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一 河水

【原典】

昆侖墟在西北。

三成為昆侖丘[1]?!独稣f》[2]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làng)風(fēng);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3]之居。

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禹本紀(jì)》與此同。高誘稱河出昆山,伏流地中萬三千里,禹導(dǎo)而通之,出積石山。按《山海經(jīng)》,自昆侖至積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準(zhǔn)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dāng)?shù),自宗周瀍(chán)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锻鈬鴪D》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得昆侖之墟[4],諸仙居之。數(shù)說不同,道阻且長,經(jīng)記綿褫[5],水陸路殊,徑復(fù)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

【注釋】

[1]三成為昆侖丘:三級的土丘稱為昆侖丘。

[2]《昆侖說》:書名,不詳。

[3]太帝:天帝。

[4]墟:土丘。

[5]褫(chǐ):阻隔。

【譯文】

昆侖墟在西北方。

三重疊嶂組成了昆侖丘?!独稣f》中記載:昆侖山分為三級,下面一級叫作樊桐,又稱為板桐;中間一級叫作玄圃,又稱為閬風(fēng);上面一級叫作層城,又稱天庭,是天帝居住之所。

離嵩高有五萬里的距離,位置在大地的中央。

這和《禹本紀(jì)》的說法是相同的。高誘說:河水發(fā)源于昆侖山,在地下流了一萬三千里,經(jīng)禹疏導(dǎo)暢通后才從積石山流出來。根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從昆侖山到積石山計一千七百四十里。從積石山經(jīng)過隴西郡到洛,依據(jù)各地理典籍推算,大概有五千多里。按《穆天子傳》記載,穆天子從昆侖山到周朝都城,是按照西方的里程計算的,從周朝都城瀘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陽紆山有三千四百里;從陽紆以西到河首有四千里,一共有七千四百里程?!锻鈬鴪D》一書記載:從大晉國向正西方七萬里,就到了昆侖噓,許多仙人居住在那里。各種說法不盡相同,但路途十分遙遠(yuǎn),道路險阻難行,因年代久遠(yuǎn),古代的經(jīng)籍記載很難考辨其真假,水路陸路又互不相同,往返時間也不相同。我見聞很淺,又未做過詳細(xì)深人的考察,只是不能不講講自己所聞所見,以把其間差異之處記下來。

相關(guān)鏈接

昆侖山及其特產(chǎn)

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是中國第一神山。它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擁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中國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guān),其被認(rèn)為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然而,現(xiàn)如今的昆侖山并非許多神話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侖山”,而是昆侖山脈。

昆侖山的特產(chǎn)最出名的就是昆侖雪菊,對人有著很好的保健作用。除了昆侖雪菊,當(dāng)?shù)剡€有一種非常優(yōu)良的產(chǎn)品,那就是和田玉棗。和田玉棗口感香甜純正,營養(yǎng)豐富,尤其針對女性而言特別好,能補血養(yǎng)氣。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昆侖玉也極其珍貴,用這種玉做成的飾品、紀(jì)念品等是非常名貴的。

【原典】

其高萬一千里。

《山海經(jīng)》[1]稱方八百里,高萬仞[2]。郭景純[3]以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痘茨献印?span id="yrcgdby" class="math-super">[4]稱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水。

《春秋說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夺屆吩唬汉樱乱?,隨地下處而通流也?!犊籍愢]》曰:河者,水之氣,四瀆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bāo)》曰: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còu)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財也。五害之屬,水最為大。水有大小,有遠(yuǎn)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jīng)水;引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溝,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肚f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經(jīng)流之大。《孝經(jīng)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yīng)天漢?!缎抡摗吩唬核臑^之源,河最高而長,從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齊都賦》曰:川瀆則洪河洋洋,發(fā)源昆侖,九流分逝,北朝滄淵,驚波沛厲[5],浮沫揚奔?!讹L(fēng)俗通》曰:江、河、淮、濟(jì)為四瀆。瀆,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栋谆⑼ā吩唬浩涞轮?,故稱瀆?!夺屆吩唬簽^,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注釋】

[1]《山海經(jīng)》: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初,內(nèi)容包括山川、道里、鳥獸、祭祀、醫(yī)巫、風(fēng)俗等。作者已不可考。

[2]仞:古時計量單位,以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

[3]郭景純:郭璞,字景純,兩晉時期河?xùn)|聞喜人,精通五行、天文、歷算卜筮之術(shù)。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訓(xùn)沽學(xué)家和風(fēng)水大師。

[4]《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

[5]沛(pèi)厲:狂暴而兇猛。

【譯文】

昆侖山高一萬一千里。

《山海經(jīng)》記載:昆侖山方圓八百里,高達(dá)萬仞。郭景純認(rèn)為從上到下有兩千五百多里?!痘茨献印窌蟹Q昆侖山高一萬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黃河。

《春秋說題辭》認(rèn)為:河就是載荷的意思,把天地的精氣載在河里,把它散布到四方,懷藏著陰性的水,引導(dǎo)流通滋育大地。《釋名》一書中說:河就是下,循著地勢低洼處流走的意思?!犊籍愢]》中說:河是水的氣體,江、河、淮、濟(jì)四瀆的精華,就以水的流布來化育萬物?!对分杏涊d:五行始于水,萬物因為有水才開始生長出來。它是元氣凝成的血液。《管子》中記載:水是大地的血氣,就像人的血液在筋脈里流通一樣,所以說水具有財貨性質(zhì)。五害之中以水為最大。水有大有小,有遠(yuǎn)有近。水從山間奔流出來進(jìn)入大海的,叫經(jīng)水;引導(dǎo)其它河流的水流進(jìn)大水、流到海洋的,叫支水;從地溝淌出流進(jìn)大水,流到海洋的叫川水。《莊子》中說:秋水隨著季節(jié)而來,千百條川流匯入黃河,水的流量十分洪大。《孝經(jīng)援神契》中說:黃河在諸水中高居首位,與天上的銀河相對應(yīng)。根據(jù)《新論》記載:四瀆的水源以黃河水為最長,它從高處流下,水勢兇猛,所以水流湍急。徐干在《齊都賦》中寫道:川流有浩浩蕩蕩的大河,發(fā)源于昆侖;九條支河分道流逝,向北匯聚在滄海,驚濤駭浪狂暴而兇猛,激起浮沫浪花向前奔涌。《風(fēng)俗通》中記載:江、河、淮、濟(jì),合稱四瀆。瀆是通的意思,它們用奔騰激蕩的水流把中原的垢穢滌蕩?!栋谆⑼ā氛f:它的特性宏大而明顯,所以叫作瀆。《釋名》一書說,瀆就是單獨。各條河從所在之處單獨流出,最后流進(jìn)大海。

【原典】

《山海經(jīng)》曰[1]: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独ǖ貓D》曰:馮夷恒乘云車駕二龍。河水又出于陽紆(yū)、陵門之山,而注于馮逸之山。《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2]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3]珪璧禮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4]、璇(xuán)珠、燭銀、金膏等物,皆《河圖》所載。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dǎo)以西邁矣?;浽诜?,受《龍馬圖》于河,八卦[5]是也。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堯壇于河,受《龍圖》,作《握河記》。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于海,逕自中州,《龍圖》所在?!痘茨献印吩唬何粲碇魏樗?,具禱(dǎo)陽紆,蓋于此也。高誘以為陽紆秦藪,非也。釋氏《西域記》[6]曰:阿耨(nòu)達(dá)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昆侖山也?!赌绿熳觽鳌吩唬禾熳由诶?,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7],雷公也。黃帝宮,即阿耨達(dá)宮也。

【注釋】

[1]“《山海經(jīng)》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

[2]河伯馮夷:河伯和馮夷是同一個人,指傳說中的黃河水神。馮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賜予他的封號。

[3]沉:古代祭川澤的一種儀式,即向水中投下祭品,故名。

[4]玉果:形狀像果實一樣的美玉。

[5]八卦:《周易》中八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基本圖形: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征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八卦相傳是伏羲所作。

[6]《西域記》:書名,不詳。楊守敬認(rèn)為就是晉釋道安的《西域志》。

[7]豐?。汗糯裨捴械睦咨?,即雷公。后多用作雷的代稱。

【譯文】

《山海經(jīng)》中記載:南面就是從極淵,又稱為中極之淵算起,淵深有三百多仞,水神馮夷居住在那里?!独ǖ貓D》中記載:馮夷經(jīng)常乘坐兩條龍駕著的云車出行。黃河水從陽紆山、陵門山流出,流進(jìn)馮逸山中?!赌绿熳觽鳌分杏涊d:穆天子西征來到陽紆山,這是河伯馮夷河宗氏居住的地方,于是天子把寶玉珪璧投進(jìn)水里禮祭河神,河伯于是和天子打開秘藏的圖冊典籍,觀看天子應(yīng)有的寶器,包括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神物。這些都是《河圖》中所記載的內(nèi)容。河伯以禮節(jié)接待穆天子,等穆王看完圖后,便引導(dǎo)他向西行進(jìn)。曾經(jīng)伏羲氏在黃河得到河伯所獻(xiàn)的《龍馬圖》,《龍馬圖》就是八卦。所以《命歷序》中說:《河圖》是帝王的根基,記載著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來堯在河邊筑壇,接受《龍圖》,寫了《握河記》記錄受圖盛典。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過《龍圖》。李尤的《盟津銘》中記載:浩浩蕩蕩黃河水,匯入大海成巨浪;它流徑中原之地,就是河伯獻(xiàn)上《龍圖》的地方?!痘茨献印分杏涊d:從前大禹治洪水,在陽紆祭祀祈禱,就是這個地方。高誘以為陽紆就是秦藪,這是錯的。釋氏的《西域記》中記載:阿耨達(dá)太山,山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臺觀閣非常壯觀宏大。這座山就是昆侖山?!赌绿熳觽鳌分杏涊d:穆天子登上昆侖山,參觀黃帝的宮殿,為雷神豐隆墓葬封土。豐隆就是雷公。黃帝宮就是阿耨達(dá)宮。

【原典】

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頭河。郭義恭《廣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東,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國西,水甘,故曰甘水。有石鹽,白如水精,大段則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調(diào)御,皆仰[1]此鹽。釋法顯曰:度蔥嶺,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阻,崖岸險絕,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jìn)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躡[2]懸絙[3]過河,河兩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譯所絕,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也。余診諸史傳,即所謂罽(jì)賓之境,有盤石之隥,道狹尺余,行者騎步相持,絙橋相引,二十許里,方到懸度,阻險危害,不可勝言。

【注釋】

[1]仰:依賴,依靠。

[2]躡:踩著。

[3]懸絙(gēng):索橋。

【譯文】

這座山發(fā)源出六條大河。山西有一條大河,名叫新頭河。郭義恭在《廣志》中記載:這條河就叫做甘水。西域以東有條河叫新陶水。山位于天竺國西面,因為水味甘冽爽口,所以叫甘水。那里生出一種石鹽,潔白得像水晶一樣;大塊的就把它敲碎使用??堤┱f: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調(diào)御,都仰賴這里出產(chǎn)的石鹽。高僧法顯說:越過蔥嶺就進(jìn)入北天竺國境內(nèi)了。從這里沿著山嶺向西南方向行走十五天,道路相當(dāng)險阻,崖岸峻峭。那山上全是壘壘巖石,峭壁高達(dá)千仞。身臨崖岸,令人頭暈?zāi)垦#朐倏缟弦徊?,就連立足的地方也沒有。崖下有條河叫新頭河。從前有人在崖壁上鑿石開路,架設(shè)了豎梯??偣惨榔甙俚捞葑硬拍芘劳?,然后踩著索橋過河。河的兩岸相距都有八十來步。當(dāng)?shù)囟鄶?shù)語言翻譯不通。漢朝的張騫、甘英都沒有到過這里。我考證過相關(guān)歷史,這就是所謂罽賓的國境。那里的繞山蹬道狹窄得只有一尺多寬。行人有騎馬的步行的,都互相牽挽著,小心翼翼,靠著索橋過河,這樣走二十來里才到懸度。一路上的險阻和艱危,難以言表。

【原典】

郭義恭曰:烏秅[1]之西,有懸度之國,山溪不通,引繩而度,故國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間,累石為室。民接手而飲,所謂猿飲也。有白草、小步馬,有驢無牛,是其懸度乎。釋法顯又言:度河便到烏長國。烏長國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國也,佛遺足跡于此,其跡長短在人心念,至今猶爾,及曬衣石尚在。新頭河又西南流,屈而東南流,徑中天竺國,兩岸平地,有國名毗荼,佛法興盛。又徑蒲那般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lán)。此水徑摩頭羅國,而下合新頭河。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食[2]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

【注釋】

[1]烏秅(ná):古西域國名。

[2]服食:飲食衣著。

【譯文】

郭義恭說:在烏秅國西面,有一個懸度國,被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攀著繩索才能到達(dá)那里,所以這個國家被稱為懸度。懸度國的人都居住在山上,在石壁間種莊稼作物,用石塊壘成房子。他們用兩手捧水喝,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猿飲。這里有白草、小步馬,有驢無牛,這大概就是因為懸度嗎?高僧法顯又說:渡河后就到了烏長國,烏長國就是北天竺,佛陀到過這個國家,還留有足印在這里,足印能隨人的想法而長短變化,今天還是這樣;佛陀當(dāng)年的曬衣石也還在。新頭河流向西南,又轉(zhuǎn)而流向東南,從中天竺國中間流過,兩岸都是平地,有個國家名叫毗荼,奉信佛法。接著經(jīng)過蒲那般河,河兩邊岸上有二十座佛寺。這條河流過摩頭羅國,在下游與新頭河匯合。河的西面是天竺諸國,從這里以南,則都是“中國”的屬地,這里的人民殷實富足。這個國家之所以稱為“中國”,是因為飲食衣著與中天竺諸國相同,所以才有這個名字。

【原典】

泥洹已來,圣眾所行,威儀法則,相承不絕。自新頭河至南天竺國,迄[1]于南海,四萬里也。釋氏《西域記》曰:新頭河經(jīng)罽賓、犍越、摩訶剌諸國,而入南海是也。阿耨達(dá)山西南有水,名遙奴;山西南小東有水,名薩罕;小東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恒水??堤斗瞿蟼鳌吩唬汉闼矗藰O西北,出昆侖山中,有五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東南注大海。枝扈黎,即恒水也,故釋氏《西域記》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國,最西頭恒曲中者是也。有拘夷那褐國,《法顯傳》曰:恒水東南流,徑拘夷那褐國南,城北雙樹間,有希連禪河,河邊,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處。支僧載《外國事》曰:佛泥洹后,天人以新白緤[2]裹佛,以香花供養(yǎng),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度一小水,水名醯蘭那,去王宮可三里許,在宮北,以栴檀木為薪,天人各以火燒薪,薪了不燃,大迦葉從流沙還,不勝悲號,感動天地,從是之后,他薪不燒而自燃也。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3]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赍還本國,以造佛寺。

【注釋】

[1]迄:到……為止。

[2]白緤(xiè):白布匹。

[3]斛:中國古代的一種容器。

【譯文】

自從佛陀涅槃以來,眾圣徒所行的各種禮儀法則,都綿綿不絕一脈相承下來。從新頭河到南天竺國,直到南海,有四萬里路程。釋氏《西域記》中記載:新頭河流過罽賓、犍越、摩訶剌等幾個國家,最終流入南海。阿耨達(dá)山西南方向有一條河叫遙奴;山的西南方向稍東有一條河叫薩罕;稍東還有一條河叫恒伽。這三條河都源自同一座山,最后都匯入恒水。康泰《扶南傳》中記載:恒水的源泉出于西北盡頭,發(fā)源于昆侖山。山間有五大源頭,各條河的分流都由這五大源而來。枝扈黎這條大江出山后先流向西北,然后轉(zhuǎn)向東南流進(jìn)大誨。枝扈黎就是恒水,所以釋氏《西域記》有恒曲的名目。恒水以北有四個國家,位于最西端的就是恒曲中間,有個拘夷那褐國。根據(jù)《法顯傳》的記載:恒水向東南流,從拘夷那褐國南邊流過,王城北面雙樹間有希連禪河,河邊是世尊面朝北涅槃的地方,也是在那里分舍利的。支僧載《外國事》記載:佛陀涅槃后,天界的神人用新的白色的木棉布把他裹起,用香花來供養(yǎng)。滿七日后,把他殮入金棺運出王宮。渡過一條叫醯蘭那的小河,在離王宮北面三里的地方,用栴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各自用火來燒柴,柴火卻怎么都點不著。大迦葉從流沙回來,他呼號痛哭,感天動地,此后,不用點火柴枝就自行燃燒起來。國王收拾佛陀的舍利,用金斗量了一下,一共八斛四斗。各國王、天龍神王各分得一些,他們帶著舍利回本國,留著建造佛寺用。

【原典】

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fù)有也。此樹名婆羅樹,其樹花名婆羅佉(qū)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無比也。竺枝《扶南記》曰:林楊國去金陳國步道二千里,車馬行,無水道。舉國事佛,有一道人命過燒葬,燒之?dāng)?shù)千束樵[1],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從來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竺枝目見之。夫金剛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剎見,畢天不朽,所謂智空罔窮,大覺難測者矣。其水亂流注于恒。恒水又東徑毗舍利城北,釋氏《西域記》曰:毗舍利,維邪離國也。支僧載《外國事》曰:維邪離國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周圓三由旬,維詰(jié)家在大城里宮之南,去宮七里許,屋宇壞盡,惟見處所爾。釋法顯云:城北有大林重閣,佛住于此,本奄婆羅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國,國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2],擲恒水中,下流有國王游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好,王取養(yǎng)之,遂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服。次欲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小夫人問: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愁爾。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樓。賊來時,上我置樓上,則我能卻之。王如是言。賊到,小夫人于樓上語賊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賊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張口仰向。小夫人即以兩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墜千子口中。賊知是母,即放弓仗。父母作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今其塔猶在,后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后人得知,于此處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也。

【注釋】

[1]樵:柴火。

[2]木函:木盒子。

【譯文】

阿育王后來在佛陀涅槃處建造了一座佛塔,現(xiàn)在那兩棵樹和佛塔都沒有了。那樹名叫婆羅樹,樹上開的花叫婆羅佉。花白得象霜雪一樣,芳香得無與倫比。竺枝《扶南記》中記載:林楊國距金陳國陸路二千里,因為沒有水路,只能乘馬來往。這里全國都信奉佛教,有個和尚死后要進(jìn)行火葬,燒了幾千束干柴,人還好好地端坐在火中,于是把他搬到石室中安置,經(jīng)過六十多年了,尸身仍像原來一樣一點沒有腐朽。這是竺枝親眼所見的事。金剛之身不壞,這表明佛的永存,舍利在剎那間顯現(xiàn),它將與天同在不朽。所謂大智的空間無邊無際,大徹大悟者深不可測吧。這里多條水道流進(jìn)恒水,恒水又向東方流經(jīng)毗舍利城北。釋氏《西域記》中記載:毗舍利是維邪離國的都城。支僧載《外國事》記載:維邪離國離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墻周圍長三由旬。維詰家在大城的里宮以南,離王宮七里多,殿宇都已塌毀盡了,看到的只有遺址罷了。法顯和尚說:城北有大林重閣,佛陀在這里住過。這里本來是奄婆羅女家施舍給佛陀造塔的。在城的西北三里那地方,有個塔,名叫放弓仗塔。傳說恒水上流有個國家,國王的小夫人生了個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說:你生的這個東西,是不祥的征兆。于是用木盒子裝了肉胎,投入恒水河中。有個國王在河的下游游玩,看見水上漂著個木盒,就撈起來打開一看,只見里面有一千個嬰兒,個個相貌端正眉清目秀,就把他們帶回去收養(yǎng)。這些孩子長大后,個個勇武非凡,派他們?nèi)フ鞣硣?,無不被他們征服。接著他們就要去攻打父王的本國了,國王十分憂慮。小夫人問道:大王為什么這樣憂愁?國王說:那位國王有一千個兒子,勇武異常,要來進(jìn)攻我們的國家,所以發(fā)愁。小夫人道:不用愁,您在城西造一座高樓,他們來時,讓我到樓上去,我能讓他們退兵。國王照她的話做了。敵人來到,小夫人在樓上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我的兒子,為什么要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敵兵說:你是什么人,膽敢自稱是我們的母親?小夫人說:你們?nèi)绻恍?,都把口張開,仰面朝著我。小夫人就用雙手?jǐn)D奶,每只乳房射出五百支乳汁,都落入那一千個兒子的嘴里。他們便相信這位小夫人真是自己的母親,都把弓箭兵器放下了,在小夫人的行使下,這些人都成了辟支佛。今天那里的塔還在。后來世尊得道,告訴弟子們說:這是我從前放下弓箭的地方。后人知道這一事跡,就在那里造了一座塔,叫作放弓仗塔。那一千個孩子,就是賢劫千佛。

【原典】

釋氏《西域記》曰:恒曲中次東,有僧迦扇柰(nài)揭城,佛下三道寶階國也?!斗@傳》曰:恒水東南流,徑僧迦施國南,佛自忉(dāo)利天東下三道寶階,為母說法處。寶階既沒,阿育王于寶階處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師子像,外道少信,師子為吼,怖效心誠[1]。恒水又東徑罽賓饒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佛為諸弟子說法處。恒水又東南徑沙祗(zhī)國北,出沙祗城南門道東,佛嚼楊枝刺土中,生長七尺,不增不減,今猶尚在。恒水又東南,徑迦維羅衛(wèi)城北,故凈王宮也。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東向舉手,扳樹生太子。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眾僧所汲養(yǎng)也。太子與難陀等撲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資飲也。釋氏《西域記》曰:城北三里恒水上,父王迎佛處,作浮圖,作父抱佛像?!锻鈬隆吩唬哄染S羅越國今無復(fù)王也。城池荒穢,惟有空處,有優(yōu)婆塞姓釋,可二十余家,是昔凈王之苗裔,故為四姓,住在故城中,為優(yōu)婆塞,故尚精進(jìn),猶有古風(fēng)。彼日浮圖壞盡,條王彌更修治一浮圖[2],私訶條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時,妙后所扳樹,樹名須訶。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樹無復(fù)有,后諸沙門取昔樹栽種之,展轉(zhuǎn)相承到今,樹枝如昔,尚蔭石像。又太子見行七步足跡,今日文理見存。阿育王以青石挾足跡兩邊,復(fù)以一長青石覆[3]上。國人今日恒以香花供養(yǎng),尚見足七形,文理分明。今雖有石覆無異,或人復(fù)以數(shù)重吉貝,重覆貼著石上,逾更明也。

【注釋】

[1]怖效心誠:嚇得他誠心皈依。怖:嚇唬。

[2]浮圖:佛塔。

[3]覆:蓋上。

【譯文】

釋氏在《西域記》中記載:恒曲中偏東的地方有個僧迦扇柰揭城,是佛陀走下三道寶階的國都。《法顯傳》記載:恒水流向東南方,流過僧迦施國南邊。佛陀從忉利天向東走下三道寶階為他母親說法,即是此處。寶階湮沒后,阿育王在寶階所在的位置造了一座塔,后來又立了一根石柱,柱上雕了獅子像。遇到旁門邪教心不信佛,獅子就會吼叫,嚇得他誠心皈依。恒水又流向東方,從罽賓饒夷城流過。城南瀕臨恒水,城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是佛陀給弟子們說法的地方。恒水又向東南方向流經(jīng)沙祗國北邊。出了沙祗城,在南門路東,佛陀曾在此咬斷一根楊枝,將其插入土中,楊枝長到不多不少七尺高就不長了,今天還在。恒水又向東南方向,流過迦維羅衛(wèi)城北,就是從前凈飯王宮殿所在之處。城東五十里有座王族御花園,園中有個池水,夫人到池中洗浴。然后她從北岸出來走了二十步,面朝東舉手扳著樹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有兩條龍向太子吐水,給他沐浴,于是就變成井池。僧人都從這井里汲水養(yǎng)生。太子和難陀等撲象角力,射箭入地,今天那里還有泉水,行旅的人都靠這泉水飲用。釋氏《西域記》記載:在城北三里的恒水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處,造了一座佛塔,造了父王抱著佛陀的雕像?!锻鈬隆分杏涊d:迦維羅越國今天不再有國王了,城池荒廢,只剩下一片荒地。不過,這里還住著二十余家姓釋的優(yōu)婆塞,他們是舊時凈飯王的后裔,分為四個種姓住在這座荒城中。因為他們是優(yōu)婆塞,所以依然重視修行,還保持著古代的傳統(tǒng)。那時佛塔全都?xì)模瑮l王彌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塔,是私訶條王贈送財物資助建成的,現(xiàn)在有十二個修道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剛出生時,王后手扳的樹叫須訶樹。阿育王用青石制作了王后扳樹生太子的雕像。從前的樹已不存在了,后來僧眾拿這種樹栽在這里,一直相傳到今天,樹枝像從前一樣,依然蔭蔽著石像。還有,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今天還依稀可見。阿育王用青石在足印兩邊夾住,又在上面蓋了一塊長條青石。國人今天常用香花供奉,還可以見到七個足印的形狀,紋理分明。今天雖然上面有石板蓋著沒什么異樣,有的人還在石上貼了好幾層吉貝葉,但足印還是很清楚的。

【原典】

太子生時,以龍王夾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見一龍吐水暖,一龍吐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田閻浮樹下坐,樹神以七寶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宮一據(jù),據(jù)者,晉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來迎,各捧馬足。爾時[1]諸神天人側(cè)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時以至河南摩強水,即于此水邊作沙門。河南摩強水在迦維羅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羅閱祗瓶沙國,相去三十由旬。菩薩于是暫過,瓶沙王出見菩薩,菩薩于瓶沙隨樓那果園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達(dá)缽愁宿。半達(dá),晉言白也;缽愁,晉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國十里,明旦便去,暮宿曇蘭山,去白山六由旬。于是徑詣貝多樹,貝多樹在閱祗北,去曇蘭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與《經(jīng)》異,故記所不同。竺法維曰:迦維衛(wèi)國,佛所生天竺國也,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堤斗瞿蟼鳌吩唬何舴鹅梗▃hān)時,有嘾楊國人家翔梨,嘗[2]從其本國到天竺,展轉(zhuǎn)流賈至扶南,為旃說天竺土俗,道法流通,金寶委積,山川饒沃,恣所欲,左右大國,世尊重之。旃問云:今去何時可到,幾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萬余里,往還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返,以為天地之中也。

【注釋】

[1]爾時:那時。

[2]嘗:曾經(jīng)。

【譯文】

太子誕生的時候,龍王在太子兩邊,吐水給太子沐浴,一條龍噴暖水,另一條噴冷水,于是形成兩口水池,直到今天兩口水池還是一冷一暖。太子出家之前十天,出宮來到王田中,坐在閻浮樹下,樹神拿了七寶奉獻(xiàn)給太子,太子沒有接受,就在這里起了出家的念頭。王田離王宮一據(jù)——晉朝人說一據(jù)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夜出家,四天王來迎接他,每人捧著一只馬腳。那時諸神和天人在兩旁護(hù)衛(wèi),空中散下天香花。這時太子走到河南摩強水,就在這條河邊做了修道的沙門。河南摩強水在迦維羅越北邊,其間與迦維羅越城相距十由旬。這條河在羅閱祗瓶沙國,相距羅閱祗瓶沙國王城三十由旬。一次菩薩偶然經(jīng)過瓶沙國,瓶沙王出來接見他。菩薩在瓶沙隨樓那果園中住了一日,天晚了,就到半達(dá)缽愁去歇宿。半達(dá),用晉朝的話說,是白的意思;缽愁就是山的意思。白山距離瓶沙國北邊十里。天明后菩薩離開白山,晚上宿在曇蘭山,這里離白山六由旬。他從這里一直向貝多樹進(jìn)發(fā)。貝多樹在閱祗北面,離曇蘭山二十里。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得道,這說法與《經(jīng)》相異,所以把不同之點記下來。竺法維說:迦維衛(wèi)國,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國,位于三千日月、一萬二千天地的中央??堤斗瞿蟼鳌酚涊d:從前扶南王范旃在位的時候,有嘾楊國人家翔梨,曾經(jīng)從他本國去到天竺,輾轉(zhuǎn)做生意一路來到了扶南,他對范旃介紹天竺的風(fēng)土習(xí)俗:那里佛教流行,金銀財寶成堆,山川豐饒肥沃,要什么有什么,相鄰的大國都很尊重它。范旃問道:現(xiàn)在就去什么時候能到達(dá)?幾年可以回來?家翔梨說:天竺離這里約三萬多里,來往大約要三年多。結(jié)果去了,四年才回來,他認(rèn)為那里確是天地的中央。

【原典】

《山海經(jīng)》曰:河水入渤海[1],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dǎo)積石山[2]。山在隴西郡河關(guān)縣西南羌中。余考[3]群書,咸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fā)[4],淪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書》[5]曰:河自昆侖,出于重野[6]。謂此矣。徑積石而為中國河[7]。故成公子安[8]《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cuó)峨。釋氏《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jīng)》文在此,似如[9]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注釋】

[1]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漢、唐時稱為蒲昌海,又名鹽澤。

[2]積石山:就是今天的阿尼瑪卿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為昆侖山脈中支,黃河繞流東南側(cè)。

[3]考:檢考、考辨。

[4]重源潛發(fā):此指黃河從蒲昌海潛流到積石山,又重新發(fā)源。

[5]《洛書》:據(jù)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范》“九疇”。

[6]重野:地名,不詳。

[7]中國河:中原的河流。

[8]成公子安: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人,西晉文學(xué)家,以賦得名。

[9]似如:好比,好像。

【譯文】

《山海經(jīng)》記載:黃河流入渤海,接著流向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導(dǎo)的積石山。積石山在隴西郡河關(guān)縣西南方,這里是羌族人居住的地區(qū)。我考證了許多古代典籍,都說黃河發(fā)源于昆侖,潛流入地后重新流出,即流到蒲昌消失,然后再從內(nèi)海中流出。所以《洛書》中記載:黃河從昆侖山發(fā)源,再從重野流出。說的就是這個情況。河水流過積石山之后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的《大河賦》描寫說:放眼眺望百川的宏偉壯麗,沒有比黃河更美的河流;在昆侖山峻嶺的腳下潛流,又從聳立的積石山下再發(fā)源。釋氏在《西域記》中記載:河水從蒲昌海開始,在地下潛藏地流動,向南到積石山重新流出。然而《水經(jīng)》文中在這里說積石山在蔥嶺、蒲昌海之上,這好像不符合常理,按理積石山應(yīng)在蒲昌海的下面。

相關(guān)鏈接

古代江河的含義

“江”,最初專指長江,“河,指黃河,后來漸漸發(fā)生了演變。江河的區(qū)別,一般可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地域上的區(qū)別,比如中國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例如:長江、珠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漓江、麗江等,可見南方人一般習(xí)慣把河流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人們多稱為“河”,例如:黃河、淮河、渭河、經(jīng)河、洛河、汾河等。二是規(guī)模上的區(qū)別,雖然有地域的大致劃分,但凡事沒有絕對。人們在對河流命名時也會根據(jù)河流的大小規(guī)模來區(qū)別稱之為“江”或“河”,一般有著大“江”小“河”的概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辰溪县| 白水县| 行唐县| 泊头市| 绥化市| 恩平市| 玉溪市| 阿拉尔市| 瓦房店市| 张家川| 敖汉旗| 镇沅| 泾川县| 凤凰县| 夏津县| 山阴县| 乌苏市| 马龙县| 京山县| 嵊州市| 方正县| 青冈县| 白朗县| 新乡县| 苍溪县| 米脂县| 清流县| 漾濞| 镇坪县| 甘德县| 德阳市| 石首市| 仁布县| 个旧市| 崇阳县| 东阳市| 临湘市| 宁波市| 漳平市|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