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衛生防疫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醫藥衛生知識有了很大進步。如《左傳》昭公十九年(前523年)說:“鄭國不天,札、瘥、夭、昏。”學者們指出,札、瘥、昏都是指疾病。“札”指傳染病大流行;“瘥”指散發性傳染病,有的注解說“瘥”為“小疫也”,意為出使差役之人易患病;“昏”指小兒傳染病,亦作“痻”或“殙”。

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的弟子伯牛有病被隔離,孔子只能隔牗探視,為他嘆息。很多學者都認為伯牛得的是麻風。《莊子·逍遙游》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中的“厲”字假借為“癘”,也是指麻風,莊子認為外形可怕的麻風患者與美貌的西施沒有什么區別,從“道”的觀點看它們是相通而渾一的。《莊子·外篇》中還有:“厲人夜生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是說麻風患者半夜生子,緊張地立即取火仔細觀察,生怕其子生下來就像自己一樣患有麻風,容貌難看。這些反映出麻風病在當時相當常見。

圖1-7為杭州孔廟石刻《宣圣及七十二弟子像贊》中的伯牛像。

圖1-7 杭州孔廟石刻《宣圣及七十二弟子像贊》中的伯牛像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形成了多種個人衛生習俗,有益于健康。《禮記·內則》中記載:“雞初鳴,咸盥漱。”說明人們注意早起洗漱。《禮記·內則》要求定期灑掃庭院,沐浴清潔身體。在有傷病的時候更要注意清洗,“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

考古學家們從位于陜西風翔的春秋時期秦都遺址中發現了“凌陰”,即古代的冰室;在易縣燕下都、秦都咸陽和楚籃子紀南城內都發現有冷藏井,說明人們已經注意用冷藏來保持食物不變質。戰國時,甚至有類似自來水的設備,1977年在河南登封戰國陽城遺址內發掘出陶水管道(圖1-8),據研究是用作輸水,并有貯水池和輸水管道的一整套設施,在貯水池和輸水管道間還設有開關用的“閥門坑”,其結構很像現代城市中的自來水設施。

圖1-8 陽城戰國晚期輸水管路中的陶四通控水管

注選自《登封王城崗與陽城》。

《左傳·襄公十七年》有“國人逐瘈狗”的記載,“瘈狗”即瘋狗,瘋狗咬人后會導致人得狂犬病。“逐瘈狗”起到了消滅傳染病源的作用。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曾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帛畫《導引圖》,上面繪有44個做著不同動作的人物,反映了戰國時期流行的“導引”術。“導引”是中國古代的保健功法。其中有一個動作注明“引溫病”(圖1-9),“溫”即“瘟”,意為通過練習增強體質,有助于抵御傳染病。

先秦時期的歷史資料雖然比較零散,但足以說明,人類文明是在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人們不但從中形成了一些衛生觀念,也總結了一些防病知識,這是有意識地防控傳染病的開端。

圖1-9 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中的“引溫病”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太保市| 池州市| 云南省| 德钦县| 饶阳县| 河北区| 伊通| 伊通| 日照市| 鄱阳县| 湖口县| 满洲里市| 正镶白旗| 扶风县| 宣威市| 舞钢市| 商都县| 景宁| 攀枝花市| 邛崃市| 保德县| 德江县| 平乡县| 敦化市| 聊城市| 栾城县| 丰城市| 阿图什市| 平顶山市| 丹棱县| 广南县| 房产| 磐安县| 台东市| 齐齐哈尔市| 江孜县| 郯城县| 泗阳县| 石渠县|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