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貿法律實務(第4版)
- 王志偉主編
- 2595字
- 2023-07-07 18:52:57
任務2 法律關系的構成分析
任務案例一:
任務案例二:
任務案例三:
任務案例四:
項目—任務2 知識點
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在人們之間所形成的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這一概念:
【想一想】
(1)法律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其是依法產生,體現了國家意志,以權利、義務的形式出現的一種社會關系。
【資料卡】
(2)法律關系是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享有的是法律上的權利,承擔的是法律上的義務,法律關系將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權利義務通過行為主體的行為與特定行為主體聯系在了一起。
(3)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具有合法性。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法律關系是法律規范的實現形式。
(二)法律關系的構成要件
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法律權利的享有者和法律義務的承擔者。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兩類,具體包括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以及特定情形下的國家(如以主權者身份成為國際法法律關系的主體、以自己的名義發行國債等)。
公民、法人要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權利能力。權利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參與一定的法律關系,依法享有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法律資格。
公民的權利能力根據享有權利能力的主體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①一般權利能力,即一國所有公民均具有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不能被任意剝奪和解除,是取得公民法律資格的基本條件;②特殊權利能力,即公民在特定條件下具有的法律資格,只授予某些特定主體,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的資格。
公民的權利能力根據法律部門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民事權利能力、政治權利能力、行政權利能力、勞動權利能力、訴訟權利能力等。其中,既有一般權利能力(如民事權利能力),又有特殊權利能力(如政治權利能力)。
法人的權利能力自法人成立時產生,至法人終止時消滅。其范圍是由其成立的宗旨和業務范圍決定的。
(2)行為能力。行為能力是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實際取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
公民的行為能力是公民意識、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公民是否達到一定年齡、神智是否正常,是其享有行為能力的標志,因此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①完全行為能力人,如在刑法上,已滿16周歲的公民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②限制行為能力人,如在刑法上,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公民為不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③無行為能力人,如在刑法上,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為無刑事責任能力人。
法人的行為能力與公民的行為能力不同。法人的行為能力與其權利能力同時產生,同時消亡;其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的具體范圍也是一致的,沒有完全與不完全之分。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法所享有的權利(法律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法律義務)。
法律權利是指法律規定和保護的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某種權能。其具體表現為:①權利主體能夠依法實施某種行為以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②權利主體可以依法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為或抑制一定行為來實現自己的權利;③當義務主體不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權利主體有權要求法律保護,以協助實現其權利。
【想一想】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必須承擔和履行的某種責任。其具體有三種表現形式:①積極的義務形式,即義務主體應根據法律規定和權利人要求,實施某種行為;②消極的義務形式,即義務主體應根據法律規定和權利人要求,不實施某種行為;③接受法律制裁的義務形式,即義務主體違反法律規定和權利主體要求,造成對權利主體利益的損害時,應受到法律制裁。
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有:
(1)物。作為法律關系客體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以外,能夠為人類所認識、控制和支配,并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由法律加以規定和保護的物品或物質財富。
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將“物”分為很多種類,具體有:①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②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③動產(如家具、牲畜)和不動產(如土地、森林、建筑物);④特定物(具有固有特性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如凡·高的名畫《向日葵》)和種類物;⑤主物和從物(如鎖與鑰匙中,鎖為主物,鑰匙為從物);⑥可分物(如一大桶油,可以分成若干小桶油)與不可分物(如一輛汽車,拆分后將會使其失去原有的用途,降低其價值);⑦原物與孳息(如蘋果樹與蘋果、出租屋與租金,前者為原物,后者為孳息)。
(2)行為。行為指法律關系中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活動以及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活動。
(3)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是指法律關系主體從事智力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各種科技發明、文藝創作、學術著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