欲望、焦慮、自我價值等行為驅動力,根本上是因為人必有一死。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以及親人的逝去,是我們過好這一生的關鍵。
武志紅(資深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
孤獨、死亡、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流派關注的四大主題。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D.亞隆如是說。那么,當他陷入衰老,而他摯愛的妻子瑪麗蓮被確診癌癥時,這份死亡與孤獨的議題,他如何面對?在《生命的禮物》這本書中,亞隆夫婦一起記錄了他們如何面對這個議題,最終,瑪麗蓮早亞隆一步而逝,而留下亞隆在孤獨之中。
歐文·D.亞隆也許是美國當世最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諸多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因而也廣為我們所知。與其他心理學家的著作不同,他的著作均有極高的文學水準,而且無比真誠,這本《生命的禮物》也不例外。借由這本書,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位智者是如何擁抱衰老、疾病、死亡和孤獨的,它也可以教會我們直面這些議題,同時看到,生命是一個禮物。
楊芳宇(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博士、副教授):
兩位著名學者在面臨生離死別時,用他們的睿智、勇氣、大愛為我們留下了視角獨特的素材,這在安寧療護剛起步的當今中國,更顯得彌足珍貴。安寧療護不是等待死亡,而是擁抱生命,這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以上推薦人按姓氏拼音排序
洛莉·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著有暢銷書《也許你應該找個人聊聊》:
半個多世紀以來,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歐文·D.亞隆所寫的關于人類心靈的故事讓全世界為之驚嘆,充滿了智慧、洞察力和幽默感。現在,以驚人的坦率與勇氣,他和我們分享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生活經歷:失去從青春期起就陪伴自己的妻子,在共同撰寫本書的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不可磨滅的喪親之痛、恐懼、痛苦、否認和被迫的接受。但留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而是一個深刻的故事,一個令人難忘的關于持久愛情的痛苦美麗的故事。很多年后我依然會記得它。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有暢銷書《照護:哈佛醫師和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和它的作者亞隆一樣了不起,大師級的存在主義治療師和博覽群書的作者,還有瑪麗蓮,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和作家。總之,亞隆夫婦以極大的勇氣共同撰寫了他們的故事,分享了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互相關心。亞隆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關于生命與死亡藝術中的智慧,這本書堪稱是巔峰之作。這是一本能改變讀者的書——我無法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