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總第125輯)
- 吳敬璉主編
- 2152字
- 2023-06-13 18:43:43
一、經濟增長的源泉:國際經驗與中國特征
雖然關于“經濟增長源泉”的討論非常多,但分歧和爭辯從未停止。理論研究方面,布洛克和杜爾勞夫(Brock and Durlauf,2001)[3]指出,“結論是開放式的”,很多強調不同因素和作用機制的增長理論在邏輯上并不沖突。實證研究的變量選擇和模型設置千差萬別,大量文獻聲稱找到了一個或多個顯著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文獻已經提出了140多個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Moral-Benito,2012)。[4]
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源動力及其重要性的討論方面,雖然學界和業界仍存在一定分歧(路風,2022)[5],但不少研究指出,經濟增長中長期供給側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資本以及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以索洛增長理論為代表;短周期需求側角度,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凱恩斯主義是總量和結構調控的重要分析框架。
基于恒等式的分解和討論有利于直觀呈現經濟增長的源泉。對于“人均GDP”這一常見的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我們有恒等式:人均,說明人均GDP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即
”和“就業人口比,即
”。前者衡量生產效率,后者則代表總人口中實際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口占比。因此我們可以先分析勞動生產率和就業人口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然后進一步展開討論影響這兩個指標增長的主要因素。
1.經濟動力引擎的國際表現
基于廣泛被認可的跨國歷史數據,圖1給出了1750年以來近300年間各經濟體人均GDP的動力構成。圖1a顯示,勞動生產率與人均GDP高度正相關;而圖1b顯示,就業人口比與人均GDP正相關,但相關系數小一些。這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是各經濟體人均GDP的水平差異及縱向增長的重要源泉,就業人口比的解釋力則相對較弱。
圖中,我們借鑒薩克斯等人(Sachs et al.,1995)[6]和盧卡斯(Lucas,2009)[7]的研究,挑選了20個對中國當前發展階段比較有借鑒和啟示意義的國家和地區——包括16個歐洲先行經濟體和4個亞洲先行經濟體[8],單獨呈現其在相應時期的特征。我們發現這些先行經濟體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均GDP更是與其勞動生產率保持高度同步。相比這些先行經濟體的可比歷史階段,中國經濟在1950-2019年間的表現,在生產效率方面略顯不足(低于相應發展階段上各先行經濟體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但就業人口比遠高于相同發展水平上各先行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經濟在過去60年的不俗表現。因此,盡管就業人口比對各先行經濟體的重要性相對有限,對中國經濟增長而言卻非常重要。然而,中國的就業人口比在2010年左右開始下降,很難繼續支撐人均GDP的持續增長。我們將在后文中具體展開分析。

圖1 人均GDP分解:跨國經驗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The Americas and Australasia);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AFRICA ASIA&OCEANIA 1750-1993);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EUROPE 1750-1993); 2020 release of the 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Penn World Table 10.0。
2.中國經濟增長核算
經濟增長核算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們基于索洛增長理論,以歷年就業人數作為勞動投入,以永續盤存法測算的各年固定資本形成總量作為資本投入[9],以及采用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微觀數據分別估計各年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0],核算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
前文提到的國際經驗表明,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而言至關重要,對中國而言亦是如此。圖2顯示,1978—2021年中國扣除通脹后的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9.25%,同期勞動力和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0%和7.75%,勞動生產率不斷攀高是助推同期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時間趨勢上看,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勞動力增長速度不斷趨緩,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1978—2007年勞動生產率提高對同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大約為78%,2008—2015年其增長貢獻接近98%,2016年之后則成為中國經濟唯一的增長源泉。更細分看,勞動生產率提高主要源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資本深化(資本勞動比上升)及勞動者質量提升。[11]圖3顯示,1978—2021年中國資本勞動比年均增速為4.01%,同期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分別增長0.71%和3.03%;資本深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和教育提升對同期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分別為52%、39%和9%。分時期看,1978—2007年資本深化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同期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不相伯仲,分別為45%和44%。2008—2015年受全球金融危機負面沖擊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迅速攀升,由此導致資本深化對同期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超過70%,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則下降至24%。2016年之后,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資本深化依然是同期推高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力量(貢獻約為56%),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回升至40%。

圖2 1978—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源泉
資料來源:同圖1。
值得一提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雖是衡量教育提升或人力資本增長的常用指標,但該指標沒有考慮教育質量及教育回報等因素,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與此同時,準確刻畫和反映教育或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非易事,因為該指標除了提升勞動力質量之外,還通過多個途徑影響經濟體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模仿學習其他經濟體的能力,從而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與此同時,教育提升或人力資本增長還可能通過影響生產過程中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相對配置,從而對資本勞動比產生影響。圖3的分析只估算了“教育提升”獨立于“資本深化”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而忽略了教育倒逼資本配套深化以及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間接傳導影響,因此很可能低估了教育或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圖3 1978—2021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源泉
資料來源:同圖1。
- 比較(總第121輯)
- 第一次買基金,怎么辦(財蜜eMook)
- 談心造就領導力(《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1期)
- 90后理財,怎么辦(財蜜eMook)
- 哈佛商業評論:職場學習,有這份寶典足矣(精選必讀系列)(全8冊)
- 雪球專刊第196期:2018美股投資必讀
- 迎接全面注冊制,“看門人”開啟“大考模式”( 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09期)
- 超級決策(《哈佛商業評論》2015年第5期)
- 逍遙小世界:股市投資實錄
- 案例:重新理解Facebook開放平臺(第28輯)
- 機構抱團股:鞏固VS瓦解(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03期證券市場紅周刊)
- 對話MSCI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研究部主管魏震(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3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4期)
- 向美軍學管理: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