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撥開情緒與創造力的迷霧,邁向熱氣騰騰的人生
管理學界有一句名言:情緒是第一生產力。那么,難以捉摸的情緒是如何直接作用于實際生產的呢?事實上,不可忽視且幾乎毫無爭議的一點就是,情緒可以激發創造力。
情緒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雖然情緒對創造力有重要影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相關研究仍然比較零散。自2007年以來,我(1)帶領團隊長期從事創造性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希望找到創造力的客觀化測評方法,并找到能干預和提升創造力的途徑,從而改善兒童和青少年創新素質培養教育的現狀。
通俗地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弄清楚創造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現象,創造力能不能被量化,以及哪些因素會影響創造力,從而找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途徑,并通過最新的神經科學手段來驗證。
在多年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了諸多有效探究情緒與創造力的路徑,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我們想通過本書將其分享給廣大讀者。希望本書能為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對創造力感興趣的朋友們帶來本領域的新知與工作和生活上的啟發。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具體研究工作,這或許對讀者理解情緒與創造力相關研究的全貌有所幫助。
不懈探究創造力的奧秘
我們對創造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創造力的產生機制、創造力的測量、高創造力人才培養3個方面。
在創造力的產生機制方面,我們主要根據原型啟發理論來探討現實生活中創造性思維產生的機制,從而找到提升創新素質的方法。我們將表面上不相關的事物稱為“原型”,將其對問題解決的作用稱為“啟發”。為什么高創造力者能從表面無關的事物中獲得啟發進而產生靈感,而低創造力者相對難以做到呢?我們團隊基于長期創造性基礎的研究發現,能把表面無關的事物聯系起來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可能是高創造力者更有靈感的表現之一(Yang et al., 2022)(2)。不難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創新思維都是受其他事物的啟發而產生的,比如傳說魯班看到鋸齒狀的茅草后發明了鋸子,瓦特看到被沸騰的水頂開的水壺蓋子后發明了蒸汽機……那么,我們能否找出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機制呢?我們能否通過訓練創造性思維來提升創造力呢?這正是我們著力探究的內容。
在創造力的測量方面,我們試圖從腦科學的角度,找出創造力的客觀測量指標以及衡量拔尖創新人才的客觀指標。比如,是否某個人的某個腦區更大以及某些腦區的聯系更多就能說明他的創造力更強呢?這也是我們關心的話題。
在高創造力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致力于探究兒童及青少年大腦發育與創造力發展的關系,并試圖找到創造力培養和開發的關鍵期和個性化方案。
在探索過程中,我和團隊走過一些彎路,但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績,這些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內創造力相關研究的最新水平。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僅列舉幾項。
第一,我們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創造力的原型啟發理論,并基于此開發了創造力的研究范式和測評工具,闡明了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機制及影響因素。截至2021年1月,國內已有20余家科研單位受益于相關實驗材料和測量工具;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努斯鮑姆(Howard Nusbaum)團隊將原型啟發理論翻譯成英文,并將其用于創造力的研究;2022年,受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主編的邀請,我在該雜志中全面地介紹了原型啟發理論。
第二,我們建立了創造性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庫。結合深度學習等前沿方法和技術手段,我們揭示了青少年創新素質發展的關鍵期和大腦發育規律,以及在創新素質培養和提升中,遺傳、環境與大腦的交互機制,將青少年心腦關聯機制的探索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第三,我們通過國際合作,采用腦熵(3)指標,揭示了高創造力者的大腦動力學機制。我們通過一系列研究證明,高創造力者表現出了更加靈活的大腦動態功能活動和更強的大腦信息加工能力,而腦熵對檢測人們的創新素質具有重要價值(Shi,et al.,2020)。
第四,我們初步探明了提升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以及創新能力訓練對大腦可塑性的影響。比如,短暫的創造性認知激勵法可以有效增強與創造力相關的大腦功能連接;發散思維訓練可以提高人的創造力,且能對大腦結構和大腦功能的可塑性產生影響;長期堅持有氧運動能提升創造力;等等。
第五,我們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創造性與大腦潛能開發”國際會議,共同組建了中國創造力研究協作組。我有幸擔任協作組副組長,為促進和提高國內創造力研究、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等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第六,我領導的創造性研究團隊已成為在國際“創造性神經機制”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團隊之一,我們的創造性研究成果先后被編入相關專著和教材,為有效促進創新素質培養與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提供了科學依據。
所有的科學成果都將服務于生活
我和同事共同寫這本書,是希望盡可能通過它來講明白情緒對創造力的真正作用,揭示情緒對創造力在認知神經機制方面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亞臨床抑郁與創造力關聯背后的潛在神經機制。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尋找促進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制定特殊教育策略或干預措施,從而促進創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幫助人們完善和發展自身情緒、人格及創造力,并實現心理狀態各個層面的整體和諧。
此外,我相信所有的研究最終都將不同程度地服務于生活,情緒與創造力的研究也不例外。希望讀者朋友在讀完本書后,不僅能對本領域的研究成果有全面和全新的認識,也能用它更好地指導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對每個人來說都如影隨形,它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創造力。情緒就像個頑皮的孩子,今天把我們的創造力推向高峰,明天又把我們的創造力“轟炸”得片甲不留,令人氣惱卻又無可奈何。作為一名研究情緒多年的心理學家,我想告訴讀者朋友們:首先,這再正常不過了;其次,我們完全可以用科學方法來化解其消極影響。
比如,當你為一件懸而未決的事情煩心時,這種情緒就會一直纏著你,讓你無法靜心工作。而你越無法平復,就越容易在心里批判自己沒用,接著,情緒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此時,你的生命軌跡好像變成了單行道,當它被情緒占據后,你的創造力就無路可走了……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接納自己,接受你的每種情緒都事出有因,接受在某些狀況下,你的情緒就是會不由自主地跑出來。你要知道,情緒有權決定自己在什么時候出現,而你也有權決定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你不時地陷入情緒,比如感到憤怒、委屈、不被愛或恐懼時,每一種感受都那么強烈,身心都不會好受。有時,你可能會想要逃避,想指責外界的人和事,但你應該知道,一切不過是因為你內心的舊傷又被觸動了。此時你要做的,就是覺察它,然后讓它靜靜地待在那里。不再讓它成為阻礙你行動的冰山,而是讓它自然地化作水流,此時,你便能慢慢地將內心起伏的那股能量引流到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和情緒一起活在當下,該寫稿寫稿,該做事做事……
總之,情緒與創造力不是爭搶生命通道的兩股反作用力,它們完全可以匯聚成一股力量,幫助我們更好地活出生命本來的意義。這也是我們寫作本書的初衷。希望本書能帶你了解情緒的本來面目,讓你學會掌控情緒并有力地激發出自己強大的創新潛能,努力把自己修煉得“熱氣騰騰”,做個充實、美好、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