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以“尊重”為本的公務禮儀
我們都清楚,禮儀的核心是尊重。
2018年,在三階成師全國禮儀師資的課堂上,我曾以“什么是尊重”為題,請學員以組為單位畫一幅畫。大家對這樣的安排感覺很意外。因為,我們的課堂多是以言語的方式回答問題。我啟發道:“提到尊重時,相信大家的頭腦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畫面,現在請大家將這些畫面呈現在A4紙上。”聽了我的解釋,大家紛紛動手開始作畫。我走到學員中間,觀看大家的動態及進度。其間,一位學員的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畫面很簡潔,內容是:一條寬闊的馬路,路邊有花草和河流,天空是湛藍的,還飄著白云,路上有停下來的汽車、自行車和人。我詢問道:“這幅畫和尊重的關系是什么呢?”她笑著說:“老師,路上還有排著隊過馬路的螞蟻呢。”在之后的課堂分享中,我請這名學員向大家進行分享。她講了下邊這段溫暖人心的話語:“我認為,除了人與人的尊重,還應該有其他內容。這幅畫,馬路上的人、汽車、自行車是靜止的,原因是螞蟻在穿行,我們不要傷害它們。”之所以路邊有花草和清澈的河水,是因為我們通過少開車、不丟垃圾而使河水清澈。這時,我明白了她對尊重的理解。我總結道:“這是禮儀又是超越了禮儀的對尊重的理解:尊重不單指人與人之間,還應是尊重世間的一切生態。這是廣義的對尊重的理解”。
公務禮儀,也叫作國家公務員禮儀。它指的是公務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所要遵守的禮儀。我們常說,中國的禮儀文化“成于孔子”。孔子對禮儀的核心內容進行過這樣的概括:“禮者,敬人也。”
在敬人方面,周恩來總理是我們的榜樣。
在美國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80壽辰酒會上,周恩來總理的祝酒詞充分體現了對女作家的敬重。
周恩來總理講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我們來做什么呢?我們來共同慶祝著名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40公歲壽辰!”
聽到周恩來總理的祝酒詞,女作家邁著輕快的腳步,激動地走到周恩來總理的面前,她眼含淚水,聲音顫抖地說:“總理,您的祝酒詞讓我感到自己變得年輕了,讓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敏捷了,我還能寫文章、寫書。謝謝,謝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握著周恩來總理的手,久久不愿放開(圖1-1)。
◎圖1-1
周恩來總理深知女士“忌老”的心理,他用非常巧妙的語言回避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真實年齡。這種做法,給女作家帶來了快樂的情緒體驗。
尊重,要從尊重他人的價值、人格、需求、權益四個方面做起。
一、尊重他人的價值
謝勝瑜2007年在《讀者》雜志上發表了《再平凡也可活成一座豐碑》的文章。
他在文中寫道:
這是一個稱得上可憐的老頭兒。他一生無兒無女,生活十分清貧,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
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邊上遇到了一群從未見過的“客人”——一群從遙遠的西伯利亞漂洋過海而來的鳥兒,它們是北半球才能經常見到的紅嘴鷗。老人沒有片刻的遲疑,馬上從商店里買來了一些餅干,撒向鳥群……鳥兒在老人的手起手落中撲騰啄食。這一天,老人從鳥兒歡快的啄食中感受到了人生從未有過的開心和快樂!
這一年,6000多只紅嘴鷗在昆明一待就是幾個月,直到來年的3月才依依不舍地離去。這三個月,老人將每個月300多塊錢的退休工資用得精光。
第二年,第三年……紅嘴鷗如期而至,而且,如老人預料的那樣越聚越多。老人每天佝僂著背走兩三個鐘頭的路來到翠湖湖畔喂養它們,照看它們,不讓任何人傷害它們。
后來,一位攝影家發現老人有好幾天沒有來喂紅嘴鷗了!他驅車來到老人的住處看望老人,卻愕然地發現老人已經在前一天去世。
而令九泉下的老人想不到的是:2006年冬天,當遷徙的鳥兒再次回到昆明市翠湖公園時,在他離開人世10年后,他又可以回到鳥兒們中間:他坐在水邊,面帶微笑,一只手捧滿鳥食伸向空中。在他的手上、身上,停滿了他最愛的“小精靈”紅嘴鷗……這是一尊青銅雕像,是昆明市民在老人去世10周年時自發提議和捐資鑄就的。
在這動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個人,哪怕他再平凡再普通,也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豐碑!這豐碑證明了老人的一生是有價值的一生。
人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是人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是指我們通過自身和自我實踐活動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自我價值是指我們從社會獲得一定的尊重和滿足,即滿足了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實現了個人的自我價值。
我們在工作中之所以很勤奮,很刻苦,實際上是希望自己對社會是有用的。同時,我們還期待得到社會的肯定與回報。
所以,尊重,首先要從尊重他人的價值做起。
二、尊重他人的人格
在日常交往中,人與人之間不論有何種差異,都要尊重對方的人格。在國際交往中,國與國之間不論有何種差異,都要尊重對方的國格。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在陳毅副總理的陪同下訪問了非洲十國,其中有訪問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行程。但是,埃方后來卻提出,要改訪北方城市阿斯馬拉。對此,中方很多陪同人員感到不滿,認為這是有意怠慢中國領導人。周總理卻不這樣想,他豁達地說:“對方此舉顯然是受到某一大國的壓力,對于別的國家,特別是小國,我們應當諒解其難處。”
周總理還曾在外交部的一份請示文件中,看到“小國語言”這種說法,他立即用筆將這四個字劃掉,改為“非通用語言”。他嚴肅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小國語言’這種說法,有一種大國沙文主義的味道,改用‘非通用語言’才好,請通知各有關部門:無論在書面上,還是在口語中,都一律不許用那些大國沙文主義的說法!”
周總理這種國不論大小,都要尊重對方的國格的做事原則,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在一次會見外賓之前,工作人員請示周恩來總理道:“總理,現在可以去叫外賓了嗎?”總理聽后馬上把臉沉了下來,嚴肅地說道:“什么‘叫’?!應該說‘請’!請你現在就去把外賓請進來!”
1964年9月底,蘇聯作曲家圖里科夫來中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會見了他。作曲家激動地說道:“我出訪過十幾個國家,從來沒有被外國領導人接見過,這樣的榮譽真讓我有些受寵若驚。”
周總理的不論職位高低,都要尊重他人人格的做事原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020年,在新冠疫情爆發時,中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為所有患者免費進行治療。這與某些國家的分年齡段進行治療、等待集體免疫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的做法是對全國每一位百姓人格的尊重。醫護人員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先驅。武漢協和醫院是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作為血管外科醫生,王維慈從除夕夜便開始投入到工作中。她說道:“我們從除夕夜開始救治重癥患者,隨后便開始連軸轉,大家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回家了。”她的先生在信中寫道:“當你因為工作疲憊而委屈的時候,我心痛。但我會克制著自己的私心,告訴你要堅持下去。”一天,恰是孩子的生日,王維慈也只是向城市的另一頭看了一眼。孩子非常理解她缺席自己生日慶祝的原因,并寫道:“媽媽最棒,我會乖乖地等媽媽回來。”尊重任何一位病患的人格,在所有醫護人員心中,沒有地位、年齡、窮富的概念,我們要向他們學習、致敬!
在公務交往中,尊重他人的人格表現在很多細節之中。比如: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我們不但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還要首先征詢對方的意愿,待對方樂于接受幫助時再行動。
在北京奧運會進行之前的公務禮儀培訓中,我們也將“當發現國外友人需要幫助時,要在對方同意后再采取行動”,作為一個尊重對方能力的話題。
三、尊重他人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人的需求層次有這樣的闡述:人的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便有了對安全的需求。安全需求是相對于生理需求高一層次的需求。之后又逐漸產生對愛與歸屬、對尊重、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讓我們看到,在通常情況下,當低級需求得到了滿足,高級需求才能得到滿足。而高級需求的滿足,才能令人產生滿意的主觀效果。人的需求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需求,一個是精神需求。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家機關公務禮儀培訓時,我們經常以“滿足他人的需求”作為樹立良好公務形象的定位和標準。而今,我們在堅持這一定位和標準的同時,又提出了“超越他人的需求”的工作理念。從精神層面來講,當超越了他人的需求時,我們會給對方帶來驚喜的情緒體驗。
2008年奧運會期間,羅格將鳥巢VIP包廂的接待工作比喻為“一道風景線”。這是因為,鳥巢VIP包廂的人員在接待的過程中,都會有意識地記住來賓的個人習慣,并將其用于下一次的接待之中。
比如:他們會記住來賓喜歡坐在什么位置,喜歡喝什么飲料,喜歡吃什么水果等。
接待人員這樣做的目的是,當對方再次到來時,以對方喜歡的方式完成接待。
那么,在滿足他人需求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做,怎樣才能做到最好呢?首先,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發現他人需求的意識。其次,要盡自己所能,真誠地幫助對方。最后,要爭取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基礎上,超越他人的需求。
四、尊重他人的權益
所謂權益,是指人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利益。比如:隱私、宗教信仰、人格尊嚴等等。
作為公務人員,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對于他人的隱私要做到不問、不傳。這里談到的不傳指的是,因工作原因所掌握的他人隱私,要有保護的意識。
信奉宗教是人的自由,我們不但要做到不評論,還要做到順應他人的選擇。比如:
伊斯蘭教有下列禁忌:
一是反對偶像崇拜。伊斯蘭教教徒認為只能崇拜真主安拉。
二是禁食豬肉。
三是禁食未經阿訇宰殺的動物。四是不能賭博和飲酒。
五是每日禮拜前,穆斯林要用左手凈身,所以,他們認為左手不潔。
根據伊斯蘭教教徒的忌諱,我們在贈送對方禮物時,要選擇沒有人像圖案的。在宴請時,要謹慎選擇食物。在遞送物品時,要忌諱使用左手。又比如:
我們在拜訪他人時,登門后會主動脫下外套,這種行為的指導思想是“潔凈”、尊重主人。
而在西方,登門時主動脫了外套,則意味著要長時間地留在屋內。主人會認為這是在侵犯自己的權益。所以,出于對主人的尊重,正確的做法是待聽到對方建議脫掉外套時才能行動。
總之,在公務交往中要謙虛友好、以禮待人、與人為善,要尊重他人的存在、能力和個人選擇,要理解并關愛他人,富于同情心。
思考題
(1)請談一談對“以尊重為本的公務禮儀”的理解。
(2)請回憶自己在公務交往的過程中,曾因超越了交往對象的需求,給對方帶來了驚喜的情緒體驗的案例。
(3)請閱讀下列內容,并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尊重的多重性有以下四個方面:
①尊重的互動性。尊重的互動性指的是尊重一定是互相的,要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須學會尊重他人。
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更要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
②尊重的包容性。“推己及人”的包容性,體現為對異己性、多樣性的寬容,對他人獨特性、差異性的認可。
③尊重的相對性。尊重,不是無原則的包容,也不等于一味地順從和遷就。
公務人員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推動者和實踐者,無論是履行職能,還是社會交往,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執行政策,都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政治性就成為公務禮儀的顯著特征。
所以,在公務交往的過程中,既要講究禮儀,又要堅持應有的原則。
④尊重的普遍性。尊重與榮譽不同,榮譽可以因為社會貢獻的不同,而呈現高低之分、大小之別,尊重不應該因財富、地位、職業的差別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