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我非常榮幸你能翻開這本書。
從下筆到出版,前后經歷三年,這段漫長的創作和打磨的過程,凝聚了我對寫作飽滿的匠心與誠意。我在此感謝所有支持我和批評我的人,你們極大地幫助了我和這部作品的成長。
我是2000年出生,這本書具有的時代特質,恰是新一代對當下環境的所思所想,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追求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世界。在追求的路上,少不了磕碰、艱難、黑暗。因此我們迫切地探尋意義,尋找同類,追求盛大而深刻的內涵。
“我們用身體記錄許多痛苦,正因此,我們成了痛苦;也正因此,我們對他人便成了善良。”
《回聲》不同于通俗小說,它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年輕人的思維相互碰撞;它凝聚了日本文學特有的思辨性,也結合了“歌劇式”的呼喚。
這不僅是一面映射青年人精神畫像的鏡子,亦是一首寫給孤獨患者的神圣贊歌。
這本書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兩個主人公——徐秉超和林霏。他們是兩個代表少數派的抽象的符號。重要的是,在你讀完這本書后,你會從他們身上看見只有你能看到的東西。
《回聲》在我看來是一本互動式小說——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每個閱讀它的人也身在其中,每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獨有的內心羈絆都會被這本書調動。
因此,故事中角色們尋求答案的同時,作為讀者的你也能夠看見自己的答案。
我想這就是它最完整意義的體現。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突破了虛假質地,而看見真正的安慰之物——愛、善良、慈悲、孩子。但這個過程漫長而又艱辛,可能要度過許多痛苦和黑暗才能看見背后的希望,才能真的完成對人類和宇宙的朝拜。”
最后,祝你能得到那份屬于自己的認知,祝你能明白愛,祝你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