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情緒轉化、能量轉移的過程
父母教給孩子的知識、道理、規(guī)則,孩子不僅會忘記,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而父母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情緒狀態(tài)卻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并被孩子內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為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模式,影響他們的一生。
情緒化的父母是無法協(xié)助孩子建立穩(wěn)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情緒化。真正的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靜時才會真正發(fā)生,急躁或憤怒的父母即使做出了努力,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平靜、喜悅的過程,而平靜、喜悅的狀態(tài)就是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大約在孩子7歲時就會形成。孩子們都異常敏感,而家庭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情緒最有效的地方。父母的情緒管理是孩子性格和為人處事的基礎,只有溫和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平和友好的孩子;情緒失控的父母,只能養(yǎng)出脾氣火爆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情緒一觸即發(fā),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你怎么這么不聽話,說過多少遍了,怎么還記不住?”
陪孩子寫作業(yè),三言兩語說不通就生氣,最終將自己氣進了醫(yī)院。
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孩子大吵大鬧,直接吼一聲,嚇壞孩子……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吼”孩子,不僅會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還會影響和諧的親子關系。遇到上述情況時,不妨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當出現這些想法時,你的情緒已經稍有緩和了;問自己這些問題時,已經開始自我暗示并試著去調節(jié)情緒了。比如,我努力工作,對孩子寄予那么大的期望,他做作業(yè)卻拖拖拉拉,態(tài)度不認真,我真的很生氣,我想要爆發(fā)了……這時候,家長可以生氣,但不能對著孩子大發(fā)脾氣,孩子沒完成作業(yè)一定另有原因,不能氣壞自己的身體,不能傷害孩子。
想完這些問題,接受了生氣的自己,不僅會從內心接受孩子,行為上也會接受。雖然這個過程非常難,但這是應對情緒爆發(fā)最好的方式。
家人之間沒有什么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不能肆無忌憚地發(fā)脾氣。否則,有時候不經意說出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將來再遇到類似情況時,孩子可能會采取與你相同的方式。
情緒焦慮的家長一般都喜歡從外部向孩子進行灌輸、施壓,將更多的負面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但這種“愛”很容易轉化成“恨”。
家,不僅是傳遞愛與溫暖的通道,也是傳遞恨與傷害的通道。家里有個情緒化的人,會加劇家庭的不幸。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孩子就會變得焦慮、敏感、自卑,做事喜歡看人臉色,無論獲得多大的成就,都會顯得不自信。只有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才能營造輕松快樂的家庭氛圍,孩子才會樂觀自信,才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害怕因說錯話或做錯事而遭到父母的責罵。
記住,愛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