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場態勢認知理論與方法
- 王珩等
- 839字
- 2023-06-19 17:05:35
1.2.1 戰場信息過載要求信息處理能力更強
戰場認知客體是與戰場認知主體相對應的相關事物,是主體的戰場認知活動所涉及或指向的一切對象。哪些事物成為戰場認知客體,不僅取決于該事物的性質和狀況,而且取決于戰場認知主體的需要和能力??v觀整個人類戰爭史,戰場認知客體隨著科學技術和戰爭實踐的發展,以及戰場認知主體認知能力的提高而日趨復雜。
首先,當戰爭進入信息時代后,進入戰場主體認知范圍的客體急劇增多,大量的“潛客體”不斷涌現,其屬性也愈加復雜。一方面,網絡空間、電磁和太空等新作戰域中涌現出大量新的戰場認知客體,戰爭的復雜性要求部隊在實施作戰行動時必須關照到更多“客體事件”;另一方面,原先的戰場認知客體進一步細化,如精確作戰對戰場目標不僅要掌握性質、形狀、地理位置,而且要掌握它的內部結構、要害部位及其與周圍事件的關聯等多種信息。這就無形中帶來戰場認知客體原始素材的急劇增多,于是指揮人員的思維活動常常被淹沒在客體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從而使戰場認知活動變得更為復雜和艱難。
其次,在信息化戰爭中,戰場情況和目標信息的獲取手段多樣,來源渠道也十分廣泛。例如,海灣戰爭中,在太空,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動用了33顆軍事偵察衛星;在空中,美軍共動用各種偵察監視飛機113架;在地(水)面,美軍在海灣地區部署了10個電子戰情報營、11個航空裝甲偵察營,同時還建立了39個無線電監控站,另有特種部隊3000人專司地(水)面偵察之責。同時,作戰雙方都采取各種欺騙措施,有意釋放大量虛假和無用,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因此,所獲取的信息種類繁多、粗精不一、真偽摻雜,極易形成信息冗余、信息過剩、信息過載,有價值的信息被淹沒在信息海洋之中。
發展先進的情報信息處理技術,對原始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斷,在信息泛濫的環境中剔除“信息淤泥”,甄別“信息矛盾”,獲得真實可靠、與本部隊作戰行動強相關的高價值、關鍵性的信息,生成面向用戶任務需求的態勢信息,為指揮決策服務,是指揮控制領域需要突破的重大技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