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豐收
- 大明奇女子
- 水晶之心
- 3127字
- 2023-05-16 09:39:24
轉眼到了端午節,冬小麥開始收獲了。
柳心這七畝地打了約十二石,平均畝產一石多,大約是現在的二百四十市斤,這產量還是太低。
但秦家眾人都很高興,各戶去年也隨著柳心種了冬小麥,因為多了一季莊稼,相當于多了一倍的地,而且這些收成都不用交稅的。
秦家原本秦坤元這支每家都有掛在柳心家的地是不用交稅的,但不是所有的地都能掛靠上的,大概是一百多畝,而其余三百多畝還是要交稅的。
即使免了一百多畝的糧稅就也能養活不少人,現在多了一季莊稼可是了不得。
收割完冬小麥,平整完又種了秋玉米,今年趕上節氣時間就充裕了。
這段時間柳心又在江南大量收購了玉米種子,提前進行了催芽。
各戶都領了催芽種子,秦坤元帶著眾人耕種,秦富去年沒歸宗,但也和幾戶隨柳心種了冬小麥,今年也領了種子,和秦家眾人看柳心講解和示范種植技術,把種子下地。
種完秋玉米,就迎來了往年的麥收。
村里沒種冬小麥的就開始搶收,而柳心春天里種的黃豆和玉米也開始收獲了。
秦家眾人又是全員出動開始搶收。仗著人多四五天功夫就把幾百畝地全收完了。
收完之后,柳心又讓秦坤元組織大家趕緊整地,在種黃豆和綠豆的荒地種了一季秋玉米,在種了春玉米和春小麥的熟地種了黃豆、綠豆和幾畝馬鈴薯,當然這馬鈴薯薯種,就是柳心在自家后院種的馬鈴薯收上來的新薯,全家一個也沒舍得吃,剛暖完種就切塊育種當做種薯種下去了。
忙完這些,才把收回來的黃豆和玉米打場,全村男女老少差不多全出動了,人多力量大,不到三天就顆粒歸公。
打谷場荒地種的黃豆和綠豆兩大堆,柳心買的外村地種的玉米、小麥、黃豆、綠豆、豌豆各一堆,其中玉米這堆大的出奇,大家都在猜測打多少斤,有說三萬斤,有說五萬斤的,沒人見過這么多糧食。
王天書和張云白接到信也來到秦家崗。
秦坤元組織人分五組在王天書的面前量產量。每組都有三個人量,三個人計數,三個人分別在旁邊監督,確保無一差錯。
大家先量荒地的產量,最后二百六十畝黃豆二萬五千斤,四十畝綠豆二千八百斤,折合現在的產量大概黃豆畝產一百五十三斤,綠豆畝產一百零二斤。
這三百畝地種子錢才花了三兩多銀子,在這里人工和畜力是沒人把這算錢添進成本的。黃豆按榨油價格算也值一百二十兩,綠豆能做綠豆芽比黃豆還值錢,要是按綠豆芽算最低也能賣二十多兩,這三百畝荒地這一季就能收入一百四五十兩,要是再來一季那不得收入將近三百兩啊!
這可是族產哪,秦家這些老人都驚呆了,這幾輩子也沒人見過三百兩是多大一堆銀子。
接下來量柳心的外村地產量,一百畝黃豆一萬四千斤、二十畝小麥四千八百斤、二百三十畝玉米十萬零八千斤、玉米地套種的綠豆九千斤、豌豆七千五百斤。
量完產量眾人好半天沒說出話,王天書驚問道:“玉米沒量錯?”
大家都瞅著吶,不可能量錯,即使有去年柳心種那一百多顆高產的前例在,可現在面臨著十萬斤的大堆兒,大家還是不敢置信,何況還有套種的綠豆和豌豆產量,震驚就是震驚。
大概過了十秒鐘,王天書哈哈大笑,“大明朝有救了!”
秦坤元和幾個秦家老人先是大笑,很快就老淚縱橫,趴在玉米堆久久不起來。
年輕人手拿玉米張大嘴巴瞪大眼睛說不出話。
小孩子們不知怎么回事,圍了一圈看大人又哭又笑,茫然了一會兒,也明白了這是好事,到玉米堆里不停地打滾。
各家的姑娘媳婦兒也來到近前,悄聲道:“這就是玉米,這就是玉米……”
王先生夫婦領著幾個學生在嘆息:“從來只知稼穡之苦,不想今天卻受著收獲之喜了!”
白發蒼蒼的三爺不知何時也被人攙著,一步一挪來到打谷場,顫巍巍地指著玉米“這叫玉米呀,我看應該叫金米,這是金米呀,這是金米呀!要點香啊,要給老天爺磕頭呀,餓不死人了,餓不死人了!”
一些老人、孩子就地就咚咚地在地上磕起了頭。
磕著磕著,王先生、王天書、張云白也跪了下去。
最后場上就剩下了柳心,八百多口人的盛況讓柳心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玉米終于成功的種植出來了,在自己的手里第一個十萬斤種出來了。
柳心也雙膝跪地,把頭磕在地上,久久不愿抬起,她不是給老天爺磕這個頭兒,她也不知道給誰磕,就當是給這兒黃天厚土,給這幾百年前的先輩,給這淳樸的親人,也給自己……
接下來全村人都忙著打囤子存糧,祠堂里,柳心家一進廂房里,后來各家各戶在自己的倉房里都開始打囤子,因為大家都種了玉米,覺得秋收后糧食裝不下了。
柳心和秦剛又往返于縣城和村里了,因為王天書試種的玉米也該收獲了。
縣衙的大小衙役、晚春的小廝丫鬟婆子、店鋪里的掌柜活計以及秦家在縣城里的人,總之王天書認為是自己人這一系列的就都上了陣。
到了出產量這一天,縣城的大小鄉紳也被邀請觀禮,最后王天書這三百畝荒地也達到了十萬斤的產量。
全縣一片嘩然。玉米當天就在縣衙入庫,王天書連夜寫了奏折送往京城。
柳心忙完縣里的試驗田,回去后除了上課就是天天在田間地頭。
今年全村都種了玉米,包括秦富給族里二十畝族田在收了冬小麥后也種了秋玉米,按季節來說冬小麥后種秋玉米正當季,春小麥后就晚了些。
可去年麥收后柳心試驗種那一百多顆玉米和近七畝黃豆也豐收了,柳心今年還是想搶上這一季,今年春小麥種的就早,搶了一些農時,麥收也比往年早收了十多天,可即使這樣后買的這些地秋玉米和黃豆還是種的比家里那七畝地晚了半個月。
柳心就盼著晚點下霜,老天爺照顧點讓今年春小麥后種的莊稼能豐收。
在前世柳心對肥料知識還是很熟的,草本植物枯株與木本植物的葉片均可在霉爛后作為肥料,一般用作基肥,不作追肥施用,肥效長久,植物吸收良好,危害性極小。草本植物、種子、果實的加工產品也可以作為肥料施用,如豆餅、花生餅、香油渣子等,皆可發酵后作為很好的肥料施用,這類肥料中的養分全面,氮磷鉀等含量豐富,吸收好,利用率高。發酵后可以作為固態穴施可液態澆灌,也可作為基肥。
可現代有原料加些化學方法或者生物菌就輕松搞定,可在這里這能用最笨的法子弄。
柳心前幾個月就組織人把自家的荒山上把紫云英鏟下埋在土里等著發酵。
肥還是少了些,好在年初秦坤元就組織人到集鎮和附近村里收夜香和牛馬市的糞便,經過半年的發酵已能用了。
大家沒有分到綠葉肥的按畝數把糞便肥分了去,今年秦家畜力多,開春時又置辦了不少農具,干活也快了起來,經過老老少少五六天的努力總算再催芽下種前把這些漚好的肥料作為基肥下到地里。
下種后剩下的就是追肥除草深松等等,追肥的肥料柳心也沒法子弄,暫時只能這樣了。
閑暇時,柳心又讓秦坤元去集鎮找了兩個打井隊,在田間每二百畝打一口井,每口井五十米以上深度。
這時打井十多米就夠用,秦坤元不解地問柳心打這么深干什么,太費錢,打十多米也就六七兩銀子,可五十米就得二十多兩。
柳心苦笑,以后天下大旱,五十米夠不夠用還不知道,本來想打一百米,可現在的打井技術六十米就是頂級打井隊采取最新工藝能完成得了,據說目前還沒干過。
秦坤元聽說以后大旱也就不說什么了,田里打完井,柳心又給自家和祠堂打了兩口井,這是超過五十米的,最后打井隊竭盡全力又在江南挖了一個師傅才打到五十八米,大概是大明朝最深的民用井了。
柳心現在顧不得水質好不好,就害怕到時大旱井打淺了上不來水。
打這些井陸陸續續好幾十人干了好幾個月,直到中秋節后才把井打完,柳心一共支付了三百多兩銀子。
打井隊走后,秦家人又做了井臺,裝了轆轤。
這轆轤就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和現代農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井轆轤差不多。
地里的莊稼長得很好,今年沒有病蟲害,也沒大風天,綠油油的一片一片,早種的已經泛黃,秦家人在地頭看著,議論著誰家莊稼長得好。
山上栽的果樹也抽出枝葉,一排排像個衛兵,在山上養的雞鴨鵝也都長大,小雞在叢中覓食,鴨兒鵝兒在溪水中游來游去,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柳心在遠處望著這田園風光,心里還是自豪,這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