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用“管”,全靠認知感
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認知能力,它是傳遞信息的核心樞紐,認知一旦被困,認知以外的所有信息就會被過濾或拋棄,無法形成有效的信息傳遞閉環。同樣一件事,在不同認知的人眼中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最終結果更會有天壤之別。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孩子的行為,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提高父母的認知,孩子自然就能具備超級感知力。
人到中年,經歷了人生風雨后,已經形成了難以改變的觀念,即使是自以為非常隨和的人,也可能固執己見,只是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同時,很多父母也會遺忘了自己年少時的感受。這個年齡正好和孩子的心理成長期重合,父母的認知自然就會極大地影響孩子。
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讓他們過得更好,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所有經驗和教訓統統告訴孩子,讓10多歲的孩子具備30歲的認知,20歲的孩子具備40歲的認知。可是,對孩子來說,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從父母那里聽到的道理,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和沉淀,才能變成自己的認知。
除了自身條件和不可選擇的起點,個人的前途主要受限于認知。一旦父母的認知出現偏差,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父母即使身份低微,但認知能力強,愿意陪伴和培養孩子,也能給孩子創造好的人生起點。
正是因為蔡笑晚具有高水平認知,才在貧窮的條件下,為社會培養出了優秀人才。
過去的父母還可以說,社會條件有限,提升認知水平太難。今天的父母,再也不能以此為借口了。因為在信息無比豐富和廉價的時代,任何人都能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中國的先哲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知者強。”只有父母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更準確地認識、分析和了解孩子,對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的認知水平千差萬別,主要有以下七個層次。
第一層:放養型。
放養型的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幾乎沒有太多認知,只會任由孩子“自然生長”。比如,一些小攤小販,帶著孩子一起擺攤,孩子在周邊玩耍,至于孩子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幾乎聽天由命。
第二層:物質滿足型。
受自己小時候生活環境的影響,長大成人后,認為給孩子多花錢,就是對孩子好。可事實上,現在跟我們小時候不一樣了,那時候是為了生存,現在是為了活得更好。可活得更好,不單單指物質上的滿足。這個層次的父母非常辛苦。他們工作拼命,努力賺錢,陪孩子時間太少,只會通過買東西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第三層:陪伴型。
陪伴型的父母會花時間陪伴孩子,但不懂得高質量陪伴;他們會有意識地騰出時間,陪伴孩子,見證孩子的成長,也會嘗試著教育孩子。但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并不能采取最好的方法應對,認識不清晰,比較迷茫。他們理解的陪伴,可能僅僅是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在同一個空間里待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高質量陪伴”。
第四層:目標導向型。
目標導向型父母會為孩子規劃好未來,并嚴格執行;會提前幫孩子制定未來的教育目標,比如,清華、北大。目標確定后,他們就充滿了動力,并樂此不疲。但這類父母,做事容易急功近利,太多看重成績,獎罰分明。他們瘋狂追求孩子每個小階段的目標,一旦進程受阻,孩子就要承受父母的情緒壓力和責罰,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第五層:醫生問診型。
這個層次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會不斷學習并提升自己。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出現問題時該如何解決,具體原因是什么,還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但是,這個層次的父母都比較疲累,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
第六層:自我提升型。
這個層次的父母知道,為了教育好孩子,首先得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他們情緒更穩定,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并愿意與孩子共同努力,一起成長。他們更注重言傳身教,會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第七層:導師教練型。
這個層次的父母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會引導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會一路鼓勵孩子,發現孩子喜歡、擅長的事務,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天賦”,使之成為最獨特的人。
總之,不同認知水平的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會千差萬別。同時,父母對教育的理解要經歷一個動態的過程,“層次”只是對某個階段的簡單概括,想要躍升層次,就要多學習、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