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再見面,別有一番滋味呀
- 三國:樂善好施荀令君
- 典二楞子
- 2240字
- 2023-05-05 19:08:09
“我按三公門客,給你月俸。”
荀瀟笑著說道。
郭嘉嘴角稍稍抽動了一下,但不知為何,干勁一下就上來了。
三公門客,那可是名士待遇,我在荀瀟的心里……地位居然這么重?
不過郭嘉繃住了,腮幫子猛然鼓了一下,否則他怕自己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些年,終于有人肯賞識,并且以如此重利交托,雖然這個人,是自己的舊友。
“兩個月內,只需屯治,以你現在廚者之名,可以收治很多流民。”
“我有數策,可以借此廚名,在數月之內把你花費的錢再掙回來,但想要到五千萬……唯有刮民了。”
“那不行!千萬別!”荀瀟登時慌了,連忙說道:“我只是,手里的錢都沒了,我還有宅邸、產業、山地可以變賣。”
“廚者之名,得來不易啊,如何能去搜刮百姓的錢?!等我的錢全部花光再說!”
荀瀟當然不會一口氣傾盡所有,是以還有不少資產在手里。
接下來這些需要變賣的,已經囤積的糧食,就靠郭嘉來幫他花出去了。
現在,是亂世最后的平靜,一定要做好完全的準備,迎接英雄輩出、分崩離析的時局。
而荀瀟這次從陰修口中得到的評語,也將會非常關鍵。
廚者。
也是名望的一種,大漢重名,而錢財外物……不到一定數量,很難讓人動心。
畢竟,這年代寧可雨中高歌死,不去寄人籬下活的傲骨也比比皆是。
不過荀瀟認為,只是沒送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有人想名垂青史,有人愿為大義舍身,有人求茍活安寧,有人要歷戰揚名。
只要明白了這些,再注重時機,荀瀟散出去的就不單單只是“錢財”那么簡單了。
此時的郭嘉,直視荀瀟的眼睛,臉上表情微微動容。
而后頗為緩慢的深吸了一口氣,整個胸膛都因此隆起。
妙啊。
用全部家底去換名望,說得好干脆,不知為何,我居然真看到了些許名士風流、氣勢偉岸的感覺。
好酸。
酸到質壁分離。
我要有錢,我也去換名聲。
……
荀氏族地,這幾日準備離開家族,返回洛陽的荀攸收到了一箱金餅。
若是去換成五銖錢,應當可以換三百萬左右,而這份錢他不敢不收。
這是陰修送來的。
掩人耳目的方法也簡單,乃是從族中一位女子出嫁的聘禮中送來。
荀攸在家中看著這些錢,陷入了沉思。
口信說,這是陰修的心意,請荀攸回到洛陽后,將此事告知袁紹、何進兩位。
再請太傅袁隗,進言。
如此才可將錢送入西邸,而不讓那些常侍沾手。
荀攸又打聽了幾句,知道太守要捐比三千萬錢,以及諸多金銀玉器,近乎全部家資,賑災換糧以救百姓。
如此,換取莫大的名望。
荀攸想不明白的是,陰修一生舉薦之人極多,其中有荀氏、郭氏、鐘氏之人,涵蓋了穎水全部望族。
日后陰氏也自然會得到回饋,現在推舉上去的成了名士,豈能不報舉薦之恩?
“廚者之列,大漢九廚。”
他甚至還聽到了這句評價。
已經不少人在傳了,許縣的縣令也會換任,陰修在任期間就是以舉薦聞名,現在他要任荀瀟,沒人會說什么。
甚至,荀瀟花費了這么多錢,只要了一個縣令,不少人還會覺得他知足。
荀攸依舊還不明白荀瀟要做什么,在他看來,這錢完全就是浪費。
許縣縣令沒有油水,且太守應該也只是給他一年期罷了,一年之后,重回窮困,數年拼命積攢,只剩下笑談。
唯一的好處就是,廚者之名不光是仁義善舉,且還包含對經學、學術有資助貢獻者,或許為士人所喜。
或許,這個名聲算是給荀瀟一個補償,怪不得陰修肯給他這樣的評語。
“哈哈……”
想到這,荀攸啞然失笑,略帶感慨的搖了搖頭。
賈人,當真怎么都玩不過士族官吏,被拿捏得不要太死。
小叔恐怕還沒反應過來,不過此等經歷,或許也能成為他日后回憶點滴時的五味雜陳。
倒也不算什么都沒留下。
荀攸見過的商賈,太多了。
洛陽有為號稱“劍圣”者,在官宦士族之地苦苦立足,其劍藝被人當做戲子一般觀摩,也舍不得離開。
只為了能入士族行列,日后得官職留于身后。
還有更多沒有官職的賈人,日復一日資助燒錢,最后都默默消失在了眾人視野。
荀瀟,落入了此等洪流之中。
都說他這些年在外如此拼命努力,是為了證明給荀氏看。
“唉,看來是不用看了。”
“或許,日后再相見,還別有一番滋味呢……哈哈哈!”
荀攸剛準備掩嘴而笑,門外忽然進來一個門客。
“先生,衙署真讓與荀瀟了。”
“哦?”荀攸一邊理著衣襟,一邊問道:“應當很是冷清吧?”
“不,他叫人立了一根柱子在北門,說誰能搬到南門,就給三十萬錢。”
“三,三十萬?他還有錢?!”荀攸眉頭一皺,下意識的揪住了自己的衣領,這是要效法移木立信?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此法,不是為了那個搬木的勇夫,而是為了將此事傳開,遍及鄉里,這要是兌現了,或許數日之內,十里八鄉都會知曉。
“先生,若是無事,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門客拱手鞠躬,忽然有些著急,身子都在不住的向外微移,雖然腳步沒動,但是卻肉眼可見的想溜。
荀攸瘦削的臉上登時滿是嚴肅,沉聲道:“你急什么?”
“就,去,去搬木柱。”
荀攸:“……”
……
這一日下午。
許縣出奇的熱鬧。
過往的商戶,還有旅人,乃至在城外失所流離而來的難民,都涌到了城中最大的告示場看熱鬧。
一根一人粗細的木柱,就在正中杵著,周圍有不少勁裝武服的義士在看,中間有一儒士風范者,持劍而立,說明此時規則。
很快,在數人傳話告知下,百姓紛紛出來嘗試。
但很少有人能扛起來,只能無奈離去,不過失敗之人,居然也可以領到一袋糧食。
百姓們這才知曉,能不能舉起那數百斤的重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來了就可領到糧食。
開倉放糧各地都有,但除卻領糧食之外,頭頂上還能有幾十萬錢財為賞的,這里是倒是獨一份。
于是,這一整日有數千人,乃至上萬人涌入許縣之內,從各地趕來移木,甚至還吸引了不少寒士、義士到此。
幾日時間,就已經將整個許縣擠得車水馬龍。
來的人多了,自然也會問緣由,荀瀟的名聲自然也就在極短的時間內,被人多次談及。
甚至,他的這一番事跡,也傳到了洛陽。