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場態勢認知理論與方法
- 王珩等
- 1222字
- 2023-06-19 17:05:35
1.2.2 作戰節奏加快要求認知占比時間更短
時間是戰爭的基本要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形態的演變,戰爭持續時間呈現逐漸縮短的趨勢,這似乎成為戰爭發展的一個規律。據史料記載,超過5年以上的戰爭,在17世紀約占40%,18世紀約占34%,19世紀約占25%,20世紀約占15%。而在最近的幾場局部戰爭中,主要軍事行動的持續時間急劇縮短,海灣戰爭為42天,科索沃戰爭為78天,阿富汗戰爭為2個月,伊拉克戰爭為4周[15]。促使戰爭時間變得迅疾短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
一是信息化武器系統的快速作戰能力,使戰爭時效性明顯增強。作戰平臺的戰場移動速度快,信息化武器作戰距離遠,能迅速實施遠距離兵力投送和作戰效能的聚焦,使作戰的時效大大提高。
二是信息化武器的精確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了毀傷效能。精確作戰武器的打擊精準性本身就提高了作戰效能,可以直指敵人的作戰重心,在短時間內給以準確而致命的打擊,必然使得敵人的抵抗意志崩潰,從而使作戰時間大大縮短。例如,美軍空襲利比亞,作戰行動只持續了15 h,其中,空襲行動時間為18 min,攻擊主要目標的持續時間僅為11 min;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更是創下了40 h向敵方縱深推進360 km的戰爭記錄[12]。
三是戰場信息流動速度的加快,大大縮短了作戰周期。武器的信息化和指揮系統的一體化,使戰場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實時化。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場上,盡管作戰程序和信息流程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信息流動速度的加快使得作戰進程由發現目標、進行決策、下達指令到部隊行動,幾乎實時同步進行。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完成一個殺傷鏈約需要90 min,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時間縮短到約6 min,而到2008年年底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代號為“鑄鉛行動”的軍事打擊,這一周期已不足1 min[16]。可見時間要素不斷升值,戰爭進入“秒殺”時代。無人機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將使戰斗行動時間“越打越短”,輕輕敲擊鍵盤即可完成打擊任務。
四是信息化戰爭的高消耗性客觀上要求作戰速戰速決。信息化武器的高造價和高維護費,使得即使像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也難以維持長時間的信息化戰爭的消耗。如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平均每天消耗11.6億美元[17],若戰爭長時間拖延,國家經濟將難以承受,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速戰速決,盡量縮短戰爭持續時間。
在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行動跨越和克服空間障礙的能力空前提高,戰爭的進程/節奏不斷加快,持續時間高度壓縮,時間和速度在軍事上的價值日益增大[18]。作戰雙方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知戰場,迅速形成決策,先敵采取行動,以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同時又企圖通過各種謀略和技術手段,干擾和破壞對方的認知活動,延緩對方的認知速度,降低對方的認知正確性,從而使戰場認知的對抗變得更加激烈和緊張。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特點決定了戰場態勢的生存周期是極為短暫的,甚至是瞬間,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指揮信息系統的戰場態勢認知功能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及時的態勢感知、正確的態勢理解和精確的態勢預測,為指揮人員的決策和作戰單元執行決策贏得時間,適應不斷加快的作戰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