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套裝共9冊)
- 盧敦基 吳光等
- 6012字
- 2023-05-16 18:12:59
第一章 陳亮的家世及先輩
家世疑問
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陳亮出生于兩浙東路婺州永康縣(今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的前黃村。
關于陳亮出生的詳情,現在已不得而知。比如他的生日,因為沒有記載而湮滅。陳亮屢次給朱熹祝壽,但今《陳亮集》中無他人為陳亮做壽的蛛絲馬跡,所以無從推考。又比如陳亮之故居在何處,亦難確知。今日永康亦有前黃村,位于永(康)東(陽)公路西側,于縣城東北角二十余千米處。但該村居民皆姓李,無陳姓。陳亮降生之前黃村,是否今日之前黃村?難考,一般傾向于不是。陳亮降生之前黃村在今何處,不易知,但似乎應在左近,蓋陳亮后來可考的在永康活動的地名,大都在這一隅。
中國古人,凡有可能,均有追思祖宗之意與舉。陳亮一家也不例外。陳亮有文《先祖府君墓志銘》,敘己之家世,甚為明晰。真正可靠的譜系,陳亮上溯到八世祖陳通:
亮之八世祖諱通,及其子諱隆,始自奮田閭間,……至孫諱援,遂大其家。有子四人,其三則于亮為高祖。高祖諱賀,早夭。一子,曾祖也,諱知元,宣和間以隸籍武弁,例赴京城守御,從大將劉延慶死于固子門外。是生我祖,諱益,字進之,為冢子。(1)
此本無疑,然今本《陳亮集》卷之二十五有《書家譜石刻后》一文,說到自己的家世,斷自“七世祖始”。兩文互相抵牾。在此將該文全篇照錄如下:
陳氏得姓,所由來甚詳,今不復載。自太丘長以來,逵既渡江,其后中微。霸先用以為陳,歷歷可考。及唐末五代,比于皇朝之初,陳氏散落為民,譜不可系。今斷自我七世祖始,從所逮聞也。自我皇祖若諸從兄弟歲時祭祀,有所謂軍陣者次尹,兒時不得問,今莫可質。猶記湖州尚書一人,以待博聞者參考。(2)
此文讀來,疑慮甚多。關鍵在于其與陳亮自己記載的譜系不合。但由于《先祖府君墓志銘》記敘得十分清楚,所以,后人明明看到“七世”“八世”之說自相矛盾,寧愿暫行規避,取“八世”之說,而略過“七世”不談。筆者對此文吟誦多遍,更添疑慮:除了“七世”“八世”自相矛盾外,此文如果為陳亮所作,焉會對父親直呼其名?避諱為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3)陳亮亦不能不受此影響。思索多日,筆者終于豁然開朗,今本《陳亮集》中該文標點原有誤,應為:
自我皇祖若諸從兄弟歲時祭祀,有所謂軍陣者,次尹兒時不得問,今莫可質。
意思是:我的祖父及他的堂兄弟,過年祭祀時,也祭從軍的祖宗某人,但我陳次尹小時沒有去問清楚,今天已經無人可以打聽了。至此真相大白,原來這篇《書家譜石刻后》,并非出自陳亮手筆,而是他的父親陳次尹的作品。陳次尹追溯自己的家世到七世祖,與陳亮追溯到八世祖,完全一致。所以行文至此,結論是:此文應剔出《陳亮集》,可改放到集后的“附錄”中,標點也需略改。而陳亮之家世,也再無自相矛盾之窘境矣。
龔劍峰先生見《永康陳氏遺譜》之王張威抄本,言該家譜中原有陳亮該文手書,下有“皇宋淳熙改元春三月吉旦八世孫亮謹書(印)”,因此判定陳亮于淳熙元年(1174)三月作此文。(4)根據筆者上述的理由,此文仍不可能為陳亮所作,應該是他在家譜后恭錄父親之作。
陳家遠祖
陳氏得姓,依比陳亮略早的文獻大家鄭樵的說法,為媯姓。“舜傳天下于禹,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于陳,以奉舜祀。”(5)這樣說來,陳氏為舜之后,歷史悠久。上古時的陳姓名人當然很多,但陳亮追溯祖宗歷史,不僅沒有說到這些太過遙遠的偉人,連秦朝、西漢時的都沒有說到,一開始就是東漢衰亡時期的事了:
東漢之衰,太丘長陳公名實,是為有道君子;紀、群又克世其家,位至三公九卿。司馬氏南渡,而逵從以遷。其后家于吳興,霸先遂居全吳,四世乃亡。其葬于婺之永康號厚陵者,或曰后陵。陵今雖在,錮之以銅,不可發,莫能考其為誰。故永康之陳最號繁多,而譜牒未嘗相通也。往嘗有于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有曰王,曰公,曰御史大夫,曰龍虎大將軍者,疑其為陳、隋間也。至本朝咸平以后,始從世俗稱號曰公,則陳氏之散落為民久矣。(6)
陳亮是個老老實實的人,他不屑于拉遠古的顯赫祖宗來為自己裝門面,況且他要求有證據來證實自己的話語,所以他只上溯至陳霸先,因為這個上溯至少有家族的口頭傳說為證。陳霸先生活于公元6世紀上半葉,距陳亮的年代六百年左右。而且陳亮應該親眼看見過永康的厚陵(或曰后陵),因為前黃村離那個大墓只有七八里地,走路往返,簡直是小菜一碟。那里有一個以銅包起來的大墳墓,當時人們沒法打開考證究竟里邊葬了誰,但據傳說是陳霸先的后代。而永康的陳姓,便是從此而來。另一個間接的證據是,有人曾經在老屋的復壁間,覓得古書幾頁,上面把陳家的譜系說得很清楚,其中說到了公侯卿相,還有龍虎大將軍等。直到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陳姓人物才隨俗稱為公,可見陳氏散落為平民百姓始于那時。由這兩個證據,陳亮將陳家的歷史上溯到陳霸先。這是出自他的見聞,不是他在古書中亂覓蹤影、胡亂比附的結果。

陳亮像
據《陳書·本紀》,可知陳霸先的遠祖為東漢陳寔。(7)陳寔,潁川許昌人,出身低微,所以前面的譜系無考。陳寔小時充當縣里的小吏,干各種服侍人的事情,但他有志向學,經常誦讀書籍。縣令鄧邵奇之,讓他到太學去讀書。后來縣令又想把他叫回來當差,大概是覺得讀了書不能再干身份低下的事吧,他就隱居到山中去了。當時有一樁殺人案,破不了,縣中一姓楊的小吏懷疑是陳寔所為,將陳寔抓起來拷打逼問,沒有結果。后來陳寔當了督郵(相當于地市級的部門長官),他專門密托縣令善待姓楊的小吏。旁人聽說,無不嘆服。后來他當了太丘(今河南永城一帶)縣令。古人根據孔子的教誨和禮教社會的現實,提倡“無訟”,意思就是不要打任何官司。當時此縣外鄉人很多,而根據法令,外鄉人必須被遣送回原籍。該縣有一縣吏提出在這件事上禁止訴訟。陳寔就說:“訴訟的目的是為了講清道理,如果禁止了,公理到何處去講?到何處去實施?不禁。”結果反而沒有人提出訴訟。陳寔為人平和中正,更有一個“梁上君子”的成語源自他。某年正值荒年,百姓生活窘迫,有小偷晚上潛入陳寔的家中,爬到屋梁上,尋找下手偷竊的機會。陳寔無意中瞥見,卻沒有呼喚家人仆役前來捉拿。他將子孫們叫來此處,正顏厲色地訓導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其實并非一開始就是壞人,只是習慣了,倒改變了原先良善的品性,所以陷溺,不能自拔。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吧。”小偷大驚,趕緊爬下來,向陳寔跪拜請罪。陳寔徐徐地說:“看你的相貌,不像惡人,最好還是克制不好的念頭和壞習慣,一心向善。不過,你可能還會因為貧困走上這條路的吧。”他送給小偷兩匹絹。史書說此縣偷竊從此絕跡。
陳寔有子六人,其中陳紀、陳諶最為著名。父子三人皆以道德著稱于世,時號“三君”。陳諶早死,陳紀則活到七十一歲。陳紀曾反對董卓遷都長安的決定,董卓雖然濫殺成性,但尊敬陳紀的高風亮節,沒去難為他。(8)陳紀有子陳群,先為劉備所聘,后為曹操所用。魏文帝曹丕時,陳群創制九品官人之法,是為九品中正制,也就是由中央選擇賢良且有擇人之能的官員,兼任郡的“中正”,由他負責察訪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選任官職的依據。這一制度對改變當時由世宗大族操縱政壇的局面,起了極大的作用。
陳準是陳寔的玄孫,晉時官太尉。陳準子陳匡,陳匡子陳達,東晉時南遷,為長城(今浙江長興)令,愛其山水,把家安在那里。陳達曾向身邊的人說:“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后,我子孫必鐘斯運。”陳達生子陳康,又為丞相掾。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行土斷,即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也就是讓從北方逃亡、遷徙過來的士族重新編入南方戶籍,陳家才成為真正的長城人。陳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常侍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陳文
生陳霸先。(9)
陳霸先(503—559),字興國。他在梁朝出任始興太守,因戰功累累,被封為陳王,后廢梁稱帝,國號為陳。他是一代開國之祖。陳國傳四世,亡于隋。
近祖事跡
從陳霸先到陳亮八世祖陳通的關系,現并無明文記載。陳亮雖然根據鄉間古老的傳說認定永康陳家是陳霸先的后代,但是,他更實在地說:“譜牒之不明久矣。卿士大夫能譜其世家,使始末可考見者,蓋僅有之,而況崛起田廬,能由其所起之祖,至或一二百年而不墜,是亦可尚也。”(10)陳亮的家,絕對說不上是卿士大夫之家,倒確確實實地屬于“崛起田廬”,所以,能夠追溯到八世祖,明了一二百年間事,已是很了不起了。至于永康境內有七處陳姓的主要聚居點——龍山、墓西、石牛、西門、白巖、前黃、清渭,前四處出過朝官,后三處出過富人。但是這七處陳姓的相互關系,在陳亮時就難以考清了:“譜牒之相通,則未有考也。”(11)因此在這里只能敘述陳亮本家自八世祖開始的事跡了。
陳通,居于永康前黃,生子陳隆。陳通、陳隆事跡無考,估計是一般農家。到陳隆子陳援(12),才把這個家族撐大。他生有四個兒子,長子曰陳文什,三子為陳賀,陳亮一系就出于陳賀。但陳賀生子陳知元之后早夭,陳援又老,整個家族的管理便落在長房陳文什的身上。陳文什撫孤存寡,陳知元母子也能晏然生活,不用為生計操心,實則是大伯撐著全家。陳知元是陳亮的曾祖父,公元1126—1127年之間參軍服役,按照慣例開到京城充當守衛,結果碰上金人入侵,陳知元在大將劉延慶麾下英勇奮戰,一起戰死在城門外。不過,他在捐軀前為陳家留下了根苗:他的兒子陳益已經出生,這就是陳亮的爺爺了。陳益還有一個弟弟,叫陳持,為陳亮的叔祖。
陳益生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正月初五。他父親為國捐軀時,他應該是二十二三歲左右。在這時,陳文什的兒子陳良佐又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們。需再提一筆的是,在陳亮的父母早年掌管家庭的時候,陳良佐的兒子陳廷俊及妻子葉氏,又是同樣盡心竭力地給予了幫助。陳亮一家三代受長房照顧,大恩大德,不能或忘。日后在淳熙十六年(1189)安葬他的堂伯陳廷俊時,陳亮滿懷深情地寫下了一篇《陳府君墓志銘》(13)。
陳益有子,曰次尹,娶舅父黃大圭之女。陳次尹有三子一女,子則陳亮、陳充,最小一子早夭。女適小九歲的表弟周英伯,周為陳亮母親唯一的妹妹的兒子。陳亮后來趕上祭祀妹夫和妹妹(14),生離死別之慘痛,陳亮悉歷之。
陳亮沒有見過曾祖父陳知元,因為他在北宋末年已經為國捐軀了。真正與陳亮一起生活過的最長的長輩,就是祖父陳益。
陳益,字進之,是陳知元的長子,比陳亮正好大四十歲。他先多次投身科舉,都是差一點點而未得手。后來他又改成習武,準備走另一條路,結果也未能如愿。陳益豪邁粗率,但經過多次打擊和碰壁,見出人頭地無望,也就放浪形骸,沉湎于杯中物,酒到酣醉,輒引吭高歌,如碰到客人,不問姓氏,就拉開架勢對飲,一醉方休。這個爺爺雖然沒有一官半職,在社會上也沒有什么地位,但是在陳亮這個孫子的眼中,他講究孝道,講求友道,又慈愛后輩,平素處事,明白果決。陳亮后來想,在歷史上,又有多少才智之士不得機會終被湮沒?自己的爺爺,不也可算其中之一嗎?(15)
陳亮的祖母黃氏,同邑的敦武郎黃琫之女。黃琫可能是在方臘起義、強盜猖獗時,曾帶兵保衛鄉里,而他的兒子黃大圭成功俘虜其中的頭領,于是黃氏在永康,也是有名的家族了。(16)
陳益的爺爺陳賀早死,留下寡婦李氏;陳益的父親陳知元戰死,留下寡婦呂氏。李氏、呂氏相依為命,她倆死后的墓都葬在龍窟山。此地眾山回環,若蹲若伏,所謂龍窟,就是取象于山地。其西三四里,還有地名喚作龍斗坑。陳亮的叔祖陳持每談起此墓,便跟陳亮說:“這個墓能為陳家帶來好運,這個好運一定應在你的身上。墓建成后十二年,陳家得了你。這是天意啊!”由此推算,建墓時應為紹興元年(1131)。
在墓成后數年,陳益干脆把全家從前黃搬到了龍窟山以南五里的地方。在這里,陳益之子陳次尹慢慢成年。他的舅舅黃大圭,把十三歲的女兒許配給了陳次尹。不料黃家的命運異常不幸。黃大圭生有六男二女,在女兒許配給陳家后不久,黃大圭夫婦相繼去世,而在此期間,他們的六個兒子竟然連遭不幸,無一孑遺,最后一個小女兒只能跟著姐姐來到陳家生活。
陳次尹妻黃氏,十四歲生陳亮。據說陳亮降生時,目光有芒,大異于常人,于是陳家就把振興家運的希望早早地寄托在他的身上。爺爺陳益太希望這個孫兒能出頭露面為陳家爭光了,以至于晚上睡覺夢到一個名叫童汝能的狀元,他內心認定那個狀元就是自己的孫子,于是便將孫子命名為汝能,字同甫。(17)鄉人們不免嗤笑他這種對孫子的癡愛,但他毫不以為意。陳亮很小時,祖父祖母就逼著小孫子讀書,希冀日后他能揚名立業。于是,陳亮的童年,大多便在這龍窟山旁的村莊里度過,每日讀書習字,其樂融融。
陳亮的父親,在陳亮的記憶中反有些模糊。這不是說他的父親沒跟他一起生活,而是說陳亮的祖父,對陳亮的影響遠比他的父親重要。鄉村里的父親通常少言寡語,且嚴厲,跟兒子很少溝通。而祖父對孫子則常溺愛有加,親密無間。那時又講孝道,處于祖孫中間的父親只有順從長輩。因此,陳亮對祖父更加親昵,便在情理之中。我們今天看陳亮的文章,在他偶爾談到祖父的時候,明顯更動真情。
關于陳亮的童年,我們至今無更多的材料可借以更精確詳盡地描述,但有兩點,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明確:一是他自小就被全家寄予重望,可能這也培養了他一生的自信;二是陳家以及外公黃家的顛仆,更激起他一生雄心不息、奮斗不止的斗志,尤其是他的姨母到他家中寄食并養育他時,談到六個兄弟相繼下世,黃家無后,總是悲不自勝,而將黃家的希望也一并寄托于陳亮身上。(18)眾多的困頓可以擊敗一個脆弱的靈魂,但對有意志力的強者,有時恰好可以用來磨礪他的出鞘利劍,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蓋謂此也。
(1)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卷之三十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頁。
(2)《陳亮集》,第226頁。
(3)參見陳垣:《史諱舉例·序》,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
(4)龔劍峰:《陳亮佚著〈永康陳氏遺譜〉考略》,《文獻》1992年第3期。
(5)鄭樵:《通志·氏族略第二》(上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55頁。
(6)《陳亮集》卷之三十五《先祖府君墓志銘》,第362頁。
(7)參見《陳書》卷一《高祖上》,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頁。
(8)參見《后漢書》卷六二《荀韓鐘陳列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065—2067頁。
(9)參見《陳書》卷一《高祖上》,第1頁。
(10)《陳亮集》卷之三十五《方元卿墓志銘》,第370頁。
(11)《陳亮集》卷之三十五《陳姓之墓志銘》,第367頁。
(12)《陳亮集》卷之三十六《陳府君墓志銘》云:“蓋自六世祖諱伯援,而邑人始有親焉。”這里六世祖之名伯援,與前不合,兩者不知孰是。
(13)《陳亮集》卷之三十六,第374—375頁。
(14)《陳亮集》卷之三十一《祭妹夫周英伯文》,第335頁;卷之三十三《祭妹文》,第353—354頁。
(15)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五《先祖府君墓志銘》,第362—363頁。
(16)《陳亮集》卷之三十八《周夫人黃氏墓志銘》,第393頁。
(17)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告祖考文》,第321頁。
(18)參見《陳亮集》卷之三十三《祭姨母周夫人黃氏文》,第346—347頁。
(19)《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