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連枝苑作者名: 葉楊莉本章字數: 1890字更新時間: 2023-06-07 16:27:21
序:一間自己的房間
黃平
2016年秋天,葉楊莉保送到華東師大中文系讀研究生,我請讀者朋友記住這個年份。
這一年,文學上有何大事發生?我印象模糊,或許不會比2015年更重要,也不會比2017年更重要。
2016年這一年,大家可能忙得沒時間讀小說。那一年暴漲的房價,朋友們是否記憶猶新?對于葉楊莉這代人,2016年注定是一個歷史節點的年份,草蛇灰線,其后果將在未來的很多年逐漸顯現。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小說集,也是這場歷史驚濤拍起的浪花之一。
作為導師,在2016年的秋天,給葉楊莉這一撥新生上課,其實有點心虛。第一節課,往往勉勵大家要靜心讀書,但是合上圣賢書,抬起頭,窗外的樓盤一天一個價。假設同學們問我,老師這房子這么漲下去,我們在學校里讀書的時間越長,是不是越買不起房?這樣算來,豈不是讀書讓我們貧窮?我應該如何作答,想起真令人躊躇。萬幸,一年級的碩士同學們一個個懵懵懂懂,跟著教材按部就班地體會學術研究的精深微妙,沒人問我這個直抵本質的問題,現在同學們甚至不習慣問問題。大學教育的好處之一,就是讀書越長,越顯得懵懂,減輕了我這個教授不少壓力。
后來葉楊莉跟著我做當代文學史的研究,埋首在1980年代的故紙堆之中。她有時跟我說在試著寫小說,苦惱于理性和感性的沖突。我不好意思說我也在寫小說,我寫的小說路子狂野,上海沉沒后的深海巨獸,魯迅遺稿中的國寶之謎,小說頭兩頁不死一兩個角色我是寫不下去的,這些烏七八糟的構思,在學生面前只能秘而不宣。當時好像敷衍地回答做研究不一定就是理性,寫小說不一樣就是感性。葉楊莉的感性似乎最終戰勝了她的理性,或者今天看來,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寫小說,其實更為理性。她在論文上寫得不多,但在小說上寫得不少。她也從來不托我們這些老師代為投稿,沉靜而執著,天女散花一般,一篇篇地在各大期刊上發表。葉楊莉于是選擇走文學之路,2019年華東師大創意寫作專業正式招生,缺一位老師打理日常工作,她申請這個崗位留校,成為我們創意寫作專業最年輕的同事。
其實我一直以為,走文學之路,不一定做文學相關的工作。葉楊莉筆下的人物,我最喜歡后記這篇散文中的道士,主業超度副業薩克斯,我覺得這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工作者。當然我如果勸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何妨試試去當道士,有些語出驚人,領導也難免找我談話。楊莉和這位道士,也是擦肩而過。她小說不寫道士,寫的是如她一樣的城市化時代的青年。在我看來,這類青年的萬千思緒,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間自己的房間”。
文藝青年看到這句話就會講給我聽,《一間自己的房間》,系一代文豪伍爾芙1928年面向劍橋女學生的演講,主題 “女性與小說”。一間自己的房間,是女性寫作的前提,以此隔絕喧囂俗世,優雅獨立,自由做自己。這些雅致的道理,自然是對的,但我疑心讀得有點快。細讀的話,伍爾芙這篇演講中的點睛之句,有點魯迅風,她原話是:
“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
我覺得當下青年作家朋友,不限男女,寫作上的一大難題就在這里:怎么把握房間內外的沖突?你大可以寫房間內的格調,但這個房間,卻是要拿錢買的,而且要掏空 “六個錢包”;你大可以寫房間外的風云,但沒有這間房間靜一靜,寫作就淪為十字街頭的新聞,文學要變身 “非虛構”和自媒體競爭。這個平衡,非常考驗作家的功夫。
由此回到葉楊莉這本小說集中的小說,高頻詞匯是“小區”,或者換成 “房間”也無不可。但這 “房間”是小區里的,是商品樓,是城市化時代的青年男女要精心爭奪的,甚至于爭奪得咬牙切齒用盡氣力 (《連枝苑》)。樓盤在荒山上開疆辟土 (《礫縣》),商場從廢墟中長出來 (《抽絲》),但找到一間自己的房間,何其難哉。這房間已經不是有形之物,而是城市化時代的圖騰信仰,所以才會有 《同舟》結尾,“我說,我們沒有掉隊,我們不是在越過越好嗎?”我為什么說道士才是真正的文學工作者,道士琢磨的,就是怎么努力掉隊。當然,葉楊莉寫完這個道士后,也有泄氣的一句:“可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來了上海。”
如果你也是城市化浪潮中的一員,來到北上廣深或者各個省會打拼,我推薦大家讀葉楊莉筆下的故事,因為這就是大家的故事。同時,葉楊莉——無論寫作風格還是性情稟賦——并不想將文學降為社會速寫,她在每一篇,都在探索不同的寫法來走進這間房間。文學的偉大之處,我覺得就在這里,經由文學的變形,同樣的素材,文學比新聞更真實。
最后,我呼吁葉楊莉這樣的青年作家 (可見導師腔是如何難以擺脫),寫大地上的事情,要試試飛起來。葉楊莉有一篇散文 《自動門》,結尾引毛澤東詩詞:“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這個感覺是對的,就像我最喜歡的小說 《大師和瑪格麗特》的結尾,幾匹駿馬飛馳在莫斯科一片屋頂的上空。
飛起來,和自己的房間一起飛起來。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