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行為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蔡萬剛編著
- 1706字
- 2023-06-30 11:24:17
孩子喜歡跟別人攀比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各式各樣,可能比誰有好吃的、誰的玩具高級,還可能比交際能力,比如誰的朋友更多。對于那些一味提出物質要求的孩子,父母應積極引導,幫助其建立更強大的內心。因為那些不夠有力量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因一兩件小事情而自卑,從而希望在攀比中獲得自信。
當然,有時候孩子內心不夠有力量可能源于父母。有的父母本身很要強或是家中經濟不太寬裕,擔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負,讓人看不起,當孩子說同學也有什么東西的時候,父母便會迫不及待地也給孩子買同樣的東西。即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是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曉月在學校里喜歡跟其他小朋友攀比,同學的媽媽給同學買的小洋裝很漂亮,還是從國外帶回來的,曉月回到家也哭著鬧著央求媽媽買一套,媽媽沒辦法,帶著她去商場選了一件,第二天曉月就穿去向其他同學炫耀。
不久曉月又看到其他同學用iPad,回去和媽媽發脾氣說:“同學的媽媽給他買了個iPad,很酷很好玩,你為什么不給我買一個?”媽媽好言相勸:“那個太貴了,你要來也沒用,別鬧了!”曉月馬上開始哭鬧:“不行不行,我就要!”媽媽失去耐心了:“你這孩子怎么回事?不好好學習,就知道買這買那,那個MP3才買了幾天啊?”曉月一賭氣,轉身不理媽媽就跑了。
孩子上學之后,接觸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有的孩子喜歡攀比,慢慢地也會導致自家孩子產生一些攀比心理。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變壞了,只要父母慢慢引導,孩子就會正視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從而消除這種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為什么會產生攀比心理呢?
心理學家分析,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穿著打扮,許多人都以新奇時髦、名牌服飾為美,許多廣告都在宣揚物質享受,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自然會產生攀比心理。有的孩子性格較為敏感,當周圍的同學吃、穿、用等方面都比自己強時,即便自己本身比較優秀,也還是擔心會受到同學們的嘲笑,缺乏自信心,所以想靠一些表面的東西來彌補。
小貼士
父母們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小孩子的攀比心理比較常見,當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要小題大做,需要耐心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么。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因為他們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往往想模仿同學或社會偶像,從而向家長提出各種要求,如別人有了什么東西,自己也想要。這時父母切忌對孩子說:“不行,不能買,要聽話。”武斷地制止孩子,會讓孩子擔心被批評,而越來越不敢說真話,變得謹小慎微,父母就會失去一個了解孩子的機會。
其實,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只是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貪念。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父母別輕易否定孩子的本質,不要一棒子把孩子“打死”,讓孩子一下子失去信心。既然出了問題,那就需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夸大問題。
有的孩子看著別人吃東西自己也想要,看別人穿著漂亮的鞋子自己也想穿,這些都不算是攀比,而是孩子遇到喜歡的東西想擁有而已。父母能滿足就滿足一下,不過這僅限于偶爾為之,每次都這樣是不行的。
父母可以與孩子講道理,可以通過一些故事,比如小熊覺得自己的爸爸不夠好,去找別人的爸爸當爸爸,最后才發現原來還是自己的爸爸最好,和孩子講一下,別人有的雖然自己沒有,但是自己有的別人也沒有,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變成和別人一樣。
孩子的攀比通常是和父母的愛慕虛榮聯系在一起的,假如父母表現得非常愛慕虛榮,那孩子也會容易出現攀比的病態心理。父母假如心態很平和,那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因此,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
實際上,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里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假如父母可以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志力等方面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孩子的心理就能往健康的方向發展。父母可以將攀比轉化為動力,讓孩子想辦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等良好品質。此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比如文學、歷史、地理等,一旦孩子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想到要和別人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