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的學問:走出低效與無序的實踐法則
- Scalers
- 1769字
- 2023-05-18 18:30:32
唯有學習才能破局
如果你考研時的數學成績是39分(滿分150分),你認為自己是否應該轉行,告別數學?或者考一個永遠不需要用到數學的專業?如果你的博士學位讀了7年還沒畢業,你覺得自己還適合做科研嗎,能當教授嗎?
如果我告訴你,有個人兩次考研失敗,數學、物理兩科都考了39分,博士學位讀了7年才畢業,你覺得他的學術生涯,還有希望嗎?
如果我告訴你,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第三次考研成功的10年后(35歲)當上教授,然后又在7年后(42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你是否覺得我在騙你?
如果我繼續告訴你,這個人又在8年后(50歲)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攻克了世界難題,該成果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評為中國人首次得到的諾貝爾級別的科研成果,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之后,此人還成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你是否相信這樣的故事呢?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薛其坤教授。薛教授被稱作“711教授”,這不是指薛教授是“便利店教授”,而是指他連續20多年,每天早上7點進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711教授”的工作強度可比現在互聯網公司的“996”[3]大多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高強度的持續的科研投入,才能產生領先于世界的工作成果。
我最早知道薛其坤教授,是在大學期間去拜訪朋友時。朋友剛剛參加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保送面試,一見面,他就馬上問我:“你信不信,我在清華物理系遇到一位院士給我們開歡迎會,他說自己考研考了三次才考上!”
薛其坤教授的例子,是“學習改變命運”的最好例證。我一直相信,如果你去學,就能夠改變人生,不管你認為自己多么差勁、多么不如意。只要你能夠持續學習,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也許我們奮斗一生,也不能達到薛其坤教授的高度,但是假如你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不愿意忍受與湊合,那么你完全可以通過持續學習來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不過要清楚的是,這個過程不是一兩年的事情,而是三五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情。如果你希望十年后與現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從現在開始學習,就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十年不算很長的時間,你想想2010年,都已經是十多年前了。我們的持續學習,可是百年大計!
學習是普通人突破圈層、改變命運的“捷徑”。現在有些媒體經常談論“圈層固化”的問題,他們認為圈層中先發展的人積累了社會資源和資本,并利用這些積累強化自己的優勢,讓后進者沒有機會取得同樣的成果。每當人們聊到這種情況時,總是消極情緒泛起,絕望至極。
天無絕人之路,破局就靠學習。
從小到大,如果你會學習,不僅省心,還省錢。小升初,初升高,可以省掉擇校費,甚至還能被最好的學校“點招”進去,連買學區房的錢都省了。如果一個小區的孩子都會學習,那么也許連小區的房價都會上漲。如果你會學,到了大學,拿獎學金更是家常便飯,不用做兼職也能賺錢。大學畢業,學習成績好,近了說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連考研的準備都省了,遠了說可以提前敲定工作,免去求職奔波。
現在的商業競爭是團隊競爭。圈層可能會固化,但是團隊永遠需要優秀的人,這樣才能打贏商業戰爭。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都希望吸納優秀人才。哪個城市人才流入多,哪個城市發展就有活力;哪個地區人才流出多,哪個地區經濟就發展不起來。企業的競爭就是招募優秀人才的競爭。搶奪優秀人才的戰斗槍聲,最早是在大學校園打響的。
學習是讓你成為優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學習就是拓寬你人生發展的綠色通道。學習這件事情,在圈層固化的背景下,是非常公平且不擁擠的一條道路。只要你能學習,就能抄近道,只要你能學習,就能避免很多沒有必要經歷的人生慘劇。
當你越是感到“圈層固化”,越是感到“無法追趕”時,越要在學習上多下功夫。通過學習,可以讓你走在前沿,而越是靠近前沿,越有機會實現趕超,因為只有在新興領域,新舊勢力都沒有長出牢固的爪牙,參與者也不會有太多既得利益,此時不確定性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當我們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時候,往往也是機會最大的時候,而要抓住這樣的機會,只有學習。學習能讓我們的認知和行動站到最前沿,能讓我們享受到發展紅利。
如果你想真正改變自己,不要去鉆研過多“逆襲”的技巧,不要貪圖一時風口帶來的巨變,這些更像是可遇不可求的時代饋贈。要多在學習上下功夫,學習帶來的改變是緩慢的,但是經過長期積累,效果卻是顯著的、牢固的。有了學習的內功,再加上時代給予的放大效應,才有乘風而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