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陶齋文存(全三冊)
- 李伯齊
- 6360字
- 2023-05-17 16:25:28
略論中國古代散文及其藝術成就
散文是我國文學的重要體裁之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性特征的一種文體,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關于散文文體的概念,古今有不同的認識和界定。唐宋時期,人們通常指與駢體文相對立的散體文章,即所謂“古文”,而現代文藝學則引用西方文體分類的方法,指與詩歌、戲劇、小說相并列的文學門類,即所謂“文學散文”。我們這里所說的散文,與以上兩種概念都不同。本書所選范圍,是指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散文,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詩歌、戲劇、小說、辭賦以外的所有散體文章,包括政論、史論、傳記、游記、書信、日記、奏疏、小品、表、序等各體論說、雜文。因為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載體,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沾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受益。
在我國,散文是產生最早的一種文體,自從文字產生,用文字記事開始,就有了散文。從殷商時期甲骨卜辭的某些片段,到文獻資料匯編《尚書》,是我國散文從產生到形成的時期。春秋戰國處于社會變革之際,精神解放,思想活躍,或編史以為歷史借鑒,或立說以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從而使散文進入發展時期,出現了各具面目的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前者有《老子》、《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諸子散文長于論議,善于說理。他們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闡明自己的觀點,讓人接受,讓人信服,都極力展示語言技巧,而由于他們的哲學觀念及觀察事物的方法不同,在表達方式、行文風格等方面又表現出各自的特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所記孔子的許多言論,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對人生的感悟,不只對文學發展,對我國民族思想傳統、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不少具有格言意味的語句,如“見賢思齊”、“過則勿憚改”、“和為貴”、“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逝者如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三思而后行”等等,至今仍然活在人們的生活之中。至于活在后世口頭或詩文中的成語、熟語,更比比皆是。除此之外,《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口吻逼肖,音容宛然,并能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強了它的文學價值。《孟子》善辯,善喻,感情充沛,富有氣勢;《莊子》散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以寓言說理,形象、生動,文學色彩最為濃厚;《荀子》散文語言質樸,說理透辟,邏輯性強,富有說服力。另外,諸子散文中用來說理的寓言故事,如《孟子》中的“齊人有一妻一妾”,《莊子》、《韓非子》中的眾多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文學因素,對后世各體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史傳散文,從文字簡約的《春秋》,到編年紀事的《左傳》;從分國記事的《國語》,到記載策士言論的《戰國策》,都反映了先秦史傳散文發展的軌跡,并為后世史傳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左傳》記事,首尾完備,有起伏婉轉的情節,有細節描寫,能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如《鄭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對鄭莊公陰險、狠毒、虛偽性格的刻畫,《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對燭之武臨危受命、善于辭令的描寫等,都生動、鮮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左傳》中記載列國之間戰爭的篇章,如《秦晉殽之戰》、《城濮之戰》、《齊晉鞌之戰》等,或展示戰爭場景,或描寫戰爭過程,有聲有色,起伏跌宕,表現出高超的敘事藝術。《國語》分國記事,偏重記言,如《召公諫厲王弭謗》,主要記召公規勸厲王的言論,而涉及厲王被國人流放的事件。但有的記事,情節曲折,如《越語》上篇所記勾踐臥薪嘗膽終滅吳國的故事。《戰國策》記策士言論,策士們朝秦暮楚,他們為個人進取,說動人主,言辭夸飾、鋪張,文筆恣肆,善于渲染,富有氣勢,辭采富麗,形象鮮明,記言記事都不同于《左傳》、《國語》,而更富有文學色彩。其中有的篇章,不同于一般的策士論說,如《觸詟說趙太后》中的觸詟,他從國家利益出發,說服趙太后令其少子出質齊國;《魯仲連義不帝秦》中的魯仲連,為人排難解紛,不計個人得失等。在這類文章中,既生動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也生動地描繪出人物的音容情態。觸詟為國家利益著想,以及正確對待子女的態度,魯仲連同情弱小、反抗強暴,及其關心人民、不貪名利的高尚品格,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
總之,先秦時期形成的兩類散文,即敘事性的歷史散文和論說性的諸子散文,衍化出諸多散文體式,其中所蘊含的文學因素,對后世各體文學的發展都曾產生重要影響。
二
兩漢時期,散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史傳散文出現了《史記》和《漢書》這樣的鴻篇巨制,論說文出現了賈誼、晁錯這樣的政論大家。《史記》既是偉大的史學著作,也是不朽的史傳文學作品,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的“紀”、“傳”記載了漢武帝以前的各類歷史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引車賣漿者流,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司馬遷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以史的線索,立體地展現人物的活動及其精神風貌,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如叱咤風云、威武壯烈的楚霸王項羽,崛起隴中、亡秦興楚的陳涉,威震匈奴、含冤自殺的李廣等等,都生動鮮活,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所以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一是司馬遷對所傳寫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的準確把握,與通過剪裁組織和選擇最有表現力的材料,二是善于細節描寫和富有個性化的語言,三是根據不同人物而采取不同的結構方式。同時將自己的愛憎分明的感情傾向寄寓在史實的敘述之中,則使文章氣勢充沛,動人心魄。《史記》在人物描寫等方面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對后世史傳散文,以及戲曲、小說都有重要影響。《漢書》與《史記》并稱,而成就不如《史記》,但它對此后所謂“正史”的編寫影響較大,其文獻價值大于文學價值。在傳寫歷史人物方面,《漢書》也有不少優秀篇章,如《蘇武傳》等,人物性格特征也十分鮮明,其敘事細密、結構謹嚴的特點,也為后世散文家所重視。
賈誼、晁錯是漢代政論散文作家的杰出代表,他們繼承先秦諸子散文的傳統而又有所發展。賈誼處于漢王朝前期,受大一統帝國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的激勵,懷著革新政治的強烈愿望,著文上疏,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因此其文大都具有現實針對性。其代表作《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過秦論》,感情激揚,辭采富麗,氣勢奔注,極富個性。《過秦論》旨在總結秦亡的教訓,為漢代統治者提供借鑒。他沒有采取歷數史實,講說道理的通常寫法,而是以先揚后抑、篇末點題的結構方式,抓住秦朝興亡的關鍵環節和決定因素,高屋建瓴,大起大落,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敘述,形成江河奔注、波滾浪激的氣勢,逼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令人信服。《過秦論》是史論與政論結合的典范作品,也是精美的藝術品,被視為“西漢鴻文”的代表,對后世政論、史論影響巨大。晁錯散文,主要是針對現實問題向皇帝上呈的奏疏,語言質樸,議論剴切,代表作為《論貴粟疏》。西漢前期除賈、晁之外,還有賈山、鄒陽、枚乘等散文作家,而以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較為著名。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散文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曹植、王粲等人的抒情小賦,孔融、王羲之、陶淵明等的散文,實用性減弱,抒情性增強,風格多樣,生活化、個性化特點突出,題材范圍也開始向自然美擴展。而注重修飾、追求形式美的結果,就是駢文的形成與廣泛流行。孔融的《論盛孝章書》懇切流暢,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如行云流水。陶淵明一代詩文大家,其《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更是傳唱千古的名作。李密雖然不是散文名家,而其《陳情表》情至文生,其敘烏鳥私情,感人肺腑;顏之推的“家訓”,總結其歷世經驗,教訓兒孫重農務實,也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此外,建安時期曹氏父子的散文,魏晉之際阮籍、嵇康的散文,南朝鮑照的《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江淹的《恨賦》,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徐陵的《玉臺新詠序》,以及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序》等,或為傳誦名篇,或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都值得重視。
四
唐宋是我國散文空前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散文家群體。他們繼承先秦兩漢散文的優秀傳統,總結和吸取魏晉以來抒情寫景、語言修辭方面的藝術經驗,把散文創作推向高潮。這一時期的散文,作家眾多,體式完備,抒情、寫景、論議交互為用,水乳交融,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
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體革新,并以其創作實踐成為一代文壇領袖和散文大師。韓愈散文,諸體皆備,隨筆點染,即成妙文;論議雜文,抒情記敘,墓志碑銘,哀辭祭文,贈序書啟,都文采煥然,清新可讀。其中不少名篇精品,千古傳誦。《師說》所論“傳道授業解惑”,成為為師之道的箴言,其運用對比,層層深入的論述方法也值得學習。《進學解》自設問答,嬉笑怒罵,排比鋪張,駢散并用;論說中夾雜自嘲,諧趣中闡述學行的真諦,意到筆隨,理切辭暢,真是千古妙文。至于《張中丞傳后敘》寫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可歌可泣的事跡,夾敘夾議,繪形繪色,深得《史記》人物傳記的真諦而又有所發展。其他,論文中的《原道》、《原毀》等,雜文如《雜說》、《毛穎傳》、《送窮文》等,祭文如《祭十二郎文》等,墓志如《柳子厚墓志銘》,序文如《送李愿歸盤谷序》等,或說理,或托物寓懷,或寄托哀思,或寄意深遠,都可圈可點,為散文精品。韓愈主張“惟陳言之務去”[2],其散文語言,或融化前人詞語,或提煉當代口語,熔鑄古今,清新雋永,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
柳宗元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同樣在散文創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與韓愈并稱“韓柳”。而其散文題材與韓愈卻有不同。柳文最為人稱道的,是山水游記和雜文,其次是寓言和傳記。在柳宗元之前,雖有描寫山水景物的作品,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梁代陶弘景的《與謝中書書》等,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山水游記;山水游記是柳氏對散文的創造性發展。在柳宗元的筆下,小潭、溪流,一丘一壑,都惟妙惟肖,情致盎然,達到了形神兼備、出神入化的境界。《始得西山宴游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游黃溪記》、《鈷鉧潭西小丘記》等,都是傳誦名篇。其寓言文,如《三戒》,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至今仍有教育意義。傳記文,如《種樹郭橐駝傳》、《童區寄傳》、《宋清傳》,寫平民百姓,或借以針砭時弊,或借以諷刺炎涼世態,或歌頌為民除害的英雄行為;《段太尉逸事狀》、《捕蛇者說》,寫官吏,前者塑造了段太尉不畏強暴、紓解民困的良吏形象,后者則揭露了賦稅甚于蛇毒、悍吏猛于虎狼的現實。其他,如雜文中的“論”、“辨”、“對”等,都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如針對當時藩鎮割據及主張分封而寫的《封建論》等。總之,柳宗元體式多樣、題材廣泛的散文,以其富有創造性彪炳于時,并垂范后世。
在唐代,除韓、柳外,還有許多優秀散文作品,如唐初王勃的駢體文《滕王閣序》,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劉禹錫的《陋室銘》,杜牧的《阿房宮賦》,陸龜蒙的《野廟碑》等,也都是傳誦名篇。
韓、柳之后,他們提倡的散句單行的古文漸趨衰落,在唐宋之際駢體文又一度興盛。宋代中葉,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散文家,繼韓柳之后,再度舉起古文的旗幟,形成宋代的古文運動,出現了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等散文大家,使散文創作進入另一個高峰期。
歐陽修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散文創作“超然獨鶩,眾莫能及”[3],影響一代文風。歐陽修詩、詞都有優秀作品,而以散文創作成就最高。他的散文體式豐富多樣,而變化開闔,各極其工。其特點是意到筆隨,氣盛言宜,平易自然,情融其中。《朋黨論》、《與高司諫書》、《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秋聲賦》、《瀧岡阡表》等,都是散文名篇,《伶官傳序》、《醉翁亭記》和《秋聲賦》尤為膾炙人口。《伶官傳序》是一篇史論,針對統治者貪圖安逸、因循茍且致使社會危機深重的現實,通過唐莊宗的事例,論述國家盛衰在于人事,闡發“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與“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文章陡然而起,忽然而落,風滾浪激,氣勢酣暢淋漓,被人譽為“千古絕調”。《醉翁亭記》寓情于景,由景及人,由己樂而及游人之樂;寫山水之樂,表達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情景相生,水乳交融,確為記游精品。《秋聲賦》既繼承了駢賦的某些表現手法,又充分發揮散體句式的優長,瀟灑活潑,流暢自然;文的筆法,詩的韻致,令人耳目一新。
歐陽修之后,以散文著稱的有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和蘇轍。蘇洵散文以議論見長,析理精微,切中時弊,縱橫馳騁,風格雄俊,《六國論》為其代表作。曾鞏散文委婉周詳,平正古樸,所寫《墨池記》為傳誦名篇。王安石的散文政論居多,記敘文較少而有其特點,如《游褒禪山記》借未能盡游山之興,引發出為人治學的一番哲理,在記游作品中自成一格。蘇轍的記敘文成就較高,常熔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爐,傳誦名篇為《黃州快哉亭記》。而宋代散文最杰出的代表是蘇軾。
蘇軾散文真說得上是多彩多姿,美不勝收。在現存四千余篇文章中,舉凡議論、記敘、碑傳、小品,所有散文體裁,應有盡有;名篇佳什,不勝枚舉。尤可貴者,是他自出機杼,富有獨創精神,達到前人未曾有的藝術高度。其議論文,立意精警,析理透辟,縱橫馳騁,氣勢豪放,被譽為“古今議論之杰”。其游記、隨筆、文賦,敘事、抒情、寫景、狀物,隨意糅合,便成妙文。《石鐘山記》、《喜雨亭記》等記游散文,情景相融,變化自如;隨筆、雜記,也都涉筆成趣,意味雋永。《赤壁賦》是其文賦代表作,迷離倘恍的月色,跨越時空的思緒;迷茫的景色,悠揚婉轉的簫聲,富有詩意的交織在一起,確是散文藝術的極致。
其他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也是散文名篇。
五
明清時期,戲曲、小說的創作漸成文學主流,而詩文漸趨衰微,但名家名篇所在多有,也不乏傳世精品。宋濂是明初散文大家,《送東陽馬生序》勸人向學,懇切動人;劉基的短篇寓言集《賣柑者言》,諷刺元末官僚,入木三分。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濃濃親情,宗臣的《報劉一丈書》刻畫官場丑態,以及徐弘祖的游記,張岱的小品,都是這一時期的散文名作。
明清之際,民族矛盾尖銳,出現了一批富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散文作家,其中以顧炎武、屈大均、魏禧等較為著名。至清康熙、乾隆年間,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注重義法、義理和考據,力圖建立一套文章規范。而方苞的《獄中雜記》、姚鼐的《登泰山記》,均未沿襲成規,而具有不同風采。以書畫著稱的鄭燮,敘寫百姓之苦的平實之文,自應在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梁啟超為近代大家,影響一個時代,《少年中國說》是其散文代表作。此后,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散文創作也展露出新的生機。
我國散文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藝術經驗,是我們應該繼承的極其寶貴的文學遺產。散文從總體上說,是運用語言的藝術,而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體特點,例如關注社會人生,與現實聯系密切;形式多樣,注重語言藝術;敘事、抒情、議論、寫景相互融合的表現技巧,及講究句式、修辭和節奏等,都需結合具體作品細細體會。本書所選,只能展示部分適于高中學生閱讀的優秀散文作品,希望讀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擴大閱讀范圍,以培養自己的美好情操,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中國古代散文精選·前言》,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1] 《漢文學史綱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頁。
[2] 《答李翊書》,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99頁。
[3] [宋]韓琦:《歐陽文忠公墓志銘》,載《安陽集》,《四庫全書》本五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