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掌握情緒密碼,窺探創造力的神奇世界
靈感,這個詞聽上去縹緲得像秋日的霧,像寒冬的青鳥,偶爾會在人的世界中閃現。古往今來,人們常常驚嘆于靈感乍現造就的成果。
據說,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曾游歷到四川青林鎮。由于青林鎮繁華且民風淳樸,李白便在此逗留了一段時間。因為李白的名氣非常大,當地的許多文人墨客甚至剛開始讀書的稚子孩童都慕名而來,請求李白為自己作詩,一時間,李白的住處門庭若市,往來之人絡繹不絕。李白一般都會拒絕,不會為他們作詩。當地有一名聰明的鐵匠,想求李白為自己寫副對聯。他在得知別人求詩不成時便想: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讓李白為自己寫副對聯呢?
這名鐵匠知道李白酷愛飲酒,便靈機一動,拎著一大壇好酒去找李白了。他沒說自己是來求墨寶的,而說是給李白送酒來了。李白一聽很高興,嗜酒如命的他哪里經得住美酒的誘惑,不一會兒便把一大壇酒喝光了。借著醉意,李白揮毫為鐵匠寫下了一句上聯:青林口,白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但他還沒來得及寫出下聯,便睡過去了。鐵匠見狀,只好就此作罷。第二天一大早,鐵匠急匆匆地又去找李白,想讓李白寫出下聯,結果李白怎么也無法對出下聯。因此,這句上聯便成了千古絕對。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將他靈光一現悟到廣義相對論的那一刻,稱為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我自己也曾有過靈感爆發的時刻,當時寫了幾行情詩,博得佳人一笑。事后,我一直在思考:富有創造力的靈感是怎么來的?靈光乍現的前一秒到底發生了什么?究竟什么樣的情緒能激發創造力?
神秘的創造力之源
長久以來,大多數人都認為,積極情緒有助于激發創造力,因為它能令人心胸開闊;消極情緒則不利于激發創造力,因為它會令人思路狹隘。然而,這一觀點實在過于主觀。根據生物進化理論,情緒對人類來說一般都是有益的,即便是消極情緒也一樣。例如,適度焦慮會促使人采取行動,遠離威脅;惡心會防止人吃下腐壞有毒的食物;無聊則能促使人們及時從當前失去益處的目標中抽身,以追求新的目標和體驗,從而尋求改變。
改變是指從一種狀態轉變到另一種狀態,但它并不一定帶來創新。例如,把一家商城變成體育館,要做出一些改變,但這并不是一種創新;而如果把商城的購物逛街與有氧健身運動班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一種創新。創新是指把新觀念或新思想付諸實踐的想法或行動。同樣,如果一家公司為了削減成本而解雇一半的員工,那么它只是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化而已;而如果這家公司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來影響顧客并通過為顧客提供服務來增加收益,那么它就促成了創新。
創造力指的是創造的能力或才能,兼具創新的特點和創造的能力。改變是創新的第一步,創新則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標本身。最終的目標是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也就是創造力。創新意味著采取最有前瞻性的觀點,并對其進行試驗,觀察其能否落到實處。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會成功,難免會有失敗,但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可以投入持久的注意力,不斷挖掘和創新,直至實現目標。
持久的注意力對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短暫的注意力通常會帶來不同想法的自由漂浮與碰撞,持久的注意力則有助于人們線性地、有步驟地實現目標。最新研究顯示,在理解注意力的作用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的區別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注意力持久與否的并非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而是情緒的強度,也就是人有多想接近或避開某事物。舉個例子,高興是一種積極情緒,但它的動機強度卻很低;相對而言,厭惡則是一種具有高動機強度的消極情緒。
因此,擁有持久的注意力的能力對創造力至關重要。在人類大腦中,有兩個區域通常處于“爭執不休”的狀態:一個區域與注意力控制相關,另一個區域則與想象力和自發思維相關。有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在富有創造力之人的大腦中,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接更好。事實上,整個創新過程并非僅僅集中在醍醐灌頂的那一刻,而是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復合型生化反應,既包括興奮情緒的產生和靈感的涌現,也包括冷靜而理性的思考。
富有創造力的人并不只具備一種心態,他們能根據任務的需求,將以上兩種看似不兼容的心態有效地結合起來,并且能很好地適應。無論是在創造性思維方面,還是在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方面,他們都小心謹慎又充滿幻想,相信直覺又不失理性,尊重傳統又不失創新。
還有一些研究發現,與僅僅聲稱自己感受到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的人相比,那些聲稱自己常常經歷極端情緒或強烈情緒的人在創造力測驗上的得分更高。飽含熱情和激情的生活能令人獲得更深層次的人生閱歷,這有助于增強人的創造力。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與智商或智力投入等指標相比,持久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預測一個人的藝術創造力。
內心復雜且情緒矛盾,也可以激發創造力。一般而言,我們很少只是單純地感到高興或悲傷。高創造力者其實更傾向于體驗復雜的情緒,如同時體驗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有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能同時體驗到多種通常不會一起出現的情緒,如興奮和挫敗感,就說明他對情緒具有高度敏感性,而這種特質往往是激發創造力的另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創造力與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條件和動力。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和創新的具體表現和核心,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思維要素。由于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推動,創造性思維及其影響機制問題日益成為當代心理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對創造性思維影響機制的把握是提升創造力的關鍵前提。因此,開展創造性研究及探索如何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創造力,是全球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這對教育、科技、商業等領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個人特征中,情緒這一要素為創造性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心理背景和狀態,它是促使人將自己潛在的創造力轉化為現實的創造性行為和成果的重要動力因素。
讓情緒成為創造力的發動機
針對情緒與創造力關系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歷史,與30年前相比,今天我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已經更為深入。本書著重探討的是情緒對創造力的動力作用,從不同角度分析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對情緒影響創造力的認知神經機制問題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亞臨床抑郁與創造力關聯背后的潛在神經機制。總的來說,本書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情緒與創造力關系的全面認識。
在此,我要轉述一位朋友和本書之間發生的一則小故事: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常說,如果有情緒顯示儀,那么她的情緒指針是在0~100劇烈搖擺的,甚少處于中間狀態。有時,外界的事物會刺激到她內心敏感的部分,有時她又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情緒低落,就像她每次來月經之前、工作太累時的狀態一樣:“嗨”的時候“嗨”到極致,低落的時候低落到極致。過去,她最聽不得別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太情緒化了”,一聽到這句話,她一定會翻臉,感覺自己被批判了。雖然她極力否認,但每次情緒一上來,她就變得很消極和被動,什么也不愿意做,什么也做不了,生理和心理都備受煎熬。
這位女性朋友曾和我說,她內心非常痛恨自己的情緒化,尤其是來月經那段時間。她一直思考:為什么別的女性都那么平和、寧靜、淡然,自己卻像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上躥下跳?她是做媒體的,碰到截稿日,又會被情緒堵住,面對著電腦,她會枯坐一天,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于是,她便默默地批判自己沒用,而她的情緒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后來,她做了很多關于情緒的功課,開始靜心,接受催眠,她這才發現,即便她這樣喜怒形于色的人,身體里也積壓了許多情緒。因為當她憤怒時,不敢直接表達出來,比如她從未表達過“你這樣對待我,我很生氣”;當她悲傷時,也不敢將情緒釋放出來,怕自己變得更加軟弱無用;當她快樂時,也不敢縱情享受,怕快樂一閃即逝……她說,有一次她在工作時和一位同事發生了摩擦,其實問題解決起來很容易,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現在在忙,請不要用‘幾點了?’這樣無聊的問題來打擾我,好嗎?”但她說不出口,只能私底下向我抱怨,甚至還羅列了對方的許多“罪狀”來證明對方真的很令人討厭。
我告訴她:“其實,就算對方再好,你也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她此時才忽然明白過來,原來她一直處在“試圖合理化情緒”和“我真的不該有情緒”的矛盾中,消耗了自己巨大的生命能量和生活精力。我耐心地對她說,解決方法很簡單,只需接納自己就夠了。她應該接納自己就是情緒起伏大的人,自己的每種情緒都事出有因,自己在某些狀況下就是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情緒。
《零極限》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不是依據記憶行動,就是依據靈感行動。”所謂的“情緒”,其實就像過往事件留下的記憶按鈕。當相同模式的人、事、物“按下”我們的情緒按鈕時,我們表上面看起來陷入了情緒之中,但實質上,我們是把自己困在了過去。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無論是憤怒、委屈、恐懼,還是興奮、快樂、滿足,它們都是進化贈予我們的寶貴禮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和情緒共處,活在當下。
最后,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同時我也期待,未來能與更多研究人員一起,對情緒與創造力關系這一問題展開更深入的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