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隨園食單作者名: (清)袁枚著 白常繼編著本章字數: 1716字更新時間: 2023-07-07 17:42:49
《隨園食單》原序
原文:
詩人美周公而曰“籩豆有踐”[1],惡凡伯而曰“彼疏斯稗”[2]。古之于飲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稱“鼎烹”,《書》稱“鹽梅”,《鄉黨》、《內則》瑣瑣言之。孟子雖賤“飲食之人”,而又言饑渴未能得飲食之正。可見凡事須求一是處,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典論》曰:“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古人進離肺,皆有法焉,未嘗茍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藝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3],執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眾美。有學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傳者。余都問其方略,集而存之。雖不甚省記,亦載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覺好學之心,理宜如是。雖死法不足以限生廚,名手作書,亦多出入,未可專求之于故紙;然能率由;日章,終元大謬,臨時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4]。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食飲雖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若夫《說郛》所載飲食之書三十余種,眉公、笠翁[5],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閼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會,吾無取焉。
譯文:
詩人贊美周公治國有方,就說“碗盤杯碟,排列成行。”厭惡凡伯無能,就說:“別人吃粗糧,自己吃細糧。”古人對飲食,是多么的看重啊!其他如《易經》說到烹飪,《尚書》說到調味,《論語·鄉黨》、《禮記·內則》也瑣細地談了一些飲食方面的事。孟子雖然輕視講究吃喝的人,可是他卻說過“饑不擇食,吃的就不是正味”的話。由此可見,任何事情要做得對,做得好,不是輕易說說就能辦到的。《中庸》說:“人沒有不吃不喝的,卻很少有人懂得美味。”《典論》說:“一代做官的顯貴者,才懂得建筑舒適的房屋;三代做官的顯貴者,才懂得服裝飲食之道。”古人敬神祭祖時,進魚的朝向、割肺的方法都要按規矩行事,不可馬虎。孔子同別人一起唱歌時,如果覺得他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跟他唱一遍。唱歌的技藝雖小,孔圣人卻這么善于學習別人。
這種好學的精神,我非常敬仰。每逢在某家吃過美味菜肴后,我總是叫家廚去拜那家的廚師為師。這樣做已有四十年了,搜集了很多好的烹調方法。有些已學會了,有些學到了六七成,有些只學到二三成,有些可惜已經失傳了。我一一問清了方法,把它們匯集起來加以保存。有些雖然記得不清楚,但也記下某家某菜,以此表達我的仰慕之心。虛心學習,我認為就應該是這樣。雖然死規定束縛不了活廚師,我也知道名家著作不一定全對,也不可專向舊書堆里去尋找方法,但根據書中所說的去做,大致上是不會錯的,臨時置辦酒席,也容易說出一些名堂。
有人說:“人的想法,猶如相貌各不相同,你怎能斷使眾人的口味都和你相同呢?”我回答說:“照著那方法去做,原則上不會相差很遠的。我雖然不能強求眾人的口味與我相同,但不妨把它傳給同好的人。飲食雖小,但我這樣做卻盡到了把好的東西傳給別人的為人之道,就不覺得有什么遺憾了。”至于《說郛》一書所記飲食的書有三十多種,陳眉公、李笠翁也有這方面的著述,我曾經照著試做過,但做出來的菜卻都刺鼻而又難以下口。那大多是無聊文人牽強附會,我就不采納了。
延伸閱讀:
《隨園食單》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14個方面。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接著,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敘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菜肴幾百年來沒有多少根本性的變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廣受追捧,非常實用。
名家雜談:
《隨園食單》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烹飪學家。他所著的《隨園食單》一書是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有英、法、日等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