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總第125輯)
- 吳敬璉主編
- 3069字
- 2023-06-13 18:43:44
二、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國際經驗
1.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
根據經濟增長“條件收斂”分析框架,基于“溢出”和“學習”的后發趕超效應意味著落后經濟體相比于先行經濟體其勞動生產率有相對更高的增長潛力(Barro,1991[12];Mankiw et al.,1992[13])。不過這一潛力能否實現依賴于諸多影響因素,其中落后經濟體“開放學習”的能動意愿以及先行經濟體“共同發展”的包容態度至關重要。因此,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收斂特征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必然出現。
我們借鑒盧卡斯(2009)[14]的分析框架,以及被廣泛認可的跨國歷史數據,在圖4中描述了各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相比于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橫軸)與其隨后20年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縱軸)之間的相關關系。圖4顯示,英國、德國和法國等16個歐洲主要國家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4個亞洲經濟體在各個發展階段實現了勞動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其增長路徑描繪了相應發展階段的增長前沿,因此我們將它們作為可資借鑒的先行經濟體。與此同時,在各先行經濟體勞動生產率不斷逼近美國的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趨于下降,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特征,且歐洲和亞洲先行經濟體的相對收斂規律非常相似(圖4中二者的相對收斂軌跡高度重合)。

圖4 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整體經濟
注:中國為本年度相對水平與下一年度增長率的對應關系。亞洲先行經濟體: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歐洲先行經濟體16: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歐洲先行經濟體8: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
資料來源:Penn World Table 10.0;2015 release of the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s(GGDC)10-sector database。
我們也考慮了各個國家和地區每一年相比于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其隨后10年和5年間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與圖5非常相似。特別地,我們假設各先行經濟體對應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規律可以用表達式(1)來刻畫:

其中,lpgri,[t0,t0+n]表示任意先行經濟體i自任意初始年份t0開始隨后n年內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lp美國,t0和lpi,t0分別表示該先行經濟體和美國(作為世界前沿)初始年份的勞動生產率水平;μ為模型待估計參數,表示世界前沿(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θ也是待估計參數,反映各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收斂于世界前沿勞動生產率的相對速度。
表1顯示,無論n是20年、10年還是5年,估計得到的參數都非常接近。與此同時,不同數據來源(由此涵蓋的先行經濟體數量以及數據時間跨度不完全相同)揭示的先行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規律也基本相同。
表1 先行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規律:整體經濟

注:???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
圖4和表1對應于各先行經濟體的整體情況。類似地,我們也可以從細分產業來看不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否也呈現類似的“相對收斂”特征。圖5和表2對應的結果顯示,各先行經濟體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相應發展階段的增長表現都相對較好,但是整體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收斂”特征主要源于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相應規律;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并未表現出明顯的“相對收斂”規律(甚至在某些情形中呈現輕微的發散特征)。另外,表2的結果進一步顯示,反映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速度的參數θ的估計值明顯更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先行經濟體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逼近美國的速度相對更快。

圖5 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分三次產業
注:歐洲先行經濟體: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亞洲先行經濟體: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
資料來源:Penn World Table 10.0;2015 release of the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s(GG-DC)10-sector database。
表2 先行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收斂規律:分三次產業

注:?、???分別表示在10%和1%水平上顯著。
2.產業結構轉型
經濟發展通常伴隨著產業結構轉型,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從農業部門不斷轉移配置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Chenery,1960[15];Kuznets and Murphy,1966[16];Chenery et al.,1988[17]),在此過程中表現出農業占比不斷下降,服務業占比不斷上升,而工業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的“駝峰”特征,即所謂的產業結構轉型的“庫茲涅茨事實”。這一轉型背后的主要機制是收入效應導致農產品相對需求下降,同時工業和服務業生產率增長更快,通過相對價格促進產業結構變化(Herrendorf et al.,2014[18]),二者都抑制了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相對需求。另一方面,教育提升使愿意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減少,這種供給的變化也是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驅動力(Caselli and Coleman II,2001[19];Porzio et al.,2022[20])。實際上,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可以相互促進。高技能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相對份額上升推高整體經濟的生產率,進而帶來經濟增長;同時,這些產業的擴張也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從而影響高技能的回報,并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發生變化(Buera et al.,2022[21])。
我們綜合使用多個跨國數據來源,發現先行經濟體的產業結構轉型呈現比較一致的規律[22]: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份額迅速下降、第三產業份額迅速上升,第二產業份額先上升后下降。更具體來看,第一產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份額均與人均GDP顯著負相關(圖6),第二產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份額則與人均GDP呈非常明顯的倒U形(“駝峰”)關系(圖7),第三產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份額則與人均GDP高度正相關(圖8)。

圖6 經濟發展與第一產業份額
注:歐洲先行經濟體: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亞洲先行經濟體: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
資料來源:2020 release of the 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2015 release of the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s(GGDC)10-sector database。
圖6還表明,在人均GDP水平較低的階段,第一產業在整體經濟中所占的就業比重較高,同時增加值份額明顯低于相應的就業份額,這與已有研究的結論相一致(如Herrendorf et al.,2014[23]),意味著在這個階段,第一產業是勞動生產率最低的部門。隨著人均GDP水平不斷提高,第一產業份額快速下降,不過速度不斷趨緩。圖7和圖8顯示,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份額都隨著人均GDP先快速上升,達到一定水平后開始趨緩。第二產業的上升要先于且快于第三產業。當人均GDP接近1 萬美元時,第二產業份額由升轉降,第三產業份額進入加速上升階段。我們隨后在基于先行經濟體歷史經驗預測中國今后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轉型的特征時,將充分考慮上述階段性特點。

圖7 經濟發展與第二產業份額
注:圖注和資料來源同圖6。

圖8 經濟發展與第三產業份額
注:圖注和資料來源同圖6。
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也遵循這一規律。具體來看,與先行經濟體相比,中國第一產業就業份額早期相對較高,隨著經濟發展快速下降,目前已經接近可比階段的先行經濟體,雖然仍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份額則一直和可比階段的先行經濟體基本相當(圖6)。中國第二產業早期的就業份額則相對可比階段的先行經濟體要低,增加值份額早期卻相對較高,當前兩個份額都與先行經濟體可比階段的相應水平基本相同(圖7)。第三產業就業份額與先行經濟體相應發展階段比較相似,增加值份額早期相對較低,但目前已基本趨同(圖8)。
由此表明,相比于先行經濟體,中國在發展早期第二產業以相對較低的就業份額實現了相對較高的增加值份額;而第一產業則用相對較高的就業份額僅實現了相對較低的增加值份額。這說明中國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比先行經濟體在可比階段的情形更為突出(勞動生產率相對更低的第一產業聚集了更多的勞動力),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就業轉移仍存在一定空間,實現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更充分的轉移,可以有效改善勞動力配置效率,進而顯著提升整體的勞動生產率。當前,中國正逼近第二產業份額由升轉降、第三產業份額加速上升的臨界點,這是“新常態”的另一個重要內涵。
- 時間的玫瑰(雪球專刊·投資1000問精選·第五輯)
- A股加速“美股化”(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5期)
- 數字化轉型風口(《商界》2020年第11期)
- 哈佛商業評論:職場學習,有這份寶典足矣(精選必讀系列)(全8冊)
- 中歐商業評論9月刊
- 管理視野27:新能源汽車的突圍
- 雪球專刊291期:回首2021——極度分化考驗定力,基金投資蔚然成風
- 全球化要終結了嗎?(《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對話: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姚志鵬(《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1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9期)
- 雪球特別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下冊(投資邏輯篇)
- 財商教育,篤行者致遠(《21世紀商業評論》2021年第6期)
- 全球商業經典(2021年第3期)
- 雪球專刊第116期:資產配置入門
- 雪球專刊137期:實用公司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