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的學問:走出低效與無序的實踐法則
- Scalers
- 2547字
- 2023-05-18 18:30:31
再給學習一次機會
雖然百年大計的圖景波瀾壯闊,但你可能并不愛學習,畢竟學習不是輕松的事情,但是我們又深知學習非常重要。對學習,我們就是這樣又愛又恨,感情復雜。
(1)有些人不想學習,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愛學習。
有些人對于自己的學習,極度“吝嗇”,能省就省,能逃則逃,能湊合就湊合。
——小時候我們會貪玩,寒暑假作業留到最后沖刺,邊寫邊盼著自己長大,以為長大后就不用學習了。
——熬過高考進入大學,有人放浪形骸,樂享人生,青春快樂,考前通宵突擊,邊預習邊復習,“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
——本科畢業后不好找工作,上了班覺得沒前途,又想考研回校園。“二戰”“三戰”[2]考上研,熬兩三年又畢業,終于進了“舒服的單位”。
——“躺平”工作十幾載,恰逢中年危機,收入上不去,壓力下不來,于是不得不開始重新學習,謀求轉行。
回顧過去,有些人在學習上,是被動挨打、逼上梁山,卻從來不會想下先手棋、未雨綢繆。有些人不愿意多為學習花半點兒腦力和體力,倘若主動出擊,把這般節儉的精神放在生活中,想必早就發家致富了。
有趣的是,不少人對于別人——尤其是孩子,態度截然相反:能花錢就不投入時間,能多花錢絕不少花,能找老師當家教就不陪伴樹榜樣。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在學習上,許多人成為玩弄“雙重標準”的高手,自己萬般不愿意學習,但給孩子報課積極性極高。但是如果父母只是嘴上說要學習,沒有以身作則,哪怕花錢花得再多再痛快,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下,孩子能熱愛學習嗎?成為父母,已成了很多成年人“不學習”“玩雙標”的“擋箭牌”。
以前我們可能會認為,學習是一陣子的事情,熬一熬就過去了。但假如我們活到一百歲,那是不是要煎熬一百年?
(2)我們可能羨慕會學能學的人,卻感覺自己沒有心力學好。
說到學習,一些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哎呀,我不行”。他們怕數學、怕物理、怕考試、怕學不會……但是一些成年人每次看到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又想像他們一樣,甚至去付費學習。
成年人對學習的恐懼,多是來自兒時求學的經歷。這又分成兩大因素:家庭和學校。在家庭中,家長的引導會決定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家長若抵觸學習,就會讓一些孩子覺得學習是在幫家長還債。如果家長擺出一種“我做這么多犧牲都是為了你的學習”的姿態,那么孩子也會產生“我這么努力學習,還不是為了讓你開心”的心態,雙方都在成全對方,委屈自己,最后家長和孩子都不開心。而家長如果能持續學習、身體力行,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就是要學習的,而且會主動向爸爸媽媽學習。
另外,家長在孩子學習遇到挫折時的反應,會對孩子學習的信心有不同的影響。如果家長能夠耐心鼓勵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也不輕易變臉,不隨口打壓,那么孩子一旦走出困境,自信心就會倍增,從而進入正循環。如果家長習慣于數落、挖苦孩子,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行為,也容易自信心不足。更關鍵的是,家長自己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是什么反應,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且依照執行。
在學校,教材的好壞、班級的氛圍以及老師的引領都很重要。教材內容的設置會決定孩子的興趣,有的教材對知識點的講解不容易讓人理解,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尤其是在孩子認知能力正在發展健全的時候;班級的氛圍會影響孩子的持續行動,如果大家都積極向上、共同進步,那么孩子的潛力會被激發出來;老師的引領可以打開孩子的知識格局,能夠讓孩子知道現在所看到的并不是全部,會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不會輕易自滿。
兒時的學習經歷對個體成年后對待學習的態度,有直接的影響。壞影響的威力往往比好影響的更大,一次壞影響可能要十次好影響才能修正過來。最終的表現是,我們怕數學、怕物理、怕考試……最后泛化成怕學習,怕一切需要思考與鉆研的事情,怕一切需要承受學習壓力的事情。假如你現在對學習仍然存有偏見,這不怪你,只怪你以前沒有遇到好老師、好家長、好同學。這樣說是不是聽著舒服一些?
但是,一旦把這些問題說破,作為成年人,就不要再拿它們當擋箭牌了。在你沒讀到本書以前,可以沉迷于過去,說自己當年有多慘,所以今天才變成這樣。但是如果你看到這本書,讀了這本書的內容,就不要再這樣想了。已經不能重來的過去,是我們命運的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沒有必要糾纏其中。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回顧過去是為了認清當下,以更好地展望未來。那些我們害怕的東西,真的就那么可怕嗎?真的就完全學不會嗎?憑什么別人能做到的,我就做不到?別人一年能做到一百分,那我一年做到十分,十年做到一百分就不行嗎?
還要持續學習一百年呢,有什么不能改變的?學一百年都學不會嗎?我不相信。
小時候害怕學習,害怕面對家長殷切的期望,害怕面對同學的詢問,害怕老師凌厲的目光,害怕一個不勤奮的自己,害怕讓愛自己的人失望。但是長大以后,為什么還要怕呢?該失望的早就失望過了,擔心的事情也都“如愿以償”地發生了,當年比你更會學習的同學早已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還有什么好怕的呢?
假如要持續學習一百年,那些我們逃避一時的問題,最終還是要明晃晃地出現在眼前,逼視著我們。
——以前會想,反正也就是學十幾年,應付一下就過去了。現在要學一百年,應付一下的話,一生就過去了。
——以前會想,熬到工作以后就不用再學習了,現在的情況是,時代變化太快,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不學習,今后連工作都沒有了。
——以前會想,我已經學不動了,讓我的孩子學習,我來支援“火力”就行,現在的情況是,連退休都要延遲了,還有什么理由不學習呢?
假如要持續學習一百年,就必須盡早解決曾經害怕的問題,提前面對要面對的恐懼。否則,我們要怕的就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至少,我們不應該做學習的“百年逃犯”。
再退一步說,工作以后,大部分人是不需要考試的,也少有一考定終身的壓力。我們的終身其實是在每一天的持續行動中慢慢成形的。成年人真正要面對的考試遍布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想賺錢賺不到,天天加班沒未來,人到中年晉升無望,體力腦力逐年下降,家庭的開支持續增加,孩子不如同事家的有出息,房子沒有朋友家的大……哪一個不比考試要難?哪一個不比學習更可怕?當年的噩夢消散了,當年的恐懼不見了,現在,歡迎來到更恐怖的成人真實世界。
別怕學習!曾經的考試已經不見了!再給學習一次機會,因為更大的挑戰還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