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于九型人格的源頭
很多人以為九型人格源自歐美,這是誤解。
九型人格是人類古老智慧之一,目前還沒有找到九型人格符號體系的最初創建者或發現者——這有點像我國的洛書、河圖。研究者們推測,九型人格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在亞洲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出現了。
人類的智慧,大多殊途同歸。很多時候,出處并不是很重要。
不一定好看,但一定好用
說本書不好看,是按文學標準而言。本書不是文學作品,如果從純文學角度來看,辭藻不夠華麗,卻存在太多不必要的頭緒延伸。
但是,如果以讓讀者最大限度get到知識為目的,則這些延伸都是有益的。
說本書有用,是你很可能從這里看懂你的家人或客人、看懂你的領導或下屬、看懂你的盟友或對手……乃至于看懂你自己!
平實無奇里的震撼顛覆
本書的取材毫不新奇。
本書的兩大基石,一是歷史,二是九型人格。
歷史這邊,主觀的文學發揮被最大限度地戒斷,所有人物的言行事跡,都必定有相關的史料記載。
如果說有主觀發揮之處,也是當史料出現懸疑時,根據當事人的性格、當時的環境、基本常識邏輯,加以質疑、推理、甄別,提出新的觀點。
九型人格這邊,因為我一直主張化繁入簡,所以知識脈絡和專業用語,均援引自最普及的版本,且盡可能簡明扼要。
歷史與九型人格,都沒有新奇的東西。
但以九型人格作為顯微鏡,去觀察歷史的深處,卻帶給我們全新的感受。
甚至偶爾的震撼與顛覆。
窄眾,大眾
九型人格比較窄眾,尤其是嚴肅的、學術研究的九型人格。
如果此書只有九型人格的愛好者才可以閱讀、才能享受閱讀,那就沒什么意義了。
把九型人格庸俗化,卻又是我一貫抵制的。研究不深所致的客觀庸俗化倒也罷了,如果主觀蓄意庸俗化,則不啻于暴殄天物。
如何既兼顧九型人格研習者的啟發感與獲得感,又兼顧大眾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還是得到了解決——全書的絕大部分都是鮮活的“故事”,不會讓讀者產生乏味感和違和感。九型人格的專業詮釋所占比例極少。
關于人格類型的標準
“憑什么你說孔子是第一型就是第一型呀!我可覺得孔子是第五型呢!”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
九型人格是開放性的。某人是第幾型,有權威解讀,但無標準答案。
還有就是九型人格是“中立”的。九個人格類型,沒有優劣高下之分,與輸贏成敗也沒有直接關系。說某人是某型,本身不存在褒貶成分。
比方說,你看到有人爭論周文王的血型,究竟是A還是B……
關于稱謂
本書中人物稱謂,沒有按照統一標準,而是考慮交流習慣與使用頻率。
于是乎,老子不叫李耳,漢光武帝卻要叫劉秀;宋徽宗不叫趙佶;乾隆既不叫清高宗也不叫愛新覺羅·弘歷;岳飛不叫岳鵬舉;王守仁卻叫王陽明……
反正,同出而異名,無礙。
才學所限,客觀上難免存在偏頗與紕漏,歡迎批評指正,不勝感謝!
吳茂炎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